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资源与河南经济生态发展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鹏哗 时间:2010-06-25

摘 要:水是人民生活和社会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要素。黄河水资源作为河南省最大的过境水资源,是河南省未来经济的重要支撑资源,也是河南省率先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比较优势所在。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构建黄河供水冈,是解决沿黄地区水资源瓶颈,促进河南经济生态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应把引黄供水、构建黄河水网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提高现有黄河水网质量,进一步拓宽黄河水资源利用空间,形成河南全省范围内的黄河水资源网。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经济生态发展;黄河供水网
    
一、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在河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置
  
(一)水是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要素。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资源的利用对象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如下: (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2)各个不同的阶段,重点开发利用的资源不同;(3)同种资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利用层次、程度、模式不同(王青等,2004)。随着河南新型化发展阶段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农业结构的调整、城市的扩张和生态环境建设标准的提高,对水资源的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大,河南沿黄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已与黄河水资源密不可分。加快河南经济发展,一是要研究如何统筹兼顾生态建设、农民生计和地方经济发展,研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效机制;二是要研究如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合理布局,保证各类建设项目尽早发挥效益;三是要研究如何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四是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五是要根据经济和自然规律,把经济发展和入口、资源、环境问题结合起来考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五大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改善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水资源是其控制要素。
  (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任务。如何把河南经济结构的调整与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更好结合起来,是推动河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全新思路。雷社平等曾利用相关分析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与水资源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指出产业结构与用水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8508,属于高度相关(雷社平等,2004)。经济结构调整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任务,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带来用水结构的变化,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低收入国家中农业用水、其他产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比例是87:8:12;中等收入国家是74:13:12;高收入国家是30:59:11。由于不同行业用水效益不同,随着用水结构的变化,水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用水效益呈上升趋势。我国单方工业用水的增加值约46.8元,农业是4.3元,要实现河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把各产业用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满足经济结构调整中不同行业变化的用水需求,另一方面要把握经济结构演进的趋势,利用经济手段引导用水结构调整来主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把有限的水资源配置到合适的区域和行业,既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又为经济结构调整大局服务。河南省作为粮食大省和工业大省,其进一步扩张将会对水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黄河是河南省最大的过境水资源,是河南省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资源。黄河是河南省最大的过境水资源,其水资源量占全省入境水资源总量的近 90%。目前,全省水资源瓶颈非常明显,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44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水资源警戒线,沿黄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更低,只有275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0,特别是由于超采地下水,已形成濮清南、温孟、商丘、许昌4个沉陷漏斗区,地下水资源严重衰竭,地面沉降、泉水断流、湿地萎缩、土地沙化、地下水资源贯通污染,已有3/4以上的地下水不符合饮用水标准,1/5以上的地下水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沿黄地区作为河南省最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作为建设中的中原城市群和经济隆起带,解决水资源瓶颈的唯一方法就是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黄河水资源。目前,黄河水资源已从单一农业灌溉扩展到公共用水、灌溉、土壤改良以及水、养殖等各个方面,具有同粮食、环境、能源同等重要的地位。
  (四)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可有效节约经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城市及工业用水的增加,水资源将成为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与开采地下水、中线南水北调相比,黄河用水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目前,沿黄灌区的农业水价在4分/立方米左右,而井灌综合成本在0.21~ 0.43元/立方米;黄河水经过泥沙处理后,用于城市、工业及环境用水的综合成本为0.15元/立方米左右,中线南水北调要达到o.5~0.7元/立方米,黄河用水经济效益非常明显,而且,引黄水温适宜农作物生长,富含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有机物质,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且具有改良土壤之功效。发展引黄灌溉还可以对地下水进行有效补源,逐步恢复沉陷漏斗区域的水资源采补平衡,改善地下水漏斗状况、增加地表植被、林草覆盖率,遏制和消除土壤沙化,为逐步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经济园区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沿黄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矛盾
  
