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山东经济格局变迁研究——以港口与腹地互动为视角
[提 要]19世纪60年代烟台、青岛、威海和龙口等港口先后开埠通商,口岸贸易使腹地工农业获得了长足,由此引发了山东省格局的调整,即经济轴心由沿运河纵向分布变为沿港口和铁路的横向布局。而且由于腹地与非腹地、腹地内部劳动地域分工的差异导致了省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格局对当代山东经济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港口 腹地 互动 经济格局
本文港口,是指山东烟台、青岛两大港口,此外还有一些起辅助集散作用的小港口。腹地,是指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港口背后地:既是出口物资的直接来源地,又是进口物资的直接销售地。
1860年以后,华北港口被迫对外开放。山东是华北开放港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在北方的开放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青岛、烟台等主要港口倍受学者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沿海地区开放后,人们更加关注港口。首先是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水运史丛书,青岛、烟台港口史名列其中,另外当地港航专家也整理了大量的海关档案①。后来范祥德先生对1862—1898年间烟台经济区的兴起与演变进行了考察,并论述了近代烟台出口贸易的发展,了烟台经济区早期发展的态势和不利因素②。刘素芬先生分析了1867—1919年间烟台港贸易结构与趋势,并运用大量的篇幅研究烟台农业、、业的新进展③。另外在城市经济史方面,李宝金先生对青岛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青岛存在着由封建贸易港口向殖民地贸易港口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工业港口演变的过程。王守中先生追述了明清至民国(1927)年间运河沿岸城市、胶济铁路沿线及胶东开放城市的发展历程④。张玉法先生在
——————————————
①寿扬宾:《青岛海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年;烟台港务局编写组:《烟台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徐德济:《连云港港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对外贸易出版社,1986年。青岛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
②范祥德:《近代烟台经济区的兴起和演变》,载彭泽益《中国社会经济变迁》,中国财政出版社,1990年。
③刘素芬;《烟台贸易研究》(1867—1919),商务印书馆发行,1990年。
④李宝金:《青岛城市经济简论》,《文史哲》1997年第3期;王守中:《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化的理论框架下,按照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论述模式,对1860—1916年山东各地的政治、工业、商业、农业进行了详细研究①。庄维民先生从烟台、青岛等口岸贸易引起经济嬗变出发,论述了商路演变和地区市场的发展,而且对近代通商口岸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和新式的工农业的发展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②。可以说,该著作代表着近代山东经济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学者们未把进出口贸易商品与其他商品进行区分,也没有界定烟台、青岛等港口腹地范围及其变迁,而且忽视了上海、镇江、天津等港口的辐射作用。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商埠主要的贸易商品从众多商品中区别开来,论述了主要贸易产品市场体系的建立;并据此确定了港口腹地,理清了腹地范围伸缩的脉络和原因。在此基础之上,阐述港口腹地布局对山东地域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一 贸易·市场·腹地
