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部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合作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郭学群 时间:2010-06-25
建国50年来,持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实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显著的改善,各城市的、社会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但是,由于、社会、等多种原因,中西部城市发展同沿海城市发展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把握西部大开发机遇,认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中西部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合作,对于国家富强、社会稳定、民族振兴,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地区和城市间的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体系,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经济规模的壮大,从1978年到1997年,全国城市增加了475个,是1978年全国城市总数的2.5倍。东部地区(沿海城市主要分布区)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新设置的城市中,有近一半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使我国地区间城市数的排位由中、东、西,转变为东、中、西,仅广东、山东西省增加的城市数就超过了西部地区9个省、自治区同期新增城市的总和。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全国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12个,东部就有6个,人口在50~200万的大中城市75个,东部地区就占了36个,而西部地区小城市占该地区城市数量的67%,其比重均超过东、中部地区的54.7%和53.8%。1996年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土地面积只占全国城市的26%,人口占全国城市的51%,却提供了占全国城市64.2%的国内生产总值、70%的总产值、61.6%的工业利税总额、63.4%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2%的邮电业务总量。当年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个城市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01.3亿元,中地区是47.5亿元,西部地区是42.5亿元。中西部地区平均城市经济规模分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的44.4%和42%。

在城市经济效益方面,人均GDP,中西部地区只是东部沿海地区的60.8%和56.1%。工业产值,中部地区城市只是东部沿海地区的50%,西部地区城市还不到东部沿海地区的40%。人均工业利税、百元固定资产原值也有较大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是中部地区沿海城市的3,8倍,是西部地区城市的近8倍。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经济在本地区中占78%~81%,中部西地区城市经济占60%~67%,而西部地区城市只有54%~67%。

东部与中西部城市差距还表现在城市居民经济状况与社会生活方面。1996年城市职工平均工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是7494元,中部地区城市是5268元,西部地区城市是5817元。中西部地区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分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的70%和78.5%。此外,在人均储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明显地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而在公共医疗卫生方面,中西部地区城市高于东部沿海城市。

在寻找差距中,我们注意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城市差距,最突出的是工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城市人均工业总产值的差距大于人均GDP的差距,这反映了不同地区城市是处于不同的工业化阶段,缩小地区城市间差距更重要的是缩小工业发展水平的差距。不仅在我国、就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曾出现过地区经济差距,这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增长,区域差距逐渐扩大,而后趋于稳定,进入成熟阶段,差距逐渐缩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还较落后,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距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经济社会现象,我们正视这个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差距呢?除了各地区城市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不同外,还有:一是国家宏观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的重点由内地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在投资重点、项目安排、财政、外经外贸、物资以及劳动工资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沿海城市中产生了我国首批经济特区城市、开放城市、开放地区城市,也成为了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二是形成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沿海城市是国家投资、吸引外资最多的城市,也是民间资本最活跃、最发达的城市。大量的资本投入,对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三是城市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国内外技术、资金、人才积聚于沿海城市,促进了东部沿海城市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转换、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升级。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沿海城市较先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建立了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物资等各类市场,使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和重组,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物资的聚合,更增强了沿海城市的竞争力。沿海城市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竞争意识,这些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当我们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时,应当吸取沿海城市改革开放的定员经验,不断加强东部沿海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的合作与协调,以求共同发展。

二、合作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我国中西部城市与沿海城市走出一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共同发展”的新路子,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城市间缩小差距要靠合作与发展,不仅要注重中西部城市经济的发展,也要不断发展沿海城市的经济。沿海城市发展了,才能进一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利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持和带动中西部城市的经济发展,而绝不能削足适履,放慢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中西部城市发展了,才能起到与沿海城市产业互补,资源互补的作用,使沿海城市的发展更具有后劲。只要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间合作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这些基础和条件主要为:

第一、各地区城市都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沿海城市处于经济发达地区,在资金、人才、科技、信息和产业高度化上有着较大优势,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市场化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城市则处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是重要的农产品及其他工业原料、能源的生产基地和集散地,蕴藏着较大的开发潜力;一些产业如业、重工业具有独特的优势;有一大批资金技术密集的大型工业和项目,有着广阔的消费品市场,等等。正是各地区城市都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才形成特色经济,为各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又由于特色经济的发展,使各城市能够积极参与竞争,并吸引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各地区城市间的合作,可取长补短,资源互补,交流经验,联合开发,通过加强城市经济的互补性,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大大促进各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二,各地区城市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程度的增强。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各地区城市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实力有了较大增强,改革开放为城市间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物资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资金、信息、人才、物资流动渠道通畅,城市经济市场化的障碍基本消除,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正在形成,这为城市间合作奠定了基础。

第三,各地区城市经济转向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东部沿海城市正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率先基本实现化,而中西部城市正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各地区城市经济转向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许多跨地区跨城市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开始形成,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沿海城市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中西部城市发展经济,这种趋势发展不断推动着城市间的深入的、广泛的交往,各自从长远利益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