  
  黄河自山西潼关进入河南省,流经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郑州、新乡、开封、濮阳8市24县区,自濮阳市台前张庄流入山东,境内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河道总长711公里。早在20世纪50年代,河南省已开始较正规地发展引黄工程,灌溉面积达30万亩,其中因被毛主席赞扬而闻名全国的人民胜利渠就是那时的杰作。河南省黄河干支流现有115个地表、地下取水口,设计引水量2058m3/秒,引黄灌区28处,设计灌溉面积 1478多万亩。目前,河南省引黄供水工程已初显规模和成效。河南河务局成立供水局后建设的第一个城市
  据河南省水利部门的水资源规划统计,未来河南水资源缺口达四分之三,沿黄许多大中型城市在步人高速工业化发展轨道的同时,不得不面对水资源缺乏的难题。一方面由于河南沿黄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650毫米,而且多集中在汛期。因恐积涝成灾,各地都是千方百计地将汛期径流排泄出境,很少被利用,因而经常出现春旱、夏涝、旱涝交替的怪圈。与此同时,这些区域的水面年蒸发量区在1300至2000毫米之间,约供水工程——长垣城区引黄供水工程不仅改善了城区居民生活条件、为长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而且“长垣供水模式”已经引发了连锁供水效应,借鉴这一模式,温县引黄补源一期供水工程于2005年10 月24日进行了试通水,洛阳石化总厂吉利白坡黄河取水工程也已经通水,武陟引黄补源工程正在建设,濮阳供水工程洽谈取得突破性进展,引黄供水正在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目前河南省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配颇有限与配额没有充分利用的矛盾。据统计,黄河流域人均、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分配分别为 593m3和324m3,仅为全国人均、亩均水资源量的25%和17%,到2000年,按沿黄各省(区)要求,黄河供水量达700多亿m3,超过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分配量约1倍 (刘金友,蒋义奎,1998)。20世纪50年代,整个河南的引黄工程规划设计规模超过子山东省的60%,如今实际灌溉面积不足山东的25%,年均引水量只有山东的三分之一。河南省从黄河年平均取水不足20亿m’,最多年份也不过35m3,而与河南省相邻、面积人口相近的黄河下游的山东省,这些年来平均一年的引黄水量一般都在50亿至60亿m3。1987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根据黄河最大可能的供水量,调整并提出了在南水北调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见下表),从分配给两省的水量份额与实际引水量的比例上看,同样显示了这种差距,山东往往是百分之百用足每年给该省的引黄水量,而河南只用到不足份额的50%。从表面上看,似乎河南不缺水,不需要引用太多黄河水,但根据各方面的实地调查表明,事实恰恰相反,河南省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缺水省份,原因在于分给河南省的配额有限,然而河南省还没有充分利用这部分配额,在资源不断实行优化配置和调整的压力下,特别是在沿黄各省强烈要求增加黄河水资源配额的呼声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有限的水资源,进一步实现境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河南作为一个经济大省需要统筹规划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降雨量的2~3倍,造成地表水资源匮乏,黄河以外的各条支流常年处于干涸状态;另一方面,有限的水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也妨碍了直接饮用。
(二)沿黄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矛盾。我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是比较低的,渠道灌溉只有30%~40%,井灌区也只有60%。如果我们能把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0%,每年即可节水400多亿 m3(闻致中,2001)。照常理讲,水资源极度短缺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然而,日前河南省水资源的利用率极低。河南省引黄灌区始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70年代,由于灌区发展迅速,投资不足,灌区是因陋就简而形成的,工程配套面积不足控制面积的50%,田间工程不配套,标准比较低,骨干工程较少,“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使得引黄沿途渗漏量很大,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偏低,目前引黄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平均为o.4 左右,部分灌区不足o.35,同时,大部分农田仍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耗水定额较高,节水灌溉所占比重较少;工业用水也存在浪费问题,一些城市万元产值耗水量比先进国家高出3—4倍,重复利用率低;城市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非常严重。
(三)高度重型化的工业结构与水资源承载力的矛盾。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铁矿及多种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富集,沿黄地带能源、原材料工业得到了超前发展,支柱产业多为单一的资源型,而轻工业和加工工业发展严重不足。河南省的霍夫曼系数(即轻工业产值与重工业产值之比)与全国的偏差为负值。这种高度重型化、初级化的工业结构,一方面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耗水量大,排污量也大,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卫海英等,2003)。
  
  三、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优势,实现中原崛起
  
  (一)黄河水资源为河南省率先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先后实施的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的发展战略,使中部成为政策边缘化地区,在“四面夹击呈现“塌陷”之势,如何避免“中部塌陷”实现“中部崛起”成为热门话题。在我们谈论中部崛起的国家意义时,有4点同水资源密切相关:典型的季风气候和多样化的土壤使本区成为国家农业区的重点;丰富的水资源使本区成为国内重要的水电基地;居中的地理位置使中部成为和通讯的枢纽地带;遍布本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中部成为旅游胜地。在“中部崛起”话题里面,河南全省上下非常关注中部崛起和中原崛起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中原崛起,中原崛起的关键在于中原城市群和经济隆起带的建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扛三角洲城市群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唐城市群,这些城市群迅速带动了东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在中原地区,一个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和焦作等城中的“中原城市群”,以强劲的发展势头,正在慢慢崛起。在我们宣扬中部崛起的河南优势时,一般涉及到以下五方面优势,即经济实力较强;区位优势明显;矿产和农业资源丰富;各具特色的多种产业基础;厚重的文化底蕴。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中原崛起的一个最大优势,黄河水资源。在中部崛起的核心争论中,武汉是以长江水域作为其最大的优势而展开对中部崛起的实际意义论述,中原崛起的一个核心工程——中原城市群的建设,从空间形状上看,它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为次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这个核心圈,实际上是以黄河为主轴而展开的。