1.1863—1904年烟台市场体系的构建与腹地延伸
(1)贸易
烟台港开埠后,贸易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867—1879年贸易处在成长期,贸易额从1000万增加到3000万两的水平;1879—1895年间,贸易处在停滞期,贸易额浮动在3000万两左右;1895—1913年间,贸易处在极盛期。在烟台进出口贸易结构中,豆类、黄丝、野蚕丝、屑丝、茧绸、粉丝、草帽辫、果类、花生、药材、花边、发网共15项对输出贸易影响较大;鸦片、纺织品、纺织原料、糖、纸、燃料、火柴、五金和染料等是烟台的主要进口商品③。为了集散上述商品,在烟台与西部人口稠密区之间的交通通道上每天都有大量物资在流动。当时烟台洋货西进、土货东来,可以从海路和烟潍大道运输。在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条件好的城市或小港口,形成了外贸物资的集散市场。
(2)市场
(一)水路通道上的市场
大量的舶来品从烟台西运大清河,然后在利津县转到内河船上,再运到济南府、东昌府、兖州府、曹州府、东乎州④。烟台货物进入内地也可经由小清河直达济南。洋货由烟台运至羊角沟(今寿光市)。沿途经过索镇、周村等,最后抵济南⑤。每年大约有2500艘船往来于烟台港与山东沿海各小港口⑥。在水陆通道上形成了以下几个集散市场。
①洋角沟中转市场
洋角沟位于寿光县境内。同治年间,羊角沟还是“寥落数十家,谋微利营生”的小市镇,1892年小清河全线疏通后,羊角沟商务日益繁盛,成为百货云集、舟楫辐辏的商品集散市场⑦。海上货物可经由羊角沟进人小清河航道,达到周村、济南等内地市场.因为水运比陆运要便宜,内地货物也先汇集济南,再由小清河抵羊角沟,装船出海⑧。
②桓台集散市场
在小清河沿岸有桓台索镇、广饶石村、新城岔河三个主要码头,依托码头发展起来几个重要的集散市场,其中以桓台最为重要,故统称桓台集散市场。烟台货物经过小清河——乌河来到索镇,然后分销各县,商业十分繁盛⑨;临淄县舶来品多由广饶石村码头运人,然后分销到益都、淄川、博山等县⑩;新城岔河距离周村60里,是长山、新城、高苑三县水路贸易的集散码头,单是新城一县,每年由此运人煤油数千箱,火柴数千箱,洋布数千匹,棉纱数百件,铁数万斤,糖数千斤,然后分销于周边各县⑾。
————————————————
①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1982年。
②庄维民:《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③《烟台贸易研究》(1867—1919),第8—10页。
④烟台港务局档案馆译:《1865年贸易报告》。
⑤烟台港务局档案馆藏:《光绪二十五年胶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
⑥烟台港务局档案馆译:《英驻烟领事致阿礼国》,1868年2月。
⑦光绪《寿光县乡土志》,商务。
⑧烟台港务局档案馆藏:《光绪二十五年胶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
⑨《山东各县乡土志》卷3,桓台县。
⑩《山东各县乡土志》卷3,临淄县。
⑾光绪《新城县乡土志》,商务。
③周村市场
周村地处山东腹地,南通鲁中山地,号称“旱码头”。19世纪后半期,周村是山东北部最大集散地。洋布、棉纱、铁、煤油、火柴等由烟台经羊角沟溯小清河至周村。这些货物除在周村销售外,大部分分销蒲台、齐东、泰安、东平、宁阳等地。周村每年的交易额约1500万两①。在铁路未开通之前,周村是烟台棉布、棉纱、煤油等进口货物进入内地重要的中级市场。
④济南市场