第四,党和国家鼓励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的合作,支持不发达地区的发展。长期以来,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上大力扶持中西部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农业、运输等经济建设,还组织全国经济发达城市对口支援中西部城市建设。国家从政策到资金。从优势资源开发到科技人才培养,从产业发展到项目引进各个方面,都对各地区城市间合作予以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更是加大沿海城市与中四部城市合作、发展力度的良好机遇。

三、对策选择

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是我国社会主义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相联系的重大的社会战略。是面向新世纪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加强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的合作,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现极为重要.为此应当考虑:

第一,做好经济发展合作规划。制订经济发展合作规划,应把国家政策和总体要求同本地区、本市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认真分析本地区本市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内在潜力以及外部因素。从而确定一个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互补互济、各展所长的合作发展战略规划。规划应杨长避短,发挥优势,不必搞同一个模式,用同一个套路,开发同一个产业,生产同一个产品、要走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选择重点开发项目。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做好规划,抓住重点项目,形成优势产业。就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扣社会效益,促进各地的经济发展。

落实经济发展合作规划,要立足于各城市的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首先,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以城市道路、、能源、通讯等基础建设和污染治理工程开路,创造良好的开发基础和城市生态环境;其次,要合理安排资源项目和配置资源,以资源开发带动产业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特别是具有本地优势和特色的加,以及那些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互补的产业,发展既能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又能占领市场的产品生产;再次,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要优先做好科技,包括民族教育工作,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中,有过“非均衡发展战略”、“梯度推移战略”、“点轴发展战略”及“发展做”理论的选择和争论,各有道理。我们挥其所长。选择实现各地区城市协调发展的战略,遵从“因地制宜、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强调各城市在充分发挥其优势基础上的共同发展,既要看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山东到西的“梯度差”。也应看到资源由西到东的“反梯度差”,还应注意决定生产力布局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民族关系、国防安全、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明确各城市的发展重点,搞好各城市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

第二,建立起良好的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化程度越高,经济就越发达,城市经济发展就越快。因此,要实现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的合作与发展,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加快经济运行主体的改革步伐,加大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市场地发展的速度,这是加强谷地城市间合作,缩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差别的重要途径。通过各类市场,如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与服务市场、物资市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物资的合理流动,尤其是沿海城市的优势资源向中西部城市流动,参与这些城市的产业开发。合作开发资源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是有什么资源就开发什么资源,而是以市场需要作为资源开发的第一选择,在开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中,始终瞄准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提高资源的开发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市场经济中,要加快经济运行主体的改革步伐。是市场的主体,为了使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能够密切协作,真正做到自愿、互利,就必须依靠市场机制,依靠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让它们积极参与各地区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要实现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造,使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的中西部城市的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中西部城市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培养企业竞争优势,通过企业竞争优势实现城市经济优势。通过加快财税、投资、价格、和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的合作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

各地区城市间的合作,必然促进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建立,发挥出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到的基础作用,为此,建议制定《统一市场法》,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和城市间自由流动;制定《公平竞争法》,使各区域和城市的合作与竞争有序化;制定《反垄断法》,消除各区域和城市间的行政壁垒和资源、商品封锁,并以续济利益为纽带,加快各地区城市间的合作与发展。

第三,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缩小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各地区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应当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实施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在中西部城市选择某些资源条件、工业基础、技术水平好的,有一定竞争力并能够占领市场的产业或项目为重点,联合进行开发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带动其他产业或项目的发展。

――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沿海城市和中西部城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加中西部城市的外商、外资流入量,推动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开展。优先在中西部城市安排资源开发项目,不仅引导国内外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城市转移,也一定引导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城市转移。

――实施优惠政策。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的实施。鼓励沿海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的对口支援和协作,或为城市间合作项目提供相关的公共物品和社会服务,包括提供基本设施建设服务、科技服务、服务、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安全服务等行政的和经济的服务;或通过收入分配中的转移支付,采取财政补助与协作、税收等手段影响经济部门对各合作项目的资源配置;或为中西部城市培养、引进各类急需人才,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加大沿海城市对中西部城市的扶持力度。这样做了,就能促进各地区城市间的合作与发展,使全国真正统一的市场形成;城市间经济结构合理,产业层次提高;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生活水平、就业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文化教育及其他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城市化水平提高综合实力增强。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当形成这样的共识:国家的发展是在各地区城市经济普遍的发展中得到实现的,沿海城市要大力支持中西部城市发展,各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谁也离不开谁。

逐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间合作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这些作用主要有王:一是通过财政手段来参与城市间合作,进行收入再分配。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城市政府的运作本质就是城市财政收支过程,通过收入分配中的转移支付,采取财政补助与协作等形式,加强各地区城市间的对口支援和协助,特别是加大沿海城市对中西部城市的扶持力度。二是进行资源配置。直接的资源配置是政府为城市向合作项目提供相关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包括提供基本设施建设服务;行政的和经济的服务等),间接的资源配置则是政府通过补贴、税收等手段影响经济部门对各合作项目的资源配置,优先在中西部城市安排资源开发项目,不仅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城市转移,也引导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城市转移。三是提供社会服务。各城市为经济合作提供各项良好的社会服务,如科技服务、法律服务、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安全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