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贯穿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个人认为,缩成一句话。就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和不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是当前学术界的共识,没有分歧。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的趋向是什么?它贯穿着一个什么样的中心线索?则所见各有不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中,在这个问题上引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成果。那就是首次提出:在讨论中国近代史的中心线索时,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到目前为止,这个论点的最完整的表述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史,存在着两个发展的趋向,或者说反映这两种趋向的线索。“反映半殖民地化趋向的线索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反映半资本主义化[按即指半封建一一引者]趋向的线索是为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的各种斗争”。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个而不是一个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前者是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个向上发展的趋向”①。
这个中心线索的提法,是在原来的研究基础上大大前进一步的突破。但是这个提法本身,还不能认为是最完善的概括。它把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统一体割裂开来,把帝国主义的侵略同中国封建社会的变化对立起来,形成一个下沉一个上升的两个运动实体,因而没有能够说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总的趋向。没有指出一个总的线索,也就是没有明确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历史的中心主线。事实上,帝国主义的侵略,既造成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又造成了中国的半封建化。近代中国“为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的各种斗争”,既包括反对封建主义势力的斗争,也包括反对入侵中国的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斗争。尽管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但它并没有为中国资本主义开辟发展的道路。相反,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存在,这是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诸因素中的重要一环。中国内部的封建主义势力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入侵的外国资本主义,最终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力量。
—————————————
① 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见《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
不过,撇开这一点不论,这个新的提法却有其值得充分肯定之处。它比起以前一般地以阶级斗争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的传统观念,无疑地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它不仅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研究对象的本质,有了新的审定;对观察问题的视野,有了新的定向。因为它第一次把规定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一一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放在中国近代史主体构思的重要位置上。这样,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带有根本性的重新塑造。举例而言: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的北京宫廷政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然而,它的历史意义,现在却可以有不同的审定。从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线索的角度看,这一次事件,很地被说成是中外反革命势力的进一步勾结,外国反对太平天国的反革命活动从隐蔽的暗害变为公开的对抗。从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为中心线索的角度看,则它又包含着以“洋”代“夷”观念的转化,从而引导洋务事业的发轫,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冒头。它的后果是:封建的封闭体被打开了缺口,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一小步。辛酉政变如此,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亦莫不如此。新的审定和定向如何,暂且不论,但它是新的,这无可否认。
把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中心线索,这是一个符合本质的提法,至少,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领域内,这是一个富有指导意义的提法。但是,单纯地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则又没有概括事物本质的全部。一个完全符合中国近代社会本质的提法,我以为,这个中心线索应该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我们的审视点,应该放在这样一个高度,即通过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研究中国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性和半封建性,研究中国近代经济的内在症结和它的历史走向。
不言而喻,在封建社会中新生的资本主义,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是历史的进步,一般说,它应该只有发展的一面。但是,具体到近代的中国,我们就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原则,需要进一步联系中国的历史环境,联系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作出分析和论证。
出现在近代中国土地上的资本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概括地说,它是已经进入垄断阶段的外国资本主义在整个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优势和统治,是官僚资本主义,亦即“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国的优势和统治,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未老先衰。先天不足,指的是:它的产生,不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熟的直接临盆;后天失调,指的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经常承受着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力;未老先衰,指的是:它有所发展,但又不能顺利和充分地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这才是贯穿于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条主线。如果把和帝国主义、国内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处于对立地位的民族资本主义看作是中国资本主义,那么,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条主线,或者说,中心线索,就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这个局面的形成,是中国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这是不言自明的。