烟台通商后,济南每年进口大量烟台洋货。19世纪80年代,济南每年从烟台仅纺织品价值就达200万两,并输出部分土货②。济南以上黄河沿岸州县再从济南运人洋货。例如,齐河自济南洛口运人大量的火柴、棉纱等货物。齐河码头是济南以西黄河上较大的码头,民船贸易兴盛,每年转运烟台的熏枣、干枣、梨价值约6000两;运人糖、纸及各类杂货价值约8000两③。济南、武定、济宁三府是烟台白糖、红糖主要的消费区,主要由黄河转运来的④。由此可见,济南是鲁西地区的集散中心。
(二)陆路市场
除了烟台至大小清河的水路外,烟台到济南的陆路也起着重要的运输作用。大量贵重的货物多由陆路运输。1870年代从烟台到内地每天有2000匹牲口进进出出,大约转运200吨货物⑤;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天进出驮畜达3000头,运货商队一般有200头牲畜,单程运货能力可达3—4万斤⑥。
①潍县市场
潍县位于烟潍商路的终点,该市场以烟台为主要贸易对象,同时与烟潍商路沿线的昌邑、沙河、莱州、龙口与羊角沟都有密切的联系。当时山东中部和东部的物流多以潍县为集散地,并由潍县向烟台输出⑦。如临朐等地每年自潍县运来的洋布、洋线等货物达200小车,销行北关、冶源、五井等地⑧。可见潍县是鲁中鲁东重要的集散市场。
②沙河专业市场
沙河位于莱州府掖县。莱州府以及胶州、即墨出产的草帽辫,都在沙河集中,然后分等级包装,由虎头崖装民船或由陆路送至烟台⑨。光绪年间,沙河“大中和”辫庄通过烟台买办首先同日本签订了出口草辫协议,并在当地开办了第一个辫子庄,后来还在河南商丘、鲁邑、安徽亳县、直隶省兴济、大名府辛庄、山东平度、昌邑等地设立了分庄,每年出口都在万箱以上。受中和辫庄的影响,沙河一带的大地主纷纷效仿⑩。由此,沙河镇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草帽辫集散市场。
(3)腹地
自1863年开埠通商以来,截至1904年,烟台港是山东省第一位的通商口岸。虽然鲁西北地区受到天津港、鲁西南受到镇江港的影响,但是对山东经济起主要作用的是烟台港.通过水陆商品集散市场,烟台港口进出口贸易覆盖整个山东的北半部,甚至沿着黄河进入河南和山西,或跨海远达奉天省的某些地区,但其主要地区还是在山东北部地区。按照腹地的概念,1904年之前的烟台港腹地范围在黄河以东山东北部地区。
2.诸港分立时期的贸易与腹地伸缩(1904—1932)
(1)贸易
1899年德国人占领了胶州,成立自由贸易区,凭借青岛港和胶济铁路廉价便捷的交通,青岛在1907年就达到了烟台的贸易水平。有关学者根据海关贸易报告对青岛贸易主要出口产品作的初步研究显示:在青岛港出口的土货主要有花生、花生油、茧绸、丝绸、草帽辫、肉类、煤炭、烟叶、盐、豆油等产品;进口货以棉花、棉纱、棉布、卷烟、纸、煤油等为大宗⑾。后来,威海和龙口先后开放经营进出口贸易,山东形成了诸港分立的贸易格局,但是
——————————————
①《光绪二十五年胶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
②烟台港务局档案馆译:《1882—1891年烟台十年贸易报告》。
③光绪《齐河县乡土志》,商务。
④烟台港务局档案馆译;《1888年贸易报告》。
⑤烟台港务局档案馆译:《1879年贸易报告》。
⑥《1882—1891烟台十年贸易报告》。
⑦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汇编》,青岛文印出版社,1934年,潍县。
⑧光绪《临朐县乡土志》,商务。
⑨《光绪二十五年胶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
⑩《烟台文史资料》第18辑,第143—145页。
⑾《胶澳志》食货志,商业,第808—815页;《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第159—163页。
威海和龙口只是地方的港口,不能撼动烟台、青岛的两强贸易格局。烟台的垄断贸易由于受到青岛、威海、龙口的竞争,逐年衰退。尤其是大战以后,青岛贸易蒸蒸日上,烟台江河日下。截止到1935年,烟台在山东出口贸易额中只占17.61%,而青岛占到70.89%;在进口贸易额中烟台仅占9.3%,青岛占87.2%。龙口和威海分割本属于烟台的贸易份额,龙口占出口贸易的6.19%,威海占5.31%;在进口贸易中龙口占2.16%,威海占1.43%①。