  (二)利用黄河水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工农业结构,促进中原崛起。在对“中原崛起”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后,现已明确了其途径为“以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化为基础”,其发展布局为“建设大郑州”,培育“中原城市群隆起带”,“形成若干个带动力强的省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实现中原崛起的过程中,针对河南省沿黄各地区工业结构特点,其结构的调整是以建设生态型工业体系为目标,优先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强化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工业结构层次。基于资源特点和国家整体工业化的需要,河南省沿黄部分地市在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中,仍将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给地。因此,在近期内依靠限制重化工业来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是不现实的。工业用水要求保证程度高,需要连续均衡性供水,而河南省的黄河水资源无疑为着重发展新型工业提供了保证。河南省工业新的发展目标是积极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以追求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带动工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为目标,大力发展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为特征的生态型工业,在深加工、精加工和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大,通过资源的深加工最大限度转化资源价值,增强产业竞争力。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如果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就没有河南的中原崛起,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业灌溉用水量极大,发展引黄灌溉综合成本低,从而可以缓解目前存在的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外农业自身积累慢,加之上对农业的剥夺,致使农业现代化不能完全靠农民自我实现,必须加大工业反哺和政府扶持力度。对于河南省部分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沿黄地区,工业比重还较低,主要应借助于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具有地区特色的农牧产品加工业。
  (三)依托黄河水资源优势发展河南省文化产业,加速中原崛起:2005年10月13日召开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也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河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而黄河水资源给河南省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契机。旅游业是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的绿色产业,而且产业关联功能显著。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服务业、业、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拓展与海内外多层次的交往与联系,促进地区的开发、开放:河南省沿黄各地市在结构调整中应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结构水平的龙头产业,大力开发黄河文化风情的特色旅游资源,在把旅游业建成竞争力强、充满活力的优势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加强旅游区水资源系统规划,减轻环境压力,以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
  河南省的黄河景区不同于传统的旅游胜地,或拥有大的赏赐而以奇山秀水见长,或以拥有高庙古墓为特点,它是一座给人以文化知识的新型浏览区,它的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历经 30余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了大河风光游、祭祖寻根游、民俗风情游、休闲娱乐游、康体健身游、地质科普游、寻觅历史游、传统游、饮水思源游等为一体的大型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内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是 “中华民族之魂”——黄河之旅的龙头景区,也是国家旅游局推出的14条黄金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景区之一。充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景区旅游,是发展河南地方旅游特色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构建河南黄河供水网,解决河南经济科学发展的水资源瓶颈
  
