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宋初治国策略中经济手段之运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郭洪义 时间:2010-06-25
  内容提要:北宋王朝建立之初,面临着内部政权巩固、社会稳定和外部辽的安全威胁两大问题。宋初统治者多次地、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具体表现在诸多方面,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并且在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的。
  关键词:宋初统治者 经济手段 策略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高级将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建立了北宋王朝。新王朝建立之初,如何巩固政权以及保持社会的稳定是摆在统治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原因就在于,其一自唐朝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节度使手握重兵的局面依然存在,使北宋中央政权难以对地方进行强有力的统一管理,社会难以稳定。其二在北宋建立之前,北方的契丹族建立了辽政权。辽兵多次南下,在外部严重危胁着北宋政权的安全,成为宋初统治者面临的另一个棘手问题。面对这两大问题,赵匡胤有一天召赵普问道“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普回答:“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①。其中的“制其钱粮”一项即充分地运用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此后宋初统治者多次的、灵活的、有意识地运用经济手段来贯彻其治国策略,较好地解决了内部巩固政权及稳定社会和外部威胁的两大问题,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宋初运用经济手段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

  宋初运用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太祖和太宗两朝。太祖时期运用经济手段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
  1、运用经济手段收回藩镇兵权
  对唐朝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危害,北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深有感触,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正是认识到多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不可能再用武力来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而只能别求他途。
  “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乐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赐甚厚”②。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一手交权,一手给钱,这是典型的君臣相易!我们以往多从的角度来理解杯酒释兵权的奥妙,君臣双方不用刀兵相向,一切都在不言中。现在我们从经济的角度来理解杯酒释兵权的奥妙,节度使们放弃了手里的权力,却在经济上、特权上得到了补偿。这种方式既比较理性地解决了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又使君臣之间保持了一种较为亲密的关系,留下了较为宽松的合作空间。
  宋太祖用近于相同的做法解除了地方节度使们的权力。“太祖即位,患方镇犹习故常,取于民无节,而意多跋扈。一日,召便殿,赐饮款曲,因问诸方镇:‘尔在本镇除奉公上之外,岁得自用,为钱几何?’方镇具陈之。上喻之曰:‘我以钱代租税之入,以助尔私,尔辈归朝,日与朕宴乐如何?’方镇再拜,即诏给侯伯随使公使钱,虽在京师亦听半给”③。这种做法只不过把钱在皇帝那里倒了倒手,被迁到京师的节度使们并没有少拿。但是,这样做却取得了“租赋悉归公上,民无苛敛之患”的效果,避免了地方节度使们取民无度的情况,使财权得到了统一。
  当然,在收回地方节度使兵权的过程中,宋太祖并不是搞一刀切的。一般当中还有特殊的策略。太祖在削弱各地藩镇权力的同时,对驻守在北、西边境的将帅却很优待。他派李汉超镇关南、马仁瑀守瀛州、韩令坤常山、贺惟忠易州、何继筠棣州、郭进西山、武守琪晋阳、李谦溥隰州、李继勋昭义、赵赞延州、姚内斌庆州、董遵诲环州、王彦升原州、冯继业灵武,“管榷之利,悉以与之,其贸易则免征税。故边臣皆富于财,以养死士,以募谍者,敌人情状,山川道路,罔不睹而周知之。故十余年无西、北之尤也”④。这些经济措施,使北宋王朝集中力量平定南方诸国而无后顾之忧。
  2、武将管理中体现中经济手段的运用
