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OEM到自主研发——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摘 要:以购买商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加工方面,利润有限,并承受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同时特别保障措施也制约了我国制造业进一步低成本扩张。要提高利润,必须要增加高增值工序。自主研究开发是核心的环节,只有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条件下才会获得更高的利润。
关键词:制造业 OEM 自主研发 ODM
一、OEM的基本概念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起源于欧美的服装行业。原意为“原始设备生产商”,也称贴牌或定牌生产。指掌握“核心技术”的委托方(外包商)委托代工商(受托方)生产制造产品,再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后再加工或销售。制造在近年的快速成长历程中, OEM生产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家电企业约90%在做OEM。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日益削弱。以美国、欧盟、日本为首的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日益重视专利战略在国际分工和布局调整中的保护作用。OEM下代工地位的弊端日渐明显。如何转变受托加工下品牌、技术、渠道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自有品牌,是中国制造业迫切关注的问题。
二、OEM在中国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将生产转移到中国,使得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从GE到LG,从松下到东芝,从西门子到伊莱克斯,从飞利浦到惠而浦……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家电名牌都有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或通过与中方合资生产,或由中国厂家代工生产(OEM)。跨国公司一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力和较高的生产率,降低成本;二是利用本地化生产,打开中国市场。
目前中国的许多出口产品也都是以OEM方式进行外贸出口的。在美国商场里,诸如纺织品、玩具、电话机等几乎一半以上是贴着外国商标的中国制造。此种方式可实现低成本扩张、专业化制造、专业化营销、资源优化组合、产销动平衡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接近全球三分之一的OEM业务转移到中国内地。中国国内地已经成为全球OEM生产基地,中国每年可以从全球的OEM市场上获得一至三万亿美元的业务。IT和消费类产品以及照明、五金、玩具、家具等行业的OEM产品在中国内地的出口产品中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OEM对中国制造业正反两方面影响分析
1.正面影响,完善工业体系结构,培养人才,解决就业
中国多数制造企业不具备资金、技术、品牌和市场优势。在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过剩、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OEM战略以其风险小、渠道开发成本低,只需进行生产投入。OEM能快速改造并充分利用现有生产线的优越性而倍受青睐。具体表现在:第三,有利于企业摆脱技术和市场风险,利用他人的技术和营销渠道,有效地绕开贸易壁垒,尤其是知识产权方面的壁垒,实现规模扩张。
第一,有利于消化企业过剩生产能力和闲置资源,降低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损失;国内的许多企业由于过度追求市场,盲目上马项目,而当项目完工时却发现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了,此时为外资企业从事贴牌生产可以保证企业充分开工,解决了设备闲置和员工就业问题,为企业带来了利润。
第二,有利于优势互补,创造协同效应。 国内企业可以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通过学习效应获得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同时利用外包方的市场优势和研发优势, 指导国内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国内的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没有能力同国外的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同场竞技,成为他们的OEM后,就成为他们的供应商,避免与国外大企业过早展开竞争,为企业生存争取到时间和精力。企业刚成立时就要求它背负起民族工业的重担是不切实际的,会加重企业决策的艰巨性,给一定的时间让它在市场上磨练是企业尽快成长的捷径。
第三,有利于企业摆脱技术和市场风险,利用他人的技术和营销渠道,有效地绕开贸易壁垒,尤其是知识产权方面的壁垒,实现规模扩张。规避市场风险:企业主要从事OEM生产,设计和销售都由外方负责,可以减少市场风险对国内企业的冲击力,使企业有机会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为企业的后续发展积蓄力量。同时,成为外方的OEM使企业接触到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促进了国内企业生产经营的规范化。
2.反面影响,缺少自主产权,处于国际产业链末端
企业从事多年的OEM生产之后,有可能对市场失去了应有的敏锐性:设计和销售都与自己无关。而市场始终是企业经营的风向标,一个忽视了市场的企业必将受到市场的淘汰。品牌是企业竞争的关键,也是企业存在价值在软性指标上的最高体现。一个长期从事OEM生产的企业,如果满足于现状,就会失去了开发自己品牌的驱动力。
供应链的一般形式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供应商对生产商有较高的制约力;而在有OEM的供应链中,虽然,国内企业是处于供应商的地位,但是由于一方面竞争成为供应商的企业众多,另一方面供应商的设计由外资厂商提供,供应链条就变成了外资企业(提供设计图纸)——OEM(生产)——外资企业生产——销售的模式,身为OEM一方的企业的产、供、销三个决定产品利润的关键环节基本上控制在对方手中,使我们的企业失去了经营的自主权。
