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与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 比较优势 产业结构 人力资本
1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学术界引发的争论
学术界对比较优势理论在经济中运用的争论由来已久。厉以宁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通过外贸、外汇政策的实行抑制通货膨胀),可以将资本密集型经济与劳动密集型经济并重,兼二者之长。高鸿业认为,比较成本说过去长期给落后国家带来灾难,像这样的落后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将永远成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引致增长”政策。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片面地利用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发展本国经济,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发展中大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规模十分有限,无法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要求也像亚洲“四小龙”那样仅仅依靠有限的几种劳动密集型产品就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不能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以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为基础发展外向型经济,使地方缺乏产业选择,会使外商进入的产业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中国的产业结构不但不能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得到生机,还会进一步低级化。发展中大国不适用比较优势理论,其进出口可以左右国际市场价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需求亦缺乏弹性,市场扩张难度大,贸易摩擦剧烈,贸易条件不佳。在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更是难以为继。从长远来看,最终会失去竞争优势。
另一种观点强调自生能力,企业的自生能力取决于其技术选择,而技术选择又是由要素禀赋所决定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决定的。林毅夫指出,一国的产业结构和技术选择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体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因此,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可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如果一国能够遵守比较优势战略,一方面会诱导该国的企业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另一方面企业能够低成本地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这两个因素都有利于该国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从而增加该国的资本积累,改变要素禀赋结构,实现持续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
西北大学郎永清教授在评及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战略时指出,一国的产业结构从而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由生产成本的差异性决定,要素禀赋仅是决定生产成本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都可使成本降低,导致后天(内生)的比较优势,这种后天的比较优势可以抵消要素禀赋方面的先天劣势。结果使得商品的生产成本不再依赖于要素的价格,从而弱化了要素禀赋对国际分工格局的决定作用。
2 对两种发展战略的评价
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发端于对贸易问题的研究,却根植于市场经济体制,依赖于市场体制的充分作用。它与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利用比较优势实际上是对市场机制的遵循。在经济发展每一阶段,运用比较优势可迅速增加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这方面来说,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现实的世界并非是完全自由贸易的。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无论何时,国家总不会放弃维护本国利益的措施。在保护本国产业和维持本国充分就业的压力下,国家就会采取种种贸易壁垒限制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入。在全球劳动力密集的低端的低附加值的产品贸易条件日趋恶化的条件下,如果一味运用比较优势参与世界分工,就会强化本国在这种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从而陷入比较利益的陷阱。同时在资本存量增加时,低素质的劳动力数量是阻碍比较优势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若未看到我国的比较优势而盲目地追求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由于资金支持的不足而陷入到赶超的陷阱中。虽然经济日趋全球化,但与其他要素相比,劳动仍是最难跨国界流动的,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承担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回避劳工问题奢谈分工利益是难以回应现实挑战的。”
郎永清教授指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都可使成本降低,导致后天的比较优势,从而可以弥补后天的比较劣势。但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产业组织结构反映出的我国企业组织规模还普遍过小,“该大的不大,该小的不精、不专”。聚集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外部经济,主要来自企业在相互接触和接近时产生的积极溢出效应。我国产业空间配置分散,布局不合理,溢出效益损失严重,集聚程度低。因此在我国市场发展不充分,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不显著的情况下,对运用我国劳动力丰富这一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出质疑是不足取的。
比较优势仍是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但比较优势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市场的发育程度。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体系未形成,价格机制不健全。因此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政府也应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来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3 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3.1 产业政策的前瞻性和现实性决定了其目标的多元化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说,目前我国正处在化过程的加速阶段,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全面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信息化代表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潮流,而全球化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须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国际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采取多目标战略。
3.2 大力劳动密集型产业
虽然在现实的不完全竞争的世界里,价格竞争优势不但来源于比较优势,还可能来自于规模、产品差异等因素。但作为一国的发展战略、经济增长、产业演进来说,比较优势仍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正如迈克·波特所言,比较优势是最大的竞争优势。产业政策一定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目前,我国仍处于劳动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阶段,因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现阶段实施竞争优势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丰裕的劳动资源、既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和尚可通过技术改进和制度改革拓展的产业发展空间等条件,使得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处于劳动要素具有比较禀赋优势阶段时推动经济增长的理想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极大地吸收我国城乡中存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提高和城乡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能推动产出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提高将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积累必要的资本。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成为产业政策扶植的重点。当然,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龙头,才能扩大和深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3.3 促进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一方面重视市场力量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结构成长度低、技术水平落后、资金匮乏,单靠市场力量难以实现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扶持十分必要。高科技领域如国防、航空航天等公益性质的部门具有高投资、高风险且收益回报期长等特点,这就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
3.4 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是产业发展的方向
在这方面,一要淘汰那些污染环境、资源消耗较多、缺乏竞争力的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二要对具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技术改造,加快开发新产品,实施品牌战略;三要大力发展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相结合的产业、围绕高科技外围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机械不能代替人工作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4 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切入点,加快我国人力资本积累
在资本存量增加时,低素质的劳动力数量是阻碍比较优势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同时也表明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罗默提出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中,技术变革被内生化,知识积累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取代物的因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原动力。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不仅自身收益是递增的,而且能通过其外部效应使物质资本及其他因素也产生递增效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按照迈克·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国长期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高级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入世之后,外商投资领域对我国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中高素质的劳动者会获益,而低素质的劳动者的利益将受损。我国入世后的事实也表明,低端劳动力市场就业质量有所下降。提高劳动者素质,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既可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使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劳动力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可增强劳动者创业和创新的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如果没有相应素质人力资本和具有一定弹性的人力资本结构,产业结构的演进速度必将受到约束。同时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负的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造成投资不足。因此,要加快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就必须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主体作用,并带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这样就可以弥补投资不足,消除市场调节造成的种种缺陷,从而保证人力资本形成中的“机会均等”。
1 厉以宁.厉以宁经济选[M].石家庄:河北
人民出版社,1986
2 刘健.产业结构升级论[M].上海:中国言
实出版社,2000
3 熊贤良.比较优势与大国的经济发展[J].南
开经济研究,1995(4)
4 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经济研
究,1997(6)
5 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
略——对“东亚奇迹”的解释[J].中国社会科
学,1999(5)
6 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J].
经济学,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