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涌入中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冯建华 时间:2010-06-25
    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国际短期资本(也叫国际游资,就是常在国际或国内市场之间快速调入撤出的短期资本,以套取高额利润为目标,即“热钱”)正大规模涌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央行有能力对冲“热钱”造成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如果想在这方面投机,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截止今年6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冲到了最高点,达到了3465亿美元,较去年年末猛增了601亿美元,总体规模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在没有实现资本市场开放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外汇流入中国的主渠道就是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据国家统计局数字,今年上半年中国的贸易顺差为4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为303亿美元。中国宏观学会研究员王建分析认为,今年上半年中国增加的外汇储备按正常情况应该在350亿美元左右,可实际上却远远超过了这一数字。
    “中国外汇储备存在250亿美元的缺口,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王建对《北京周报》分析说,“从目前情况来分析,这个缺口很可能是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等待人民币升值的套利资金(热钱)”。250亿美元约相当于中国去年实际利用外资527亿美元的50%。
    “250亿美元热钱是从公开的统计数据分析出来的结果,而实际上,如果加上冲销外逃资金等那些隐含的‘热钱’,我个人估计中国目前的热钱规模可能在350—400亿美元之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陈明星对《北京周报》分析认为。
    “从资金的最终用途来看,目前国际上还很难具体界定哪些资金属于‘热钱’,因此,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热钱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国家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曲凤杰对《北京周报》说,“应该承认,中国国内的确存在一定规模的热钱。但是,由于中国目前还是实行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目前的热钱规模可能没有外界普遍猜测的那么多。”
主要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
    陈明星解释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对人民币普遍存在贬值预期,受此影响,中国国内的资本前几年一直是往外流的,国家外汇管理部门也一直是把防范和打击资本外逃作为工作的重点。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际上大规模的‘热钱’之所以涌入中国,主要是受到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而且,随着美、日等国家不断给人民币升值施压,加上媒体的炒作,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就日趋强烈,从而加快了这种流速。”陈明星对《北京周报》分析说。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出于对人民币强烈的升值预期,当地很多散户投资者纷纷在美国开立以人民币计价的储蓄账户。另据中国21世纪经济报道,在最近六个月中,香港H股上涨了50%以上。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预期人民币在未来15到20个月之间会增值20%。
    “在涌入中国的这些‘热钱’中,除了包括国际上的投机资本外,还有一股重要的‘力量’,就是往年的外逃资本开始‘潜回’中国。”陈明星说。
    陈明星认为,人民币与美元利差的逆转是“热钱”涌向中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前几年,人民币利率长期低于美元利率,但2002年之后,美元不断降息,使得人民币利率高出美元较多。为寻求更大的利差收益,投资商便开始“做空美元,买进人民币”。
    对于这些“热钱”的来源渠道和去向,陈明星认为“很难说清楚”。因为“如果在现有的制度下能查清这些‘热钱’的来龙去脉,就说明中国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漏洞实在是太多。从另一个层面讲,就是外汇管理制度再完善,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热钱’通过各种隐蔽手段渗入”。
    陈明星介绍说,综合业内专家的各种分析判断,目前“热钱”主要是通过地下钱庄、股市、汇市或以假投资、假合资的形式渗入中国。
“热钱”给人民币升值施压?