(2)市场
北部港口林立,竞争加剧。从1904年胶济铁路修通以后,铁路沿线、小清河流域原属于烟台港的贸易地区,开始转向青岛港。山东果品、花生、胡桃、豆类、豆油、烟草、毛皮、牲畜等大量运往青岛;同时,外国工业品棉纱、棉布、机器、纸张、煤油、火柴、染料、建筑材料等,也通过铁路输往内地②。潍县、周村、济南是铁路沿线的最初的洋货销售市场。后来小清河流域各县也很快从胶济铁路附近车站进货,成为胶济铁路系统的一部分③。
(一)潍县市场
胶济铁路通车以后,潍县贸易以青岛为输出入市场。1906年潍县自行开埠,商业更加兴盛。青州、沂州、泰安部分地区的土货如茧绸、草帽辫、花生、烟草、畜产品等,集中潍县,然后运往青岛;同样,进口货物逆向分配到各个初级市场。据1906年统计,潍县从青岛输入200万两棉纱、150万两布匹,并由15家洋布庄分销到沂州、莒州、泰安、临朐、蒲台、泗水等地④。
潍县及其周围的地区是山东近代手工业和农业发达的地区,产品主要有土布、草帽辫、刺绣、猪鬃、烟叶、花生等。民国初年,随着铁路货运比重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花生、烟草、猪鬃、绣货从潍县车站运出。潍县成为全省最大的烟草、绣货、猪鬃的集散地。总和1928—1931年潍县境内五处货运车站的货运额,平均每年白青岛输入棉纱等货物116729吨,输出猪鬃、花生、烟叶等货物77272吨⑤。由此可见,潍县在青岛贸易圈中的重要地位。
(二)周村市场
胶济铁路修到周村后,青岛棉纱、棉布等货物随之而来。据日本人调查,1905年周村输入青岛棉布价值达到200万两,由日本输入洋货总值也在30万两内外⑥。民国初期,周村每年输送青岛大量的羊毛、牛皮、棉花、黄丝等货物,而且在青岛相应的出口项目中占很大比重⑦。30年代周村仍然是鲁北重要的商业中心,输出货物以棉花、花生、鸡蛋等为大宗,输入货物以煤油、面粉、糖、烟叶、木材、纸烟、火柴、布匹、纸张等为大宗。其中70%的货物在青岛采购。上述货物以高苑、博兴、桓台、广饶、邹平、齐东、滨县、浦台、利津等县为市场⑧。
(三)济南市场
铁路通车后,济南逐渐转向青岛。1905年,济南经青岛输入价值200万两以上的货物,其中主要以棉布、五金、棉纱、火柴、煤油、砂糖、染料等为主⑨。商埠设立后,烟台、青岛洋行纷纷到济南经营与口岸贸易有关的土洋货业务。民国初年济南商埠洋商发展到25家,经营棉花、粮食、畜产品等贸易的商人资本崭露头角。济南每年自青岛输入的洋货增多,其中棉纱300万两,布匹85万两,糖137万两,火柴120万两,煤油12万箱。棉纱输入额约占青岛进口额的三分之一。同时济南又是青岛的货源地,主要土货的输出量也很大,其中花生70万担,棉花3万担,草帽辫6万担,牛皮200万,牛油5000担⑩。
——————————————
①《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第一册,第104页。
②单威廉著,周龙章译:《德领胶州湾之地政资料》,台北,中国地政研究所,1980年,第37页。
③《山东各县乡土志》卷3,广饶县。
④日本外务省:《清国事情》,1907年,第287页。
⑤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1934年,潍县。
⑥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483页。
⑦青岛守备军铁道部:《周村事情》,1917年,第8、26页。
⑧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汇编》,长山县。
⑨日本外务省:《清国事清》,1907年,第285—286页。
⑩吉田丰次郎:《山东视察报告文集》,1913年,第240页;田原天南:《胶州湾》,1914年,第101页。
一战以后,济南市场集散水平大大超过了潍县、周村,贸易量居内地市场首位。1918年济南市场商品集散总额已达1亿元。1918—1927年间,济南商业金融中心转向商埠,占市场首要地位的国药、杂货、绸布、鞋帽、银钱五大行已经被土货输出业和洋货批发业取代。与此同时,济南市场规模逐渐扩大,1927年商品输出入达到了23087万元的高峰①。山东西部及山西、河南等省土货,集中到济南再运到通商口岸,洋货反其道而行之②。济南成为中部土洋货集散的区域中心市场。
(3)腹地