  历代君主对待功勋卓著的将领,特别是那些功高震主的将领,往往由加官进爵到处处猜忌,以至最后除之而后快。宋太祖在这方面体现出了其独特的处理方式,即运用高超的经济手段。如对曹彬和李汉超的处理上。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 ‘何也?’彬曰: ‘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 ‘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即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另一说赐钱五十万)彬退曰 ‘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不过多得钱尔。’” ⑤这种处理方式,使曹彬对做官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即“好官不过多得钱。”同时也体现了宋太祖不愿武将掌握过多权力的心态,但是立功受赏是天经地义的,金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对待李汉超的处理方式,大同小异。李汉超与曹彬同是武将,同样是运用经济手段,但是目的不同,对待曹彬是限制,对待李汉超是拉拢。
  “汉超武人,所为多不法。久之,关南百姓诣阙讼汉超贷民钱不还及掠其女为妾。太祖召百姓入见便殿,赐以酒食慰劳之,徐问曰:‘自汉超在关南,契丹人入寇者几?’百姓曰:‘无也。’太祖曰:‘往时契丹入寇,边将不能御,河北之民,岁遭劫虏,汝于此时能保全其资财妇女乎?今汉超所取,孰与契丹之多?’又问讼女者曰:‘汝家几女,所嫁何人?’百姓具以对。太祖曰:‘然则所嫁皆村夫也。若汉超者,吾之贵臣也,以爱汝女则取之,得之必不使失所,与其嫁村夫,孰若处汉超家富贵!’于是皆感悦而去。太祖使人语汉超曰:‘汝须钱何不告我,而取于民乎!’曰:‘汝自还之,使其感汝也。’汉超感泣,誓以死报。”⑥宋太祖对掠夺民财、强娶民女的武将并没有绳之以法,而是赏赐银数百两。这种近似矛盾的做法正体现了宋太祖高明的驭将之道,取得武将的支持就取得了军队的支持。
  通过上面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起到了相同的作用。运用相同的经济手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用金钱买得了曹彬应得的使相,用金钱买得了李汉超的以死相报。
  3、幽云问题上体现经济手段的运用
  自晋太祖石敬瑭把幽云地区割给契丹后,中原地区失去了阻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天然屏障。而契丹贵族屡次南下掳掠,最严重的一次曾经占领开封,给中原地区的人民造成严重的危害。后周世宗在位期间,曾率兵北伐,收回三关地区。但是,那只是幽云地区很少的一部分。所以这一问题一直到北宋建立,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开宝九年二月,己亥,群臣再奉表请加尊号曰“一统太平”,帝曰:“燕、晋未复,可谓一统太平乎?”不许。⑦由此可见,志在一统天下的宋太祖必然要解决幽云问题。至于用什么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段史料来看一下。
  “太祖讨平诸国,收其府藏贮之别府,曰封椿库,每岁国用之余,皆入焉。尝语近臣曰:‘石晋割幽燕诸郡以归契丹,朕悯八州之民久陷夷虏。俟所蓄满五百万緍,遣使北虏,以赎山后诸郡,如不我从,即散府财募战士以图攻取。’”⑧很明显,两种方式,以金钱赎买为上,武力夺回为下。在这里,经济手段的运用成了解决问题的首选方式,武力方式成了不得已而使用的辅助手段。当然,由于宋太祖的过早去世,没有来得及实施。

 宋太宗时期手段的具体运用。
  1、对有才能的人进行经济收买。宋太宗赵光义早在做晋王时,就独自进行贸易,积聚了大量的财货。一见到有才能的人,就用赏赐大量金钱的办法进行拉拢贿赂。
  例如有这样一件事,赵光义十分喜爱田重进的忠勇和才干,派人送给他酒肴。田重进说:“为我谢晋王,我知有天子尔。”⑨还有对官员刘温叟,“太宗在晋邸,闻其(刘温叟)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⑩虽然对田重进和刘温叟的拉拢都没有成功,却可以看出做晋王时的宋太宗已经对经济手段运用得得心应手了。他继位后,与太祖在经济上的任情豪放的做法相比,正好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2、剥夺了太祖在经济上曾给与优待的边境将领的特权。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正月,一律禁止军阀营利:“自今不得因乘传出入,赍轻货,邀厚利。并不得令人于诸处回图,与民争利。有不如诏者,州县长吏以名奏闻。”○11由此所造成的后果是边防松弛,北方、西北边患不断,遭到后世的指责与批评。
  3、在处理投降文人上体现经济手段的运用。北宋建立后,先后灭掉了南方的各个割据政权与北汉。大批的投降官员,特别是南方政权中富有文才的文人们。他们这些人虽然投降北宋,对新政权却有各种不满、牢骚,甚至是敌视情绪。怎样来安置他们,涉及到政权的巩固与社会的稳定。一时成为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王明清的《挥塵后录卷一》记载:“太平兴国中,诸降王死,其旧臣或宣怨言,太宗尽收用之,置之馆阁,使修书,……厚其禄赡给,以役其心,多卒老于文字之间云。”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经济手段的巧妙运用。宋太宗通过“置之馆阁,使修书,……厚其禄赡给,以役其心”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册府神龟》、《文苑英华》、《太平御览》等著作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事业的,为宋代几百年文化的发展奠定的基础。另一方面,使这些文人在优越的条件下,埋头编书,从而消除了他们对新政权的对立情绪,达到了目的。
  总起来看,太宗相对于太祖在经济手段的运用上过于机械。比如太宗对财政上的过于细致,就是钱粮等细碎事都亲自过问,密切监视经营上的不正当行为。自认为“朕今收拾天下遗利,以赡军国,以济穷困,若豪户滑民,望吾毫发之惠,不可得也”。不能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经济策略,一味地把财富抓在自己手里,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
