中部地区“招工难”的原因与对策
内容摘要:沿海发达地区出现“民工荒”之后,中部一些劳力富余省份近来也纷纷出现“招工难”现象,这已经制约了当地。本文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从职业体系、政府政策制度、劳动力市场功能、发展方式、务工者就业观念等方面入手,建立解决就业和用工问题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企业 职业培训 地方政府职能 劳动力市场
劳动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紧密,互为促进,相互制衡。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不断深入,中部沿海开放地区的纵深地带出现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形成了一些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带。继沿海发达地区出现“民工荒”之后,一些劳力富余省份近来也纷纷出现“招工难”现象,制约着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就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中部地区企业招工难的现象及其影响
近来,江西、湖南、四川、河南等传统劳务输出大省以及农业大省山东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数以百万计的富余劳动力不惜远离故土,辗转于异乡寻找工作机会;另一方面,各省的用人单位纷纷感到无工可用。2005年,从江西省劳动厅对全省园用工摸底情况看,全省工业园区、企业的招工缺口在16万人以上。在“民工大省”湖南局部地区招工难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尤其是加工制造业聚集的地区,如湘南地区招工缺口数分别为永州1.45万人、郴州1万人、衡阳2万人,长沙市宁乡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也缺各类技能人才2600余人。在武汉市劳动力市场目前岗位空缺已达2万个。
从以上的数据显示来看,缺工现象比较严重的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企业又集中在产品竞争比较激烈的制鞋、玩具制造、装配、服装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等行业。这些企业和行业大都受到国外定货商的制约,利润空间较小,单件工价较低。同时,这类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大多比较苛刻,为防止员工跳槽,一般都采取扣押身份证或抵押一两个月工资的做法。并且企业更愿意使用年轻女工和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以减少培训成本,并且有利于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益。
企业出现招工难的问题,给企业正常生产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可能使企业产量减少或产品质量降低,影响企业经济效益,造成投资商不能够安心投资,减少了投资环境的吸引力,对招商引资工作和发展开放型经济势必产生不利的影响。
中部地区企业招工难的原因
随着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劳动密集型项目的增多,对技工、熟练工人的需求大幅度提高,而中部地区又多是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现有的劳动力资源还不能适应突然加大的需求。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近几年招商引资持续升温、经济加快发展、技能型工人缺失、工资增长缓慢、企业劳动条件差管理水平低等不良局面。
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总体素质偏低。以江西为例,2003年末劳动力资源总数3016.6万人,占人口数的70.9%,社会就业人数2168.2万人,劳动力资源利用率71.9%,但江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8年。并且职业教育起步晚,规模较小,虽然有技工学校、教育系统、社会力量办学,但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相对滞后。使得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未能充分得到正规培训,无法适应企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劳动力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功能不健全。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存在制度性壁垒。我国目前存在的许多人为的政策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使劳动力无法得到合理配置,同时也扭曲了劳动力市场价值,使价值信号不能正常反映供求信息,造成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双方各个体间不能公平参与竞争或无法竞争,产生了保护落后的实际效果,扰乱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计划。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当前劳动力市场发挥了相当的市场就业主导作用,但由于信息化程度、建设相对滞后,现有的信息网络还不能满足大区域范围的工作要求,市与县之间、县市与县市之间难于实现资源共享,难于实现资源调度和、有序、合理配置。此外,缺乏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客观调查,在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中存在着盲目性,结果在培训完后,难以实现就业。
企业招工“门槛”偏高,工资和待遇较低。据调查,招商引资企业的招工条件较高:一要年纪轻,都要求在35岁以下,有的限制在18——25岁;二要文化高。多数招商引资企业招工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三要专业技术人员、受过培训或有工作经验者。不少企业把目前存在的就业难当作降低用工成本、进而提高效益的主要手段,没有适时跟进工资标准和工作环境。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缺工严重和员工流失率高的现象主要集中在针织服装类和部分技术工艺要求高的电子、工艺品类企业。这类企业的利润水平较低,企业利润最大化主要靠降低人力成本来实现,因此员工工资普遍较低。同时工作生活条件普遍较差,缺乏人性化管理。有的企业工价确定和计薪方法不够合理、透明度不高,存在随意扣罚现象;有的企业负责人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很少和员工交流,难以在员工中树立“爱岗敬业,以厂为家”的观念,工人离厂“跳槽”也就在所难免。
沿海发达地区的极化效应,对中部地区的劳动力产生较强的吸附作用。中部一些地区靠近广东等发达地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成本较低,流动方便,而一些用工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工资待遇较广东等发达地区相差较大,单件产品工价普遍比沿海同类企业低20%—40%,且生产不够稳定,所以大部分本地人都不愿在本地做工,有条件外出打工的都已外出。而且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沿海发达地区相关省市的支柱产业。东部沿海12省市200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型产业产值占所有工业产业产值48%。为了帮助企业正常生产和发展,解决招工难的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从2003年开始至今,佛山市、中山市等地政府都曾出面去外省招工,并向农民工承诺了不少优惠条件,比如提供来广东的路费、预支第一个月的工资等等,一场地区间的劳动力争夺战,已经悄然开始。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较慢,忽视就业环境的改善。面对经济总量偏小和人均GDP偏低的实际情况,中部地区不少地方政府不得不把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经济总量扩张上。但一些地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过分地夸大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缺乏对企业科学获利手段的正确引导,将提供劳力、招工成本甚至免缴员工社会保险等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盲目承诺,以至造成工作被动。而忽略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职能应聚焦在服务和保障职能,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提供完善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上,帮助企业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发展环境。