此时的腹地划分,必须关注诸港分立的贸易格局对腹地影响,又要关注经济危机对腹地经济的不良影响。例如1933年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依靠世界市场的山东工农业经济受到沉重打击,济南市场交易额开始有所衰退③。在山东生丝产地益都、临朐营业额曾经超过1000万元的丝绸业,在1933年日渐衰落④。可见1933年左右山东工农业经济在达到了巅峰后开始衰退。为了避免经济危机对腹地范围的影响,笔者选用1932年有关诸港腹地资料来确定腹地范围。《中国实业志》(山东省)刊于1934年,其各县进出口商品调查资料基本是1932年的统计。所以本文依靠《中国实业志》各县进出口商品表来确定30年代港口腹地的最大范围。
(一)1930年代的烟台腹地范围
在胶东由于龙口、威海、青岛的竞争,烟台在胶东的腹地也变得很小,《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2年胶东各县与贸易有关的进出口概况真实地反映了烟台腹地的极度萎缩。按腹地的概念,只有福山、牟平、栖霞、蓬莱四县,当然还有烟台特别市本身。招远、黄县、掖县是烟台和青岛、龙口的交叉区域,文登、荣成是烟台、威海、青岛的交叉区域⑤。
(二)1930年代青岛港腹地范围
①青岛港直接腹地
据30年代山东实业志,胶济铁路沿线青岛、潍县、周村等市场辐射区内,各县的进出口货物表显示,货物进出口都通过青岛港。并且青岛通过周村、潍县等市场辐射到鲁中山地莱芜、新泰、蒙阴、沂水等县,还有小清河流域各县⑥。因此胶济铁路沿线地区是青岛港的直接腹地。
关于上述地区的界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青岛港腹地西线的界定取决于济南市场辐射区范围。在综合30年代初期济南八个火车站的进出情况后,笔者发现济南与青岛、天津、上海三个港口都有贸易联系,但是济南市场进出口货物主要依靠青岛,天津和上海的进出口货物只占很少部分。因此济南是青岛港在山东西部的集散中心⑦。
的确在胶铁路修筑以前,济南市场与天津贸易圈有着密切的联系。后来德国人占领青岛,上海、烟台、青岛商人来到济南,对济南产生了直接影响,青岛把越来越多的贸易引入济南,使其成为扩展贸易的前沿阵地⑧。济南逐渐发展成为天津与上海间的区域中心城市。据西部各县的货物进出口统计资料,1930年代济南市场的辐射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在济南以下的黄河和小清河沿岸地区,许多县的货物进出依靠济南;溯黄河而上,沿岸原济南府、泰安府、兖州府、曹州府的大部分州县也在济南的辐射之下,上海等南方港口的影响局限在运河附近的济宁、菏泽、巨野、曹县、单县、邹县、滕县等县;而且济南也对原东昌府、临清州、德州、武定府等地施加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天津辐射范围局限在卫河沿岸临近几个县⑨。济南洋货主要来源地和主要销售地是青岛港,因此济南的辐射范围也是青岛港腹地。由此可见,以济南、潍县、周村和青岛市场辐射区域,既是青岛主要出口土货的来源地,又是洋货的主要销售地区,构成了青岛港的直接腹地。
————————————
①孙宝生:《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第163—167页;周传铭:《济南快览》,1927年,商业。
②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第195、87、107—112、114页。
③《山东各县乡土志》卷2,济南市。
④《山东各县乡土志》卷3,临朐县、益都县。
⑤《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第一册,189—192(乙)。
⑥《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第一册,第169、170、194—200页。
⑦《山东各县乡土志》卷2,济南市。
⑧David D.Buck,Urban Change in china: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in tsian,Shantung,1890—1949,p.45—46.