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来自中国封建社会内部新生力量对旧的生产关系的突破,而是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的冲击,是出自中国原来的正常发展过程的中断,这是造成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资本主义生产领域中的工矿如此,流通领域中的商业、,亦复如此。关于中国近代新式工矿企业的产生问题,我以前略有涉及。它不是或主要不是中国封建社会原有手中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和直接转化,这方面我以前作过一些阐述,这里不再重复。①同样,属于流通过程中的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商业和金融企业,也蒙上深浅不同的时代烙印。整个说来,中国新式商业和金融企业的产生,都不是出自中国产业资本自身发展的要求,都不是从属于中国的产业资本,以中国产业资本的运动为基础。中国封建社会原有的旧式商业和金融企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有一部分发生了一些变化,卷入了入侵中国的资本主义流通体系。通商口岸为数众多的钱庄,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它介入了外国洋行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形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金融周转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即使如此,在整个19世纪,通商口岸的钱庄,也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的金融企业,它和资本主义金融企业的一个根本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还不是中国产业资本自身发展的结果,它还不是以产业资本的运动为基础的。如果说,它的性质在起变化,那只是由于它与包括外国银行和洋行在内的外国资本的联系加深而引起。在这种条件支配之下,中国的钱庄虽然还谈不上从属于中国的产业资本,但却可以说,它最终不能不从属于外国的产业资本。也就是说,它通过对外国在华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从属,间接从属于外国的产业资本。如果说,外国银行和洋行分食外国产业资本从中国掠夺得来的利润,那么中国的钱庄至少有一部分是分食外国银行和洋行吞食以后的残羹。同样,通商口岸的新式商业,在不同的程度上,也是作为外国在华商业资本的补充而存在。它从属于外国产业资本的需要,分润外国产业资本的剥削。这些都是只有在半殖民地的条件下才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的情况。中国的资本主义就是产生在这样一个欧风美雨侵袭的土壤之上,正是由于产生中国资本主义的土壤,是处在外国资本主义风雨侵袭的条件下,所以中国资本主义在它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才会结出为中国社会所独有的苦涩的果实。
——————————
① 参阅《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3期.《历史研究》.1983年第5期。
由此可见,研究中国的近代经济,必须通过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而研究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又必须通过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如果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是探索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那么,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就是探索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不发展的中心线索。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广角镜。也就是说,作为历史的中心线索,局限于资本主义发展和不发展的过程本身是不够的,我们的视野应该放在面临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无准备状态上。
在现有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著作中,谈到中国资本主义发生的历史条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从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货币财富的积累(有的直称为原始积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三方面的研究,为讨论正常的资本主义的产生所必需。但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资本主义的产生而言,直接地、简单地比照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够收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研究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等,而是说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不能从概念出发。①因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足以分解封建经济结构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闯了进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括新的生产力在内,直接引进中国。这是正常的资本主义国度中所不曾出现的。
————————————————-
① 参阅《历中研究》1984年第2期拙稿。
在中国有文字的历史上,出现过使用人力、畜力乃至风力、水力作为动力来源的记载。但是,使用人工动力来源进行生产,这是在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以后,也就是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才出现的新事物。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不是出自中国封建社会内部手工业生产力的自然发展,而是来自入侵的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引进,这是毋庸讳言的客观事实。西方技术的引进,这是引进封建的生产关系所不能容纳的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新的生产技术的引进,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决定性条件。
正由于此,正因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中国本身经济条件自然发展的结果,这就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引发了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概括地说,就是点与面的不协调,形成点上的发展与面上的不发展并存的局面。
从点上看,在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最初产生的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建立的现代工业,已经差不多有30年的历史。通商口岸的外国工厂,至少已有70多家。其中有后来称霸上海的大型造船工业一一样生和耶松两家造船厂,并且都已设立了5年以上。至于垄断华南造船工业的香港黄埔船坞公司,则已存在10年之久。这些船厂,不但制造了不少轮船和机器,而且引进了大量的造船设备和技术人员。①在运输等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活动,也属于领先的地位。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英国资本修建的上海吴淞铁路.航行长江的第一家轮船公司,是1862年成立,由美国资本经营的旗昌轮船公司,而首先开辟川江航运的轮船,是1898年属于英国资本立德洋行的利川号。至于上海、
————————
① 参阅《经济研究》1965年第5、6两期拙稿.