  宋代之前的统治者在处理问题时也曾经运用过经济手段,如汉代与匈奴的和亲、唐代与吐番的和亲,公主们带去的大量嫁妆可以说是一种经济手段的运用。唐太宗与突厥颉利可汗的渭水之盟,但是,那些毕竟只是少数的、零星的、不成系统的。宋初统治者在处理内政、外交问题时,已经在经常性地、有意识地运用经济手段,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他们这种意识从何而来,运用经济手段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
二、 宋初统治者运用经济手段的原因
  宋初统治者在面临内部和外部问题之时,能够有意识地、灵活地、多次地运用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这些诸多因素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影响以及现实环境的作用是起着主要作用的。
  1、经济的发展变化是一切变化的前提与基础。唐朝后期,杨炎于公元780年开始推行两税法,宣告了均田制的彻底结束。土地这一封建社会的重要财富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正是土地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的必然结果。宋初的商品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城市主要表现在唐代以来坊市制度的崩溃。作为北宋都城的汴京,在后周显德年间,已经是“车马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亿兆无穷”,以至于“屋宇交连,街衢湫溢”○12显然,东西二市狭隘的状况已经非常严重,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障碍,同时也可以看出宋初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相应地,在草市的数量也远远超过了唐代,而且得到了政府的承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初的人们已经接受了公平交易、商品交换等观念。宋初统治者有意识地运用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足以能够证明他们头脑中存在着强烈的交换意识、经济意识。
  2、悠久的历史使国人善于从历史中寻找经验与教训,宋初统治者也不例外。中国自唐朝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唐朝于公元907年被朱温所灭。从朱温建立后梁到赵匡胤建立北宋,其间中原王朝象走马灯似地变换,新王朝的出现必然是一场腥风血雨,其他地区的割据政权纷纷建立,战争频仍的结果是老百姓遭殃。正象赵匡胤自己所说“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锋镝之余的老百姓无法安居乐业,求生之路只有两条,一是到处流浪,全家填尸沟壑;另外一条是当兵打仗,不仅能够填包肚子,机会好得话,还有可能取得富贵。
  五代十国活生生的现实告诉军阀们,“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当为之!”○13很明显,各地大大小小的军阀们拥兵自重的结果是老百姓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后一条路。为了掌握和控制军队,最重要的是拥有大量的养军费用。确保财源,就能得到天下。有时,各地的节度使们亲自经商牟取暴利。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也养成了五代时期的军队许多恶劣的习气,他们有奶就是娘,丝毫没有对君主的忠诚,考虑的只是金钱和地位。谁兵力强大就服从谁,谁给的赏赐多就服从谁。后唐李从珂在率军推翻后唐闽帝之前,曾许诺成功后,每个士兵赏赐一百緍钱。政变成功后,由于财政困难,没有实现诺言,每个士兵只赏赐了四十緍。士兵怨恨地说“除去菩萨(闽帝),扶立生铁(李从珂)。”不肯尽力作战,最终导致了后唐的灭亡。刚刚逝去的时代对宋初统治者们有着非同寻常的警示作用。那就是要牢牢地把军队控制在自己手里,没有军队是不可能发动政变的。而经历过五代的将领们,用金钱、地位换得手里兵权的方式是可以接受的。
  3、由改朝换代而骤然变化的关系造成的巨大心理反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是宋太祖与昔日的同僚、上司之间的关系。宋太祖在即位之前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即位后昔日的同僚、上司变成了臣子。同事关系变成了君臣关系,这突然的变化必然带来巨大的心理反差。虽然他们都装出十分顺从的样子,但宋太祖害怕自己成为象五代的一些帝王,被军队倒戈下台;新建立的王朝成为继五代之后被推翻的第六个。赵匡胤自己的上台方式虽然来自于五代,但是必须防止“黄袍加身”故事的重演。其次是宋太祖与周世宗的关系。可以说,周世宗对宋太祖有知遇之恩,但是宋太祖又夺取了后周的政权。这在逻辑上说不过去,这件事成为宋太祖的一块心病。宋太祖在立国之初就立碑于太庙,其中有一条就是对柴氏子孙特别照顾,颇能说明问题。这些复杂关系成了北宋王朝建立之初的政治软肋,其关键是取得部下的大力支持。高官厚禄是一般的方法,但宋太祖由于看到了五代藩镇的危害不可能让他们再掌握实权,那就剩下了经济补偿一条路了。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在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现实的影响、骤然变化的关系带来巨大心理反差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宋初统治者多次的、灵活的、有意识地运用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在解决了面临的两大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巩固政权的核心问题———皇位的巩固。