解决中部地区企业招工难的对策建议
在劳动力市场已成为全国性的统一大市场的格局中,价格这一调节杠杆受地域的影响正越来越小。中部地区出现的“招工难”问题,说明就业环境也将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竞争力。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企业、务工者、政府三方面共同努力。
建立多渠道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良好的职业教育提高了务工者适应市场变化的就业能力,改进了教育系统的实用性,也大大节省了企业的成本和精力。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对于基数大、整体文化素质低的农村劳动力,政府要在切实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和知识更新教育。调查掌握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技能水平、就业要求、培训意向等基本状况,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结合居住地的发展状况及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出资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基金和基地,免费进行分类培训,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奠定基础。如江西省已拨出1200万元专项基金,率先在全国为农民工进行免费培训。其次,通过职业教育社会化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社会教育力量等紧密联系,通过资源互换、优势互补,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并要及时了解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结合培训意向预测招收人数,设定培训专业,特别与用工企业多联系,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工人,使培训与市场需求相贴近。如赣州职业技能培训创造的 “工业园区提要求、劳动部门下计划、街道组织生源、基地组织培训、县市区直各部门监督、财政部门拿钱” 经验值得推广。同时,引入市场化方式开展职业培训,政府不直接干预培训机构的运作和经营,可以采用公开招标的方法,通过合同来落实培训任务,主要以政策、拨款等形式资助培训机构,促进其提高教育效果。
完善劳动力市场公共服务体系。首先,建立起社会化、高效率的就业信息。不仅新增劳动力与就业岗位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的需求,存量就业岗位与劳动力之间的优化重组也要求有充分的信息服务,这是政府培育和优化劳动力市场必然的选择。当前要加强基层劳动保障站的建设,强化乡镇劳务站的建设,发挥其在民工有序化流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强化社区劳动保障站的建设,发挥其在城镇就业、失业人员登记、再就业基础调查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各街道和乡镇可因地制宜的组织一些就业信息、形成经常性的“就业超市”、“就业集市”。其次,注重降低政府就业服务成本。在政府提供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面临的成本包括各种收费项目和各种证件的费用及禁入条件。政府要低成本的提供就业市场服务,修改不合理的证件规费。第三,政府要坚决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社会学的解释上,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必须发挥公正执法和保护弱者的角色,完善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劳动保险的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观念。招工难,对企业无疑是警醒剂,仅仅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只能赢一时之利,以人为本的思维才是企业发展的应有之义。要在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上求突破,在提升产品和服务技术含量的基础上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价格,同时适时适度提高员工工资和福利待遇,促使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发展及经济增长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机制。第一,建立合理的劳动报酬机制。要综合来往沿海地区的车费和物价差异因素,合理确定工资报酬,并保证按时发放,不有意克扣,以稳住现有的熟练工人,吸引外来的技术工人。第二,改善工作环境和住宿条件。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企业要为劳动工人提供安全、有利身体健康的工作环境,维持充足的工源。第三,完善用工管理机制。企业与劳动者签定用工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通过完善的用工管理机制,给高级技工和管理人才创造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第四,加强对在职工人的各类培训。在目前技工普遍难寻的情况下,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在职职工的技术培训。第五,拓宽招聘渠道。企业可以通过报纸、人才中介、网络招聘、与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联系挂钩等多种途径招工,建立长期进行劳动力合作的单位,以保证相对稳定劳动力资源供应。第六,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如倡导关爱员工、赏识部下的管理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员工归属感。
转变务工者就业观念。在新形势下,务工者应认识到:原有的劳务输出观念与现在所强调的劳务输出观念有着根本的不同。随着产业梯度转移,中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才本地化问题更加突出,就业方面所呈现的将是省外劳务人员的回流、市内输出(入)及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格局;原有的强调输出数量而忽略技能素质的观念已经相对滞后。因此,迫切需要实现素质观念上的转变,让人们认识到劳动技能素质越来越成为劳动报酬的核心,自主参与培训,提高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同时,转变只知外出务工而不愿本地就业的观念。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让人们了解内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会,宣传 “打工还是家乡好”、“孔雀不必东南飞,家乡天地一样宽,就近打工‘三不误’”的务工理念,倡导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的精神风貌,引导广大务工者就近就业。
:
1.《江西统计年鉴—2004》.统计出版社,2004年7月
2.樊新生,李小建.中国工业产业空间转移及中部地区发展对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3)
3.徐贤春.招商引资与地方政府职能[J].经济体制改革,2004(1)
4. 透视民工荒:九江经验与赣州经验.信息日报, 2005年3月3日
5.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网站.城市本位立场下的单向度思维,2004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