⑨《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第一册,第158—161、165、166、173、185页。
②青岛与上海、天津港的交叉区域
由于济宁以南运河、海州湾小港口、临清附近卫河水运条件优越,以及上述地区与上海、天津传统市场和金融关系,在山东西部和南部,分别形成了青岛与天津港、青岛与上海港共同辐射的地区,可称之为交叉区域。
从1930年代鲁西各县进出口货物流向来看,德州、东昌、临清地区尤其是运河附近各县,仍然与天津港保持着密切的贸易联系,但是来自济南、青岛货物也在这一地区占有很大的分量。天津在这一地区失去了独霸地位①。
在1930年代的鲁南地区,青岛货物也渗透到原曹州府、济宁州、兖州府枣峄滕南部地区②。东部原沂州(今临沂市)地区虽然通过海州湾小港口与上海港有直接贸易,但是青岛货物占领了沂州北部沂水、蒙阴等县,而且即使在南部平邑、莒县、日照、临沂也有了一定的贸易份额③。紧接沂州的海州(今连云港市)也处在青岛和上海的共同辐射之下。连青直接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到1936年贸易额占连云港贸易总额的11.1%,其中来自进口几乎占到进口总额的20%④。
总之,1930年代青岛港在华北的辐射范围有了很大扩展,不但巩固了以胶济铁路沿线和济南市场辐射区为主的直接腹地,而且在济宁以南运河沿岸地区、临清卫河沿岸地区、沂州、海州地区的贸易也得到了顺猛扩展,形成了与上海港、天津港的交叉区域。
二 商埠贸易推动腹地转型
山东是近代北方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据1919年的不完全统计,在山东省107个县中,输入棉纱的有73个,输入棉布的有61个,输入煤油的有85个,输入火柴的县有43个;输出花生的县有58个,输出豆货的县有29个,输出丝绸的县有26个,输出烟叶的县有15个,输出干鲜果的县有41个,输出棉花的县有15个⑤。在30年代各县货物进出表中,几乎每个县都有洋货进口、土货出口。由此可见,近代山东经济与世界市场存在广泛的联系。这对山东工农业经济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农业产业化的倾向加强
1860年以后,在出口贸易的导向下,各港口腹地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更加倾向于鸦片、花生、棉花、烟草、水果等经济作物,与之相应,农产品加工、贸易都有了很大发展。下面仅以花生业为例论述。
花生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后,价格不断上涨,使得花生种植业有了很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结构。由下表可见。
资料来源:章有义《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第212页。
————————————————
①《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第一册,173—186页。
②《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第一册,第166—172页。
③《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第一册,第168—172、201页。
④《连云港港史》(古近代部分),第112页。
⑤林修竹:《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1920年,第1—4卷。
山东省章丘、济阳、益都三县,虽然并不是花生种植大县,但是从三县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花生种植业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三县花生的种植面积、90%的输出率以及与其他作物的关系,可以看出出口贸易对花生种植业的巨大拉动作用。
另外,花生贸易规模和加规模也在急剧的扩大。1908年青岛港出口的花生仁、花生油贸易额不过120余万两。20年后,总计带壳花生、花生仁、花生油、花生饼等四项出口额已经达到了2450万两,在出口贸易占第一位①。而且经营花生油贸易的日本人在青岛设立了两家花生榨油厂,后来为了清虑50万担山东土产油,又设立了许多炼油厂②。30年代青岛市内有榨油厂20余家,规模宏大③。
由此可见,当时贸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紧密协作,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农业产业化的趋势加强。
2.工业的近代化趋势明显
近代口岸贸易不仅促进了商品性农业的发展,而且也催生了山东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的外来手工业兴旺起来,另一方面家庭手工业也在经营方式、原材料、技术等方面脱胎换骨,可以称为转型手工业,还有以民族工业姿态出现的进口替代工业。以下是工业的发展概况。