天津南北两大通商口岸港口航道的疏通,则无一不在外国资本势力控制之下。甚至在农垦方面,使用机器的最初尝试,也出自外国势力的牵引,而耕作的试验,也只限于口岸。①所有这些活动,从技术的角度看,都是引进封建的生产关系所不能容纳的新的社会生产力。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都有刺激的作用。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个一向受人忽视然而却发人深思的事实,那就是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严重约束妇女生产力的发挥所进行的挑战一一宣传天足的活动,也是首先为通商口岸的西方人士所发起。它先于中国人在19世纪末所发起的不缠足活动,至少有20年之久。②妇女缠足的解放,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变革,也是历史上劳动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这是毫无疑问的。③
新的生产力的引进,不能不在中国产生反应。中国在亦步亦趋。如果说,中国自制的第一艘轮船,是在外国在华船厂制造第一艘轮船的20年以后,那么,中国的第一家大型轮船公司,却在外国轮船公司进入长江的第10年,便已继之而起。1876年中国的第一大口岸上海,出现了第一条外国资本经营的铁路,5年以后。中国资本经营的铁路,就开始运行于第二大口岸天津附近的开平。19世纪40年代初,中国输入西方的机器,已经见于记录,而中国人最早自制自用的机器,出现在7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的缫丝业中。时间虽然落后了30年,却值得后人的铭记。甚至在变动迟缓的农业中,也出现了某些亦步亦趋的现象。19世
————————————————
① 《上海新报》,1869年10月19日;《教会新报》,1869年10月2日;《申报》,1887年3月27日。
② NoahChimHerald,1897年12月7日,第1092页;1899年9月18日,第569页。
③ 据有的学者研究,中国妇女缠足,北方多于南方,因此.当新工业开始时期,工厂中用女工者,南方多于北方。参阅H.S.Levy,Chinese Footbinding,1966年版.第54页。
纪6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的北方口岸天津。一方面有西方人士对农业机械的输入,一方面就有中国的殷富“大户”的观光购买。① 90年代初,出现在山东和湖北的口岸,一方面有民间商入主动向英国商人提出购买小麦碾轧机的要求②,一方面有官方鼓励向美国引进美棉良种的谕示。③90年代末,新的渴望扩展到了皇亲贵族聚居的辇下。当中国人获得了西方人工降雨的信息时.一向求龙王爷保护农业生产的中国封建朝廷,也破天荒地第一次动了撇开龙王的念头。当1898年的春旱在北京附近蔓延时,顺天府尹就开始打这个主意。在他得知用炸药在空中爆炸可以引起造雨之后,他不顾费用昂贵,仍然坚定地说:“行。我们的皇上会不惜一切,一定要让老天爷下雨。我一定下指示给军队向空中开炮。”④
可以说,进入20世纪,中国人对新生产力的渴望,也一若大旱之年,渴望云霓。
在这种亦步亦趋的形势下,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企业,也经历过有所发展的一面。从19世纪70年代出现第一批现代企业起,到1927年国民党统治开始以前的半个多世纪中, 中国人先后设立了3000多个工、矿、交通、运输和现代金融企业。⑤其间在本世纪初收回利权的运动中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还形成了两个小小的高潮。到国民党政府统治中
————————————————-
① 《上海新报》,1869年10月19日;《教会新报》,1869年10月2日。这里的“机械”,可能仍是改良的手工农具。
② 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e:Diplomatic and Consular Reports on Tradc and Finance,China,1893年,芝罘,第4页。这里的碾轧机,可能也是改良的手工碾轧工具。
③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第99卷.公牍14,1928年版,第25—26页。
④ North China Herald,1898年6月6日,第976页。
⑤ 根据上海社会院经济研究所杜恂诚同志的统计(未发表)。
期的1933年,分布全国的资本主义现代企业,单是工业一项,合乎当时国民党的工厂法标准的大小工厂,为数在3000以上。①完全可以断言,没有一定的发展,不可能出现这种局面。促进了这种发展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生产力。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先进的中国人,在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中,各有他们相应的地位。
但是事物有另外的一面。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规定着中国资本主义既有所发展而又不能充分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现代企业发展到国民党统治中期的1933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这里不妨举几个宏观的统计,进行一番比较。一是中国现代工业生产,除去外国在华工业的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一是现代矿业生产,加上土法生产在内一共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其中绝大多数又是在外国资本控制之下。②和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比较,中国的工业生产,只相当英国的1/50,德国的1/64,而与美国比较,则只有它的1/162。③差距如此,几乎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完全可以断言,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中,不发展是主导的一面。
因此,从面上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能形成一股潮流,更没有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覆盖面。而这个覆盖面的缺乏,首先表现在人口和生产占压倒比例的农业上面。在这个领域内,明显地缺乏变革的动力。
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出现,最主要的,不外封建租佃关系的转变和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产生两个方面。具体地说,就是资本主义农场的出现。
—————————
① 根据巫宝三主编:《中国国民所得》上册.第二部第三章,第一表,1947年版。
② 根据巫宝三,上引书,第一部第二章,第二部第三章。
③ 参阅The Royal Economic Scoiety,The Economic Journal,1946年9月,第428页。中国工业生产只限于民族工业之生产。