    中国目前实行的是与美元“挂钩”的汇率政策,对外汇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就是法人持有的外汇资金必须卖给中央银行,进口企业或居民用外汇需向指定银行购买。如果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过多,为了维持与美元汇率的稳定,央行也必须“全额收购”。央行为收购外汇所投放的资金被称为“外汇占款”。这是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之一。 
    随着“热钱”大规模涌入,央行为此投放的基础货币也就跟着一路攀升。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截止今年7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0.62万亿元,同比增长20.7%,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其中,外汇占款投放占广义货币投放量的比重急剧上升。据王建介绍,2001年这一比重只有38%,2002年上升到了50%,按照今年上半年的情况,今年全年将可能高达63%。
    由于货币供应量增长迅速,机构的各项贷款也随之“水涨船高”。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截止7月末,各项贷款余额已达到16万亿元,同比增长23.2%,是1996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增速。前7个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8872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贷款397亿元。
    “目前在房地产、汽车等部分行业出现局部的投资过热现象,从表面来看,这与信贷失控有很大的关系,但更深层次上,却与‘热钱’的推波助澜作用有着直接的关系。”陈明星分析说。
    陈明星认为,除了间接造成过热外,“热钱”带来的最大担忧就是“对人民币形成更大的升值预期压力。”他解释说,从中长期来看,只要中国社会和金融不出现大的问题,人民币价格肯定会呈稳健缓慢上升趋势。“而时间越往后拖,这种预期可能就越强烈,这时候想完全控制“热钱”的进入,就只能是一厢情愿。由于“热钱”的大量涌入,国内沉积的庞大的外汇资金就势必对人民币形成强大的挤压之势,从而逼迫其升值”。
    可是,在易宪容看来,“热钱”却根本不会给中国经济乃至人民币汇率造成多大的冲击。他认为,中国目前的“热钱”规模及其趋势“完全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只要中国政府坚决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一旦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热钱’就会自动消退”。
    对于“热钱”造成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迅速扩张这种看法,易宪容也持不同的观点。易宪容在调查中得知,银行为了提高收益和尽快降低不良资产率,就要不断增加新的贷款,而在这些新增加的贷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新账盖旧账”,再通过技术手段就可以在账面上达到降低不良资产率的目的。这才是造成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阻击“热钱”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谭雅玲认为,如何在短期内控制大量投机人民币升值的“热钱”,已经成为中国货币当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8月1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对外汇指定银行的收汇、结汇业务开展一次全国范围的专项检查,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及时掌握和准确分析当前外汇资金流入情况和国际收支变动趋势,打击非法跨境资金流动,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外汇市场秩序。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国家外汇管理局严查“热钱”流动的一个明确信号。
    其实,在此前后,中国政府已经直接或间接地采取了多项化解“热钱”压力的措施。今年4—8月份,人民银行两次发行共2850亿元央行票据,用于回笼资金,从而抵消“热钱”带来的增长过快的基础货币投放量。在这个基础上,央行8月23日再次宣布,将存款准备金率由6%提高到7%,按今年存款余额15万亿元计算,这一举措也将回笼基础货币约1500亿元。
    在采取“对冲”措施的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还决定从今年10月1日起,大幅度提高境内居民个人出境的购汇限额,扩大对个人的供汇范围,放宽个人经常项目的购汇政策。这不仅提高了国家外汇储备的使用率,而且也减轻了由此带来的压力。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认为,为防止“热钱”快速进出导致经济产生剧烈波动,一方面要引导外汇换成的人民币应尽可能锁定在“易进不易出”的项目上;另一方面要为外汇寻找更多的出路,防止过多的外汇资金闲置,应将外汇资金更多地分流给和居民,减少国家持有的风险。
    “目前采取的回笼货币、提高出国购汇等一系列措施只能缓解一时的压力,我个人认为,要彻底解决‘热钱’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改变目前的汇率制度。”陈明星对《北京周报》说。
    陈明星认为,实行与美元单一挂钩的汇率制度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这一制度已暴露出一些弊端,如经济受单方面的力量牵制太多等,因而应该从仅仅保持与美元挂钩的单一汇率制度逐渐向与‘一篮子’货币保持稳定的汇率制度转变,这样人民币汇率就可以在更大的可控范围内浮动。“只要人民币汇率能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及时地进行微调,就可以从制度层面上消除‘热钱’涌入的原动力”。
    “只有真正实现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浮动,‘热钱’才能真正减少。”曲凤杰对《北京周报》强调说。
    对于专家的这种意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作出了回应。他在接受中国《时报》采访时说,“人民币中心汇率是参照美元还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来制定,这个政策是有讨论余地的”。
    周小川还说,从不鼓励“热钱”投机的角度来看,应当强调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好。但是,“以后市场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并逐步让市场起决定作用。那时中国会允许汇率有较大的波动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