          三、宋初统治者运用经济手段的深远影响
  宋初统治者采取的这些政策和措施,逐渐形成了宋代的基本国策,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是体现在政治上,确保了北宋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宋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在以往武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之外,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体现了宋代统治者在解决政治问题上的灵活性、多样性,当然也是其高度智慧的体现。这种做法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一是巧妙地使军队牢牢控制在皇帝手里,避免了禁军将帅利用兵权发动政变,确保了宋初政局的稳定;二是结束了武人干政的局面,为实行偃武修文创造了条件;三是营造了一种较为文明和理性的开国氛围,从而影响和带动着宋代政治生活向着宽松和自由的方向发展。比如宋辽澶渊之盟的签订,当时的宋辽双方都没有能力打败对方。最后以岁币的方式加以解决,换来了双方几十年的和平局面。从表面上来看,宋方确实有点吃亏,但从榷场贸易的情况来看,宋方是真正的胜方。在宋神宗时,继承宋太祖收复幽云的措施。作了一首诗“五季失图,猃狁孔炽,艺祖造邦,思有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保之,敢忘厥志”,每一个字用来命名一个钱库,其用意是非常清楚的。后来财政赢余越来越多,以又作了一首诗用来命名,内容为“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遗业,顾予不英姿,何日成戎捷。”
  最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对北宋商品经济起到了倡导和推动作用。
  北宋经过太祖与太宗两朝经济手段的熟练运用,基本上解除了藩镇节度使们的权力欲,把他们在权力上的欲望成功地转移到了对物质财富、享乐生活的追求上。“君臣相市”的现象在宋代官场上屡见不鲜,只要官员没有政治野心,统治者对他们经商行为往往是睁只眼、闭只眼。据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载有人为了贿赂宰相赵普,送了十瓶金瓜子到其府上,恰好被驾临赵府的宋太祖看到,赵普以为要受责罚,十分惶恐,岂料太祖笑道“但取之,无虑。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最高统治者对官员存在经济问题的态度,这是最好的说明。
  北宋初年,在最高统治者的默许甚至是鼓励下,有大批官员在经商,上至宰相,下至贩夫走卒,对经商致富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客观上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先来看一下官员们的商业活动。
  “永德在太原,尝令亲吏贩茶规利,滥出徼外市羊,为转运使王嗣宗所发,罢为左卫上将军。”○14
  “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
  普又以隙地私易尚食蔬圃以广其居,又营邸店规利。”○15
  “赵延溥从遣亲吏市竹木所过关渡矫称制免算,责授登州团练使,令赴使。○16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巨万。尤信释氏,在西京建崇德寺,募民辇瓦木,驱迫甚急,而傭值不给,人多苦之。”○17
  从以上史料来看,宋初官员们不仅经商,而且还不顾禁令进行非法走私,牟取暴利。体现出了这种做法消极的一面,“商品经济的交换原则被纳入到官僚政体中……许多官员正要铤而走险,置国家于不顾,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金钱。”○18宋初统治者运用经济手段对官吏的影响是形成了强烈的商品意识从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平民百姓们也积极地投身到经济大潮中。
  蔡襄对平民的经商热评论道:“行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专业者有之,兴贩禁物,茶盐香草之类,动以舟车,懋迁往来,日取富足”○19在蔡襄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勤劳忙碌的小商人形象。
  “抚州民陈泰以贩布起家。每岁辄出捐本钱,贷崇仁、乐安、金溪诸(绩)户,达于吉之属邑,各有驵主其事。至六月自往敛索,率暮秋乃归。”○20通过以上的文字,我们又看到长期在外的高利贷商人形象。
  陆游的《估客乐》诗“牛车辚辚载宝货,磊落照市人争传。倡楼呼卢掷百万,旗亭买酒价十千。”我们又可以看到财大气粗的大商人们一掷千金的豪爽。