近代是否出现过资本主义农场呢?应该说,从20世纪初年开始,中国不少地方已经传来了举办农场的讯息。到1912年止,全国出现的各种农牧垦殖公司,达到171家,已缴资本据说有630多万元。①不管它们开垦的土地在全国耕地中所占的比重如何,如果中国近代史上,真正有过171家拥资600多万元的资本主义农场,那也算得是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大的变化。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在这些垦殖公司中,江苏南通大生纱厂厂主张謇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被认为是一个比较成形的资本主义农场。这个公司在1901年就以资本14万元、土地12万余亩的态势出现在苏北的南通海门。在筹办的时候,公司的组织者就标榜“成集公司用机器耕种”,但却不靠雇工经营,而明示“召佃开垦”。等到实际开办时,“机器耕种”,成为纸上空文②,“召佃开垦”,却全部付诸实现。1908年前后,公司土地的承佃者,已达1300多户,丁口6500余人。公司与承佃者之间,基本上仍是收租与纳佃的关系。地租额仍“与一般地区相差无几”。“佃户名义虽应得六成而实际上辛苦一年所得,却只有两三成”。这就是说,以资本主义形式出现的通海垦牧公司,它“内部的生产关系,基本上是封建租佃制”③。它仍然是在旧有的生产力基础上,维持落后的租佃关系。
————————————————————
① 《第一次农商统计表》,1914年版,第200—206页。
② 在清末申请创办的51家垦殖公司中,共有3家提到购办新式农具,而且也多停留在纸上。参阅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957年版,第694—696页。
③ 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1986年版.第126—132页.
张謇的通海垦牧公司,是为解决大生纱厂的原料棉花供应而筹办的。如果说,这种公司的主人还兼具地主和资本家的双重身份,公司本身还多少从属纱厂经营的资本主义体系,那么,在已知的171家垦殖公司中,绝大部分连这种双重关系也没有。它们的主人,只是单纯地招佃垦荒,坐享租额,基本上仍是封建地主。即便雇工,数量是极其有限的。
因此,中国近代农业中的雇佣劳动,实际上主要存在于农业中占有相当比重的富农经营和经营地主的土地上。从量的方面观察,这两部分的雇佣劳动,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体上占农业人口的9%—11%。①和鸦片战争以前比较,农业中的雇佣劳动,无论是绝对的数量或相对的比例,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这是可以肯定的。
然而,单纯根据雇佣劳动的绝对的或相对的增长,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重要的,而且是决定性的,是雇佣劳动性质的判断。如所周知,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是自由劳动以及这种自由劳动同货币相交换,以便再生产货币并增值其价值”的雇佣劳动。②存在于近代中国的农业雇佣劳动,一般说来,都没有完全充分具备这个条件,而在相当一部分的农业雇佣劳动中,则完全不能满足这个条件。
首先。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受封建土地制度、高利贷以及宗法关系束缚的不自由的雇佣关系,在近代的中国,仍然有大量的残存。出现在明清封建社会农业雇佣劳动中的“典当雇工”、“年限女婿”等等“界在奴雇之间”的雇佣,一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仍然散处全国各处,或名实俱存,或名异而实存。至于近似租佃关系的分益雇佣制,更以各种不同的名目杂出其中。所有这些形式各异的封建雇佣,和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完全属于
——————————————————
① 陈正谟:《各省农工雇佣习惯及需供状况》,1935年版,第5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0页。
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在全体农业雇佣中所占的比重,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不能任意夸大,以偏概全,但从明清之际以迄于近代,它们能以不同程度地保存下来,这是事实。①至于在近代中国农村中占多数的一般农业雇工,实际上也不能完全符合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条件。完全依靠出卖劳力为生的雇农,无论在农户中还是在农业雇佣劳动者中,都是少数。而所谓“半自由的雇佣劳动”②,即一方面耕种自有或租来的土地,一方面以多余的劳力出卖,在全国各地带有相当的普遍性。这种小农之大量加入雇佣行列,冲淡了农业雇工劳动的资本主义色彩。③
总而言之,近代中国农村中的经营地主和富农经营,都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经营。经营地主固不足论,即便是富农经营,也谈不上是资本主义的。中国近代的富农,经营规模,一般都很小。经营的方式,也非常落后。富农虽然也租进土地,但占有的耕地面积,一般大于他所经营的面积。很多富农把土地分散租给贫农耕种,收取地租的苛重,不下于地主,并且通过商业高利贷,剥削贫苦农民。因此,中国的富农,带有很大的封建性。它是在封建轨道上行进的富农经济,很容易向地主经济倒退,而难于走向资本主义农场的道路。一句话。中国农村中的地主经济,并没有让位于富农经济。而不占主导地位的富农,基本上和地主经济站在一条线上。
——————————————————
① 参阅陈廷煊《近代中国农业雇佣关系的封建性》,《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章有义:《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史料问题琐议》,见上引杂志1987年第4期。
② 余霖:《中国农业生产关系底检讨》,见《中国农村》,第l卷第5期,1935年。
③ 参阅刘克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业雇佣劳动数量研究》,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其次,被称为“汪洋大海”的中国近代手,在它的发展道路上,也充满着复杂的矛盾。一方面,整个手工业的变动,呈现着衰落和挣扎以图发展相间的趋势,基本上是一个停滞的局面。另一方面,相对于大机器工业而言,手工业又始终占有优势。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1933年,中国手工业的总产值,占包括大机器工业在内的全体工业生产总值的72%。棉纱、棉布、生丝、丝绸、夏布、茶叶、食糖、豆油、棉油、花生油、纸张、陶瓷等工2种主要工业产品的总生产中,手工业生产所占的比重, 占3/4以上的有10种。占90%以上的也有5种。①中国资本主义经历了将近整整一个世纪,手工业的地位,相对于大机器工业而言,仍然居于优势。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当然有破坏手工业的一面。它也破坏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但是,在破坏的同时,农业与手工业更加结合的一面,在近代的中国,又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反映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结构.在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中,(例如在河北农村的手工棉纺织业中),仍然占有很大的分量。②中国的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也打击原有的手工业。拿棉纺织工业来说。机纱的出现,曾使广泛的家庭手纺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但是,与此同时,它又成为手工织布业的新原料,使手工织布不但没有在机织棉布的面前立即败退,反而得到一度的兴盛和繁荣。不仅如此,不仅手工业依赖大机器工业而得以幸存,大机器工业有时也依赖手工业而维持暂时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手工