  (一)明确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全面服务于河南地方经济发展
  1.明确发展思路,把黄河供水全面服务于地力·经济作为搞好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全面实现黄河水量的科学调度、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全面节约的前提下,把精心实施黄河水量调度和搞好引黄灌区供水、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黄新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统领全局,全面推进黄河可持续发展供水。
  2.确立发展目标,实现水资源和水环境价值综合利用。
  在把黄河供水全面服务于河南地方经济发展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条件下,河南黄河供水的发展目标,应综合考虑经济开发利用与用水平衡、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保护、黄河水资源配置和信息化目标。
  在经济开发利用与用水平衡方面,要及时抓住当前黄河水情较好的有力时机,积极协调黄河河务部门,合理调配有限的黄河水资源。本着“科学调度、先急后缓、由远及近、分期供水”的指导思想,注重保障灌区下游偏远乡镇的牛产生活供水,确保沿黄地区用水平衡。水资源供需方面,实现从单纯扩大供水能力以满足用水需求,到开源与节流并举;从依靠工程措施的外延型扩大供水规模为主,进化到依靠管理措施,提高用水效率的内涵性挖潜为主。农业灌溉实现从单纯扩大灌溉面积满足粮食需求,到提高满足效率并相应调整农林供水结构的转变,实现从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到雨水、地表水、地下水补偿利用的设施化现代节水农业的转变;城市与工业供水,要实现从单纯扩大供水规模,到调整产业结构和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转变;实现从以利用一次性水源为主,向提高水循环利用率方向努力,并积极开发替代性和再生性水源转变。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要实现从单纯注重为经济发展供水,到经济发展用水与生态环境用水兼顾的转变;要为维持地下水适宜水位、维持河道生态基流、维持湖泊洼淀适宜水面面积、保持河道泥沙冲淤平衡、维持城市水环境景观等生态环境需求提供不同程度的保障,并为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直接供水。在水资源保护方面,要实现从单纯管理水量到水质水量统一管理,饮用水水源地和一般水体分别保护的转变;实现从单纯注重开发利用,到水源地涵养、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的全过程管理,进行地表水、地下水的统一保护的转变。
  在黄河水资源配置方面,区域发展层次上,要兼顾除害与兴利、当前与长远、全局与局部,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力争使长期发展的社会净福利达到最大;经济行为层次上,对黄河水资源需求与供给同时进行调控,使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互适应。适应经济作用,依据边际成本替代准则,进行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水价格调整、分行业节水等措施,抑制需求过度增长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工程建设与调度管理层次上,要运用各种手段,改善黄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水环境质量以满足河南经济发展需求,管理行为的重点在于通过对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总量控制,使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不经济性内部化。
  3.确定发展原则.实现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按照以供定需、总量控制原则,确定用水总量控制和微观定额指标,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用水;合理开源,因地制宜开发地下水和其他水源,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配;从宏观上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从微观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突出重点,切实解决黄河供水和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矛盾。首先,沿黄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需要有充足的水资源作保障,解决沿黄区域水资源短缺就要加强合理的开源——扩大引黄。其次,要加强基础工程建设,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目前,河南供水局墓本实现了“两水两费、以价供水”,“优费优水、先费先水、无费停水”的水资源经营目标,对维护引黄工程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可以借助市场机制,通过多方筹资,修建和完善取水工程,防止“跑、冒、滴、漏”现象发生,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另外,农业可以通过节水灌溉措施,工业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用水量和提高重复利用率达到减少取水量的目的,城市生活用水可以通过采用节水型洁具、分功能分类供水,也同样可以通过一水多用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第三,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针对黄河水配额有限与配额没有充分利用的矛盾,建议各级地方政府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行政和市场手段,确保水资源配额的充分有效利用,使黄河有限的水资源配额切实发挥其促进河南经济发展的战略功能。
  (二)构建河南黄河供水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瓶颈制约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构建高品质、高效益的黄河供水网,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把引黄供水、构建黄河水网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迄今为止,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为了满足沿黄地区的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部分用于城市生活用水,而黄河水资源的供给却远远大于沿黄地区的用水需求。因此,从实际利用情况看,黄河水资源的重要性还远远没有凸显出来。鉴于目前河南省水资源已经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黄河水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的现实,应该更加充分地认识到黄河水资源对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把构建黄河水网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2.进一步提升现有黄河水网的质量。虽然现在的黄河水网已初具规模,雏形显现,但从满足全省用水需求和集约型发展来看,还存在基础设施陈旧、部分干支流分布不合理、覆盖面过窄,以及粗放型经营、经营项目单一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直接造成了黄河水网运营质量低于,效益难以提高。因此,今后应注重改造引黄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干支流布局,发展多种经营,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逐步扩大灌区面积,实现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黄河水网的应运质量。
  3.拓宽黄河水资源利用空间,形成全省范围内的黄河水资源网。目前黄河引水供水还局限于沿黄地区,没有把黄河引水供水放在全省范围内来考虑。这种思路实际上限制了黄河开发利用的发展空间,因此,建议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河南省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把构建黄河水网放在全省范围内来考虑,做到两个有机结合,既把黄河水网与其他水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把沿黄地区水网与河南省其他地区水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省范围内的“以黄河水资源为主,其他水资源为辅;以沿黄水网为基础,辐射其他地区”的全省供水网络,支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
  [1]王青,姚寿福,张宇,周后珍.产业结构演进与山区自然资源贡献度排序[J].山地学报,2004,(5).
  [2]雷社平,解建仓,阮本清.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相关分析理论及其实证[J].运筹与管理,2004,(1).
  [3]刘金友,蒋义奎.关于建立黄河供水产业的认识与思考 [J].人民黄河,1998,(3).
  [4]国家计委,水利电力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R].1987.8.29.
  [5]王海英,等.黄河沿岸地带水资源约束下的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研究[J].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2).
  [6]致中.抓住缺水商机,发展水资源产业[J].水利经济, 2001,(4).
  [7)刘松深,黄河.我国供水行业的现状与发展[J].水利发展研究,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