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中部省份崛起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4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农业化;政府引导
1对城乡一体化的解释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等,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它是针对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二元分隔状况提出来的。城乡一体化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这无论对于城市还是乡村,都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于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在改善城乡关系的过程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始终应当是核心、动力和基础。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土地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0.7%;拥有3.61亿人口,占全国28.1%;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23%,是主要的能源动力和原材料输出地区,在长期以来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下,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却是一条低速爬坡的曲线。在2004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崛起”成为继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之后的第四轮冲击波。中部地区由于农业比重很大,人口众多,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将会加大。此外,“中部塌陷”,还由于中部缺少大都市圈的带动。
2006年9月18日至20日,首届中部在郑州成功举办,中部六省的主要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均参加了本次论坛,这标志着中部六省的交流与合作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中部六省首次通过如此高规格的会议共商中部崛起大计,充分显现出了中部六省对于加强区域合作的高度重视。几年间中部六省结合本省实际一直在践行中部崛起,而且亮点频闪。山西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基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安徽在体制创新和自主创新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江西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第一农业大省河南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湖北一手抓武汉城市圈建设、一手抓县域经济发展;湖南从打基础做起,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性工作,为加快崛起创造了良好条件。
2对中部省份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道路的认识
2.1城乡关系现状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
中部省份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特征表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以山西太原市为例,太原市及周边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在“有水快流”原则指导下,以采掘和初加工为主的乡镇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建立起具有显著资源型经济特征的农村工业体系。资源型产业是一种依赖大规模动用资源的基础性产业,产业带动作用较弱且在区际贸易体系中处于依附地位。城乡工业化的二元投资格局不仅造成了城乡之间在资源利用、占有市场等方面对立,而且产业上相互之间缺乏分工协作,使得城乡优势难以得到正常发挥,无法形成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局面。
对于中部省份来说,长期以来,各省郊区在产业选择、布局以及环境保护设施、法规等方面,均没有纳入城乡一体化统一管理的轨道。
此外,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城乡在基础设施方面也存在二元化现象,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极为不利。
2.2中心城市发展层次不高
在城乡关系中,城市与乡村具有相互依存的特点,乡村是城市的后援,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支撑和基础作用,城市则在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这种中心地位不仅体现在城市经济规模大、技术层次高,更重要的是城市的经济功能完善且对城乡关系的影响作用大,如城市具有带动作用强大的主导产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集中有大量的、保险、生产服务等经济核心部门。
2.3城乡联系的渠道不畅通
城镇的正常发育以及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有助于城镇发挥中心作用、带动城乡经济的发展。以郑州为例,郑州市由于城市辖区较小,限制了城市产业拓展的空间,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以及资本的内聚和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城乡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城区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密集,造成拥挤、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等问题;而郊县卫星城镇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和经济规模,虽然郑东新区建设已经开始,但真正解决问题还需时日。
2.4各类功能的空间布局不合理
这一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大量“城中村”的存在和中心城区生态功能空间的缺失两个方面。“城中村”在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与城市社区“貌合而神离”,与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不协调、不和谐。 3促进中部省份城乡一体化和谐的动力机制
中部省份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中部省份各城市和乡村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它包括城乡之间各类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各种要素的流动是否充分,经济实力的强弱、产业基础的优劣,城市和乡村之间在资源分配上是否平等等各种因素上。提升中心城市地位、稳固农业基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以及强化城乡经济联系等,都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动力。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制度创新。
首先要进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土地地价管理,促进土地交易市场的发育,建立城乡土地合理、高效利用的配置机制。其次,加快落实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人本化、人性化管理,变固定户籍制为城乡一体的身份制度,实现劳动力在城乡间的顺利流动。同时,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快速提升小城镇在乡村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2)乡村化与农业产业化。
乡村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乡村经济由第一产业领域向第二、第三产业领域扩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深刻地改变了乡村经济社会的面貌,不断缩小着城乡差距,为城乡之间进行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创造了条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民与工业、商业以及其它经济主体建立了真正的商品交换关系,从而确立了农民作为交换主体的地位,最终使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农业产业化彻底打破了传统农业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打破了乡村地区自给自足的状态,实现了农业与工业的结合,同时也成为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密切联系的重要方式。
乡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统一发展,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城乡市场体系,使生产力诸要素具有充分的活力和最大限度的活动领域,这无疑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条件,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3)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属于城市范畴,同时它又是农村地域体系的最上层,小城镇既是城乡生态经济要素的中转站,又是各种城乡矛盾的集中地。无论是乡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还是城乡一体化,都离不开小城镇的发展。从产业上,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的和经济中心,是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空间载体。要通过完善乡村地区的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工业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各类经济要素和乡镇向小城镇集中,使其成为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从地域上,小城镇作为城市和乡村地区联系的桥梁,凭借自己的优势,为城市产业、经济技术扩散提供场地和条件。以郑州市为例,2002年6月,郑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提出实施小城镇带动战略,着力抓好重点村镇的建设和发展,用3~5年的时间建成20个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镇。其他中部省份也都有相关的政策出台。
(4)市场的作用与政府的引导。
城乡一体化必须遵循市场,从市场需求出发,本着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则来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与资金使用效率。要冲破城、乡二元结构思想的束缚,从城乡大系统总体发展的角度,进行城乡之间的合理分工,坚持城乡并重、城乡一体、经济为先的原则,发展城乡经济。同时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上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例如,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作用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下进行的。一种有利的制度将极大地促进中心城市溢出效益的发挥,并能有效地降低城乡之间经济合作的制度成本。如城乡之间经济协作、补偿贸易、经济联合等一系列经济制度的创立,就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经济上的合作。反之,则不利于城市经济势能的溢出。政府还应当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是因为政府掌握着土地批租权,从土地批租得到的资金一部分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总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事关中部地区改革开放和化建设大局,对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部地区联动发展,实现发展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1]?李宪建.城乡统筹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J].广西社会科学,2007,(08).
[2]?陈学华.城乡一体化动因及结果[J].农村经济,2007,(08).
[3]?王亚飞.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实现模式的探讨[J].经济纵横,2007,(04).
下一篇:试论我国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