————————————-
① 根据《中国国民所得》下册,附录三得出。
② 参阅张世文《定县农村工业调查》,1936年版.第426页。关于自然经济的涵义.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论。这里所指,是广义的自然经济。
织布业的重镇江苏南通建立起来的大生纱厂,就是主要依靠供应土布业所需的棉纱而存在和发展。土布业繁荣,它也繁荣;土布业停滞,它也停滞。两者的关系,是真正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①。显然,这既可以说是发展中的共存,又可以说是两者都得不到发展的并存。这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不发展的又一标志。
最后需要着重研究的,是贯穿整个流通领域的国内市场的考察。
国内市场的问题,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不发展的角度进行考察,范围十分广泛。它既包括市场结构、商品结构和价格结构的问题,也包括商业资本和商业资产阶级的组成问题。这是一难度较大而迄今相对说来仍然很少投入研究力量的研究课题。当然,这方面的问题,现在已经比以前引起较多的注意。有不少学者已在这个领域中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并且在重大问题上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这就是“中国还远不是一个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②。特别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自然经济始终占有优势”。即使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至30年代,农村的市场经济,也不占主要地位。③由于流通领域的数量分析,材料上有一定的困难,这些结论所根据的统计材料,也许还有待进一步的审定,但是作为研究国内市场容量的一个蠡测,已有的研究,仍然能够提供一定的基础。例如,根据海关的埠际贸易统计,可以从一个侧面,在一定范围内推测工农业产品的国内贸易量;通过厘金的征
——————————————————
① 林刚:《试论大生纱厂的市场基础》,《研究》1985年第4期。
② 吴承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内市场》,《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参见《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第268页。
③ 徐新吾:《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加深分解与解体的过程》,参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收数量则又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在另一种范围内推测国内的工农业产品的国内流通量。由于用以推算的根据,即埠际贸易统计和厘金征收统计,是比较可靠的,所以这样的推算,尽管仍有估计的成分,但比任意的匡算,多少要一点。当然,我们仍寄希望于更精密的研究,而且我们相信,只要肯花更多更艰巨的劳动,我们定能有所突破。取得进展。不过仅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上述学者的结论,仍有一定的根据。单就统计比较精确的海关埠际贸易而言,1936年全国40个大小海关的国内贸易总值为11.8亿余元①,这个数字,当然不能代表整个国内市场的商品流通量,但是和当年的进出口贸易总值16.4亿元加以对照,我们完全能够作出这样的推测:中国国内市场的容量,和一个4亿人口的大国是不相称的。
在整个19世纪以至20世纪初,中国国内市场的条件,处于极端落后的状态。由内地到通商口岸,有时不过数百里乃至不足百里的运费,常常高于出口商品万里海运的运费。②蚌埠小麦由铁路运至上海,每担运费0.95元(由水路运至上海,运费更高至2元),而澳洲小麦运至上海,每担不过0.45—0.50元。③长沙大米运至上海,每担运费0.952元,而西贡大米运至上海,每担不过0.451元。④这些都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依旧存在的状况。而在此以前,形势自然还要更加严峻。1926年怡和洋行一位代办说:英美烟草公司从济南
————————————————
① 韩启桐:《中国埠际贸易统计,1936--1940年》,中国科学院1951年版,参阅吴承明,上引文。
② 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c:Commercial Reports from Her Majesty's Consuls in China,1879年,芜湖,第278页;1880年,芜湖,第140页。
③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调查部:《小麦及面粉》.1936年版.第52页。
④ 《国际贸易导报》第8卷第6期.1936年6月,第52页。
运烟叶到青岛,不过数百里的距离,运费却比美国烟叶运到还要贵!①其他可以类推。
当然,造成这种离奇的状况,除了运费以外,税捐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个时候,口岸至内地商品的运费和捐税之和,常常几乎全部吞没了发货的价值。②全国最大通商口岸,最便利的上海,周围百里之区。粮食价格可以低于上海1/3。③至于货币的不统一,信息的不灵通,交易方式的原始,层次的繁复,在在阻塞国内市场的容量。可以设想,如果中国资本主义有一个顺利的环境,中国的国内市场,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欧风美雨之后,是不会出现这种封闭落后的局面的。
由此可见,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既有进程上的同时出现,即有所发展而又不能充分发展的同时出现;又有点面之间的并存,即城乡之间以及部门和领域之间的发展和不发展的并存。而在诸多部门和领域之中, 占国民经济绝大比重的农业和城乡广泛存在的商业,也就是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反映中国封建势力严重存在的方面,亦即资本主义不发展的方面,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对之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这些方面,特别是流通领域的方面,恰恰是过去的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这对当前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需要而言,是亟待充实的。
————————————————————