(1)外来手工业
山东近代外来手工业主要包括草帽辫、花边、绣花、发网等,基本上都是传教士引进的。首先在烟台附近生产,然后再推广到腹地。这些手工业增加了广大贫苦农民特别是妇女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民国初年,发网业一度成为一项以妇女劳动为主、辅助家庭生计的重要手工业。在胶东地区,熟练妇女一天可编制一打发网,工钱约170文。而当时农村一个男工的日工钱也只是在150—200文之间。全省当时共有二十几个县有发网业,增加的劳动收入在数百万两④。
(2)转型工场手工业
传统手工业逐渐由家庭副业向大规模近代工场手工业转变。缫丝业与茧绸业就是这种转变的典型。
山东半岛野蚕丝与织绸业具有悠久的,但是长期以来贸易局限于国内,规模小,技术和质量低下。随着出口贸易的发展,野蚕茧缫丝业和丝织业发展迅速。到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时期,以柳疃为中心的数百个村庄,从事织绸作业。织机总数不下两万,从事织绸和丝绸贸易的人在十万人左右,年出口柞绸六十万匹。昌邑柳疃镇是茧绸织绸工业的中心。胶济铁路建成后,柳疃俨然丝绸商埠,当时南北大街两侧,出现了绸庄、货栈、炼坊、染坊等绸业产业链。贸易还带动了胶东缫丝织绸工业发展。从1912—1926年,胶东一带的纩坊和机房发展到1200余处。胶东一带丝织业主要集中在栖霞县,其次是烟台,不仅有丝绸厂,而且有数家丝绸代理店,再次是牟平、乳山、莱阳、海洋、荣成、文登等县⑤。
在贸易的推动下,胶东缫丝织绸业在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都获得了飞速发展,形成了胶东最大的产业群。
————————————
①《胶澳志》第795页。
②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437页。
③黄泽苍:《山东分省地志》,中华书局,1935年,第35—36页。
④青岛守备军民政部:《山东之物产》,第5编,1921年,第51、170页。
⑤《昌邑文史资料》第四辑,第2—8、63、70、110页。
(3)进口替代工业
近代山东也有进口替代工业,例如棉布、棉纱、面粉、火柴、卷烟、染料等。但是此时该工业主要局限在商埠城市里,对广大地区来说,仍然是星星之火。以下主要以织布业为例论述。
据海关贸易报告,19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机器纺纱劳动生产率是人工纺纱的40倍,外国棉纱物美价廉,严重挤压了山东当地土纱纺织业①。但是机器织布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是手工织布的3倍。外国机织布成本加上运费、关税,生产成本与手工布相差不大。于是中国农民改用洋纱织手工布,遏制了普通洋布进口。
山东省织布业以潍县最为著名,该县每年出产布匹达到千万匹,约占全省布匹产量的62.96%,销路遍及全国。民国年间,潍县拥有铁轮机达到5万台,从业人员10余万人。并且出现了专门制造织布机、漂染整理布匹的工厂十余家,形成了织染漂产业链②。
因贸易兴起的外来手工业、转型工场手工业、进口替代工业是山东二三十年代产业的希望之星,代表着当时的最高发展水平。
由此可见,近代商埠贸易催动腹地农业产业化和近代工业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类型,而且产业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地域构成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三 小结:港口因素改变了山东格局
1850年以前的明清时期,鲁西平原是山东的粮食主产区,人口密集,便利,故而运河沿线工商业发达。临清、济宁、聊城、德州等都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其中临清是山东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冀鲁豫三省主要的经济枢纽和粮食流通中心;济宁是兖州、曹州府的流通枢纽,与江苏、安徽联系最为密切;聊城是鲁西北东昌府的流通中心,与山陕、辽东的关系紧密。基于农业和商业的繁荣,此时的运河沿线平原地区是该省的经济中心区,经济发达程度远高于半岛地区③。1850年代的太平天国北伐战争和黄河改道,造成运河堵塞,工商业经济由此衰落。
此时,半岛地区的港口接二连三地开放,工商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从1860年到1932年,烟台、青岛、威海卫、济南、潍县、周村、龙口先后对外开放,形成了山东内外结合的商埠开放格局。但是商埠分布很不平衡,半岛地区占了四个港口名额,其余三个也都在山东北半部胶济铁路线上。