由于技术这一关键生产要素控制在对方手中,使得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生产,利润中的70%-80%被跨国公司收入囊中。国内企业在与外方合作时失去了争取有利地位的资本,无论合作还是竞争都是不公平的。而且,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的实质,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对企业而言,即使有较大的利润,也随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廉价的原材料、劳动力与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跨国公司选择我国制造企业进行OEM生产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与社会进步,劳动力成本会逐渐上升,这样必然逐渐失去相对优势,未来跨国企业的OEM业务就可能转向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四、对策及建议
1.借鉴日韩台在70年代进行产业链升级的经验
日本、韩国和地区品牌的兴起很大程度得益于与欧美企业的合作、获得和消化了大量的隐性知识。韩国三星公司最早为美国通用电器贴牌生产微波炉。通用电器给予三星设计生产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帮助,使三星公司学会了如何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三星公司成为亚洲第一家超过美国和欧洲竞争对手的公司。三星的成功给我们带来如下启示:第一,国际技术转移有不同的方式,技术可以通过许可的形式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也可以通过、样品和人员之间的交流实现国与国之间的转移。技术许可在三星的早期发挥主要作用,但是后期阶段主要依赖本身技术能力的积累。第二,技术可以转移,但是能力不可以转移,因此在技术转移之前,必须建立起学习型企业,对合作项目中的隐含知识消化与吸收。
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是技术成果转移中不能或没有语言文字符号表达的知识。技术成果的构思、设计、试制及其生产的技术诀窍类知识。技术成果中的隐性知识隐藏在技术人员的头脑中和操作过程中,它通过双方人员的接触和技术培训得到转移。OEM购买方通常需要提供详细的技术图纸和技术支持,以便受托方按照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和质量指标进行生产,还要对受托方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使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这些支持促进OEM供应商技术能力的提高。
2.发展自主研发,制造业从OEM向ODM转化
ODM(Own Designing and Manufacturing) 是指“原始设计制造”,是委托方全部或部分利用受托方的产品设计,配上自己的品牌名称进行生产销售的加工合作方式。 战略旨在帮助企业利用生产投入过程自主开发产品,创建自己的品牌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技术的外溢效应,即利用委托方提供的设备和技术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实现设备改造和产品技术升级;二是按客户要求设计开发产品,以自己的品牌实行定制营销,强化基于客户的关系管理;三是加大科研投入、重视技术创新,ODM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即通过新产品发明和设计来实现在市场商有竞争力的差异化产品。四是将知识产权内容纳入品牌战略体系,重视通过专利申请、商标注册、海关备案等方式来保护自有知识产权,从商业和两个角度不断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世界经济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进入了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以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国际分工体系呈现初垂直化特征:即发达国家的掌握关键技术,发展家从事硬件制造。目前我国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一些龙头企业都是以加工组装为主,核心技术均掌握在外方手里,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非常少。
在制造产业的分工格局中,只有那些研发和设计能力强,能够提供多种差异化产品和产品解决方案的代工企业,才可能与外商形成稳定的供应链联盟。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的制产品往往是成熟期产品。对于高端技术产品,外商往往选择独资经营。在资金与技术相对弱势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迫切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多方面政策性的扶持。首先要重视专利库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造成国家科研资金投入的浪费。企业若能充分利用专利文献,既可及时了解世界技术水平及发展方向,又可高起点二次创新。
五、结语
虽然中国制造业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但是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极易被原材料和劳动力更低廉的国家取代。为了实现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必须突破现有的全球分工中的地位,逐渐地从OEM向ODM过渡,通过自主研发向附加值高的环节攀升,拥有自主产权并建立自己的品牌,从而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文献
[1] 彭坤顺,李夏苗,刘立存.我国企业OEM发展战略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4-15.
[2] 徐印州,屈韬.中国家电业OEM/ODM/ODM跨国经营战略的转变[J].国际经贸探索.2005,(3) .81-85.
[3] 奚红妹.OEM对中国企业的影响[J].上海商业.2005 ,(1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