① NorthChinaHerald,1926年10月23日,第152页。
② NorthChinaHerald,1899年6月19日,第1129页。
③ NorthChinaHerald,1901年1月9日,第51页。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这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毫无疑问,它又是研究当前现实经济所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这就是说,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发展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不但能够提高我们对过去历史的理解,也能启迪我们对当前现实的反思。
我国当前正处在全面改革的洪流中。在这个伟大的关键时刻,坚持社会主义这一点是明确的、不可动摇的。但同样明确的是: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同样不可动摇的是: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具体的历史条件提出来的认识和正确方针。作为一个经济史工作者,这里我结合本文的主体思想,试谈一点自己的理解。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给我们的社会沉积下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生产力水平的极度低下,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们在上面提到,中国的生产,在20世纪的30年代,只相当于英国的1/50,德国的1/64,美国的工/162。一个960万平方公里和4亿人口的大国,工业生产不及人口或国土比它小得多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零头。这当然证明了旧时代中国的贫穷与落后。但是,百年的沉积遗留给我们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却是中国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也就是中国劳动生产率或者说单位劳动产出率的低下。和美、英、德这些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相比,30年代中期,我们一个产业工人在同一单位劳动时间的产出,只相当于他们的产业工人的1/9(英、德)乃至1/19(美国)。①劳动生产率的低下,投入对产出比例的低下.这是旧时代中国人民贫困的主要指示。在国民党统治的
————————————————
① The Royal Economic Societv:The Economic lournal.1946年9月,第433页。
30年代中期,中国的国民收入平均每人只合当时的美金12元。仅及美国平均每人收入的l/26。①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即使在今天,仍然是构成改善中国人民生活的瓶颈。我们的社会总生产,现在年年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某些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已经居于世界的前列。但是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仅足维持温饱,连小康的标准也一时难以达到。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低下。我们的社会总生产增加了,但分到每一个人的产品,却依然有限。
提高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我们昨天进行的革命,推翻旧的社会制度,是为发展新的生产力准备条件;今天我们进行改革,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为提高生产力创造条件。不同的是:昨天的问题是不废除旧的社会制度,就不能发展生产力,今天的问题是不发展生产力,就不能进入新的社会制度。为什么我们现在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因为用生产力的尺度衡量,我们的社会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的标准。生产力状况是制约社会主义社会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演进的最重要因素。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在之所以倾全力进行各项改革,中心就是一个:提高社会生产水平。坚持生产力标准与坚持社会主义标准是统一的。我们不但要以生产力的标准衡量我们现在的工作,判断它的是非得失,而且要以生产力的标准衡量我们过去的工作,它的是非得失。可以这样说: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又是中国历史的必然。这是历史给我们规定的道路。
其次,中国的现阶段之所以规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在于中国不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而是在经济文化不发达、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这就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特点,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
① 巫宝三主编:《中国国民所得》上册,1947年版,第13页。
完成本来应该在资本主义社会完成的任务。我们的改革,不能指望超越发展社会生产力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方面,发展商品经济就是一个例子。
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它可以和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经济范畴。它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生产上从简单攫取经济向手工厂_具生产和大机器生产的演进,交换也有无交换向产品交换和商品交换的演进。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由生产的发展程度和结构所决定。当然,这样讲,并不是说只有到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阶段才有商品经济的出现,但商品经济只有在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条件下才得充分的发展,这是不可否认的。所谓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但带有社会性的特点,而且还有组织性的特点。它不但有商品市场、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以及信息市场、期货市场等等不同的市场类型和组织,而且必须有保证市场交易、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发展的一系列的规范和制度。这只有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才能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