  在社会风气方面,这一做法给宋代社会风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变种变化体现在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积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商业地位的改变和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末业”,而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一样是财富之源。“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21第一次把商业与农业、手置于同等的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首先由从前的“贱商”变为“齐民”。当时人改变了对商人的看法,时人黄云:“士、农、工、商,各有一业”,“同是一等齐民”○22,苏轼曾感叹说:“商贾不行,物价腾踊”○23,深刻认识到商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北宋政府也看到了这一点,改变了对商人的态度。一是改变压制政策,承认商人的合法地位并鼓励人们从事商业。二是允许商人通过正当途径进入仕途。这样使许多商人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必然促进商人势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运用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这一做法也不可避免地给社会风气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耳熟能详的民谣是“钱之为物,人所共爱”,钱在人们心目中有异乎寻常的魔力。为了钱,“骨肉亲知以之而构怨稔衅,公卿以之而败名丧节,劳商远贾以之而捐躯殒命,市井交易以之而斗殴戳辱”。○24时人皆以享乐为荣。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有人发出“奢侈则长人精神”的惊世之语,许多人终日花天酒地、荒淫无度,但知“奢糜相夸”○25。
  结束语:宋初统治者有意识地、经常性地运用经济手段,是前代统治经验的结果,巩固了政权、稳定了社会并且基本解除了辽的外部威胁。这种做法有其积极意义,当然也有较多的消极影响,应该辩证地、客观地分析其对政治、经济、特别是对吏制、社会风气的影响。本文只是作了一些浅显的总结与分析,尚待进行深层次地分析与研究。
注释:
     ①毕阮:《续资治通鉴》卷二 北京:中华书局 1999年版 
     ②脱脱等:《宋史·石守信传》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版 
     ③王巩:《闻见近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
     ④范镇:《东斋记事卷一》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版 
     ⑤脱脱等(元)《宋史·曹彬传》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版 
     ⑥欧阳修:《归田录》卷一 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
     ⑦毕阮(清)《续资治通鉴》卷二 北京:中华书局 1999年版 
     ⑧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帝德》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  
     ⑨脱脱等(元)《宋史·田重进传》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版
     ⑩脱脱等(元)《宋史·刘温叟传》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版
     ○1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 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12王溥:《五代会要》卷26,《城郭》 北京:中华书局 1978年版
     ○13薛居正:《旧五代史》卷98《安重荣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6年版 
     ○14脱脱等(元)《宋史·张永德传》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版 
     ○15脱脱等(元)《宋史·赵普传》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版
     ○16脱脱等(元)《宋史·赵延溥传》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版 
     ○17脱脱等(元)《宋史·石守信传》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版 
     ○18郑海强《宋代吏风初探【J】史研究》1998 
     ○19蔡襄:《蔡忠惠公文集》明万历44年[1616]双瓮斋
     ○20洪迈:《夷坚支癸》卷5《陈泰冤梦》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
○2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6,嘉祐七年五月纪事 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2黄震:《黄氏日钞》卷78,《又晓谕假手代笔榜》
     ○23苏轼:《东坡全集》卷51,《上皇帝书》
     ○24李之彦:《东谷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
     ○25周煇:《清波杂志》北京:中华书局 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