无论是在烟台一口通商时代,还是在诸港分立时代,山东半岛和胶济铁路沿线地区,始终处在烟台或青岛港的直接辐射之下,山东的近代商品农业和也大都布局在这一核心地带。而且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市场发育成熟,尤其是中级以上集散市场基本上分布在这一地区.但是其它地区却没有如此的地利和天时。山东丘陵横亘中部,鲁南鲁北判若两省。德国人胶济、胶沂两条铁路的规划,就是希望能把鲁北鲁南物流汇集于青岛,增强内部的凝聚力,但是胶沂铁路计划落空。交通不便阻挡了青岛对鲁南的辐射。北部是港口的直接腹地,临近港口和铁路,与外部市场联系紧密,信息畅通。随着近代产业的兴起,北部地带很快便超越西部运河地区而后来居上。
在近代口岸贸易的主导作用下,以港口腹地为基础,山东形成了以烟台为中心的胶东外向型经济体系和以青岛、济南为中心以铁路为纽带的青岛外向型经济体系。由于贸易结构不同,这两大经济体系存在着差别:烟台港的出口贸易主要以工艺品为主,因此胶东体系是山东近代工场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青岛出口贸易主要靠原料及其加工品为主,故青岛体系土货集散功能比较发达,农产品加工能力比较强。另外劳动地域分工的不同也导致了腹地内部经济的不平衡性。在两大体系中胶东地区、胶济铁路沿线地区是山东工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广大的西部、南部地区基本上是原料产地,处在依附地位。
——————————————————
①烟台港务局档案馆译:《1886年芝罘贸易报告》。
②《实业志》(山东省)第四册,第47—48页(辛)。
③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第224页。
不仅在产业构成上,胶东、青岛外向型经济区优于广大西部和南部,而且在地域构成上北部也表现出绝对的优势。开埠之后,海外贸易的发展和胶济铁路的通车,使得沿海港口和胶济铁路商品集散市场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以沿海港口和铁路为导向的城镇体系:沿海港口城市有烟台、青岛、威海、龙口等,铁路沿线城市有济南、周村、潍县等。而且这些城市逐渐由商业中心城市向工商业城市转变,其中青岛、济南成为棉纺织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中心,潍县成为织布业的中心,烟台是外来手工业集散中心和缫丝业中心,周村、益都、栖霞是丝织业中心。另外还出现了许多专业化的市镇,例如泰安大汶口是花生产品专业市场,牟平、益都、栖霞与昌邑柳疃是丝织专业市场,掖县沙河镇是草帽辫专业市场,笮山是蛋品专业市场,青岛仓口、烟台是果品集散中心。该城镇体系形成了胶济经济带和胶东经济带的骨架,奠定了胶济产业发达地带的基础。
基于近代工农业和商业的北部经济带成为全省经济最强大最有活力的地区,北强南弱、东部发达西部落后的经济格局最终形成.这结束了西部运河地区作为全省经济轴心的时代,胶济铁路和沿海经济带成为全省的经济重心。这种格局长期存在,并对今天山东经济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Vicissitude Research of Modern Economic Structure of Shandong Province
——View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rts and Hinterland
Abstract:In the 1860' s, Yantai, Qingdao, Weihai and Longkou ports were open to the west countr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trade of open ports improved the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of the hinterland, and finally adjusted economic structure of Shandong province, that is, economic axes didn't distribute along the Great Channel, but along the ports and railway. The great gap and misbal- ance between the hinterland and the dis—hinterland came into being because of differences of the labor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south and north of Shandong province. This hinterland structure affected greatly contemporary economic geography of Shandong province.
Key words: port; hinterland; interaction; economic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