在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而又不能充分发展的旧中国,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发展的不健全、不完备,这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们现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除了在观念上要彻底打破那种认为利用市场调节就是搞资本主义的传统偏见以外,还要在组织上建立市场经济所必需的一套完备的市场规范和制度。如果说,对商品经济的偏见和商品意识的缺乏,还只是与我们所经历的旧社会有若明若暗的联系,那么,商品经济的规范和制度的不完备,市场机构与组织的不健全,就是昨天的中国给我们今天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一个负担。这是不深入研究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就不能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的。
最后,在当前的经济改革中,对于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包括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内,都要继续鼓励它们的发展。也就是说,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30多年以后,我们仍然承认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和生产力的发挥。仍然承认它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包括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内的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不是太多而是还很不够。这个结论的取得,有多方面的根据。从历史的角度看,指出以下两点应该是不违背事实的。
第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使得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冲击百年之久的旧中国,仍然是一个个体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广大农民是个体经营,手工业和商业也是以个体经营为主。汪洋大海,实际上并不限于手工业。他们的广泛存在,不但不能在一个早上把他们从我们的经济生活中统统取消,而且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还必须借助于发挥他们的力量。充分发挥个体经济的作用,在现阶段,这是一条正确的方针。
第二,旧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又使得旧时代中国资本主义所代表的生产力,在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仍然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主义中国,它在发展经济上所面临的障碍,主要是封建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造成这种障碍的根本原因,不是苦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是苦于它的不发展。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恢复资本主义。我们一方面承认私营经济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另一方面,又要着重指出:当前的私营经济.是处在社会主义条件之下,它必然同占优势的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受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影响,接受社会主义国家对它的引
导、监督和管理。尽管如此,在全民所有制之外,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不但有它的存在空间。而且还有它的发展余地。这是符合中国本身的历史条件规定,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规定的。因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①。
不仅如此。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反而“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列宁在执行新经济政策时说过:“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道路、方法和方式。”②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和发展,“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经济上必要的”③。对比沙俄更加落后的近代中国而言,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从中国自身的历史条件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的实际,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就必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确,“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④。“清醒地认识基本国情”,包括认识旧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在内,这是中国经济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研究任务,也是经济研究工作者为更好地面对现实而应该给予关心的研究课题。
——————————————————
① 马克思:《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页。
② 《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42、346页。
③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433页。
④ 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987年10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上一篇:从云南的半开银元看近代中国的币制
下一篇: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