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6-24

1城市定位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存在的缺陷
  长期以来,“城市的准确定位”被认为是城市总体规划要研究的头等大事。在我国,大部分规划教科书上都有这样的表述:从客观层面上把握城市的定位、定性、定向,这是城市宏观决策人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如果在定位、定性、定向的问题上不花大力气去深入研究,即使总体规划做得再细、再具体,也将因目标和结构不合理,给城市发展带来全局性的问题,犯性的错误。这几乎已经成为无庸置疑的经典结论。我们将为城市寻找准确定位的战略行为称之为定位理论。
  城市定位理论是假设城市内外环境的变化及不确定性很低,城市自身的产业结构及组织结构都处于稳定状态。在一个可以持久的、有吸引力和发展前景的环境中有利可图的准确定位,这就是定位理论追求的均衡状态。但这种因“准确定位”所获得的城市竞争力优势持续的时间,取决于选择的市场定位多大程度上是稳定不变的。因此,从城市定位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定位理论在当今这个时代有一定的局限性,还存在着某些缺陷。
  城市定位理论的缺陷之一,就在于由于城市定位的理论注重研究与城市原有主导产业、资源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而对城市内部的因素分析仅局限于针对“定位”而展开的协调安排(这不能充分体现城市在后时代或知识时代本质意义上的竞争能力)。因此,定位理论虽然能够明确什么样的城市定位是有利的,但由于的城市外部环境、技术及产品(尤其是对以自然资源为原材料的替代用品)更新变化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围绕既定的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往往不得要领。消费者的口味变化,朝阳行业的转移,都会使定位理论苦心经营的城市竞争力失去目标。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英国曼彻斯特仍然按照纺织业来定位,美国的圣何塞仍然追求杏子栽培与加工,尤他市、华盛顿市顽固地坚持原来的城市定位,人类社会将会减少出色的经贸中心、硅谷和仿生学集聚的高科技领地。这样的话,这些地区要么仍然是田园风光,要么早已因贫困潦倒而衰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定位理论”假设制订和实施城市规划的专家和官员们能把握未来变化的全部信息,从而准确地让城市“定位”在未来变化有利的位置上。这在“信息爆炸”、竞争环境迅速变化的时代是不可能的,这里列举的成功变化城市并不是以出色的规划定位而成功的。
  城市定位理论缺陷之二,是由于大部分城市都在采用类似的分析方法追求几乎相同的目标定位。其结果是造成各个城市产业严重同构、重复建设盛行、大量产能过剩、区域城市之间恶性竞争、城市建设千城一面(表1)。
  表1九五期间部分大城市的功能定位和支柱产业选择(注:参见:《开放导报》,1997年,第5期,第14页。)
城市   定位         第二产业支柱产业
深圳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机及软件、通信、及基础
                元器件、机电一体化、视听、轻工、
                能源
广州  现代化国际大城市    汽车、摩托车、电子通信、家电、
                石化、医药、食品、冶金
哈尔滨 国际经贸城       机械(含汽车)、电子、仪器医药、
                化工
长春  国际化大都市      汽车、食品医药、建筑建材、光机
                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
沈阳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机械、汽车、制药石化、电子信息
                业
大连  社会主义北方香港    机械、电子、石化、(含医药)、
                汽车及零邯件、冶金、建材
济南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经   机电仪一体化的机械制造、重型汽
    济强市         车、摩托车为龙头的运输机械、家
                电、化工
青岛  现代化国际城市     机械电子、化工橡胶、饮料食品、
                纺织服装、海洋业、医药、新型建
                材、家电
杭州  现代化国际风景城市 大型设备及成套制造、汽车及零部
                件、家电、电子通信设备、精细化
                工和医药、化纤
宁波  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石化、机械、电子、轻纺、建筑建
                材
南京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家电、汽车摩
                托车、石化及精细化工、建筑建材
武汉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长江中 钢铁、汽车机械及汽车制造、冶金、
    游、华中地区经济中心  食品、医药、化工、建筑
成都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机械及汽车
                制造、冶金、食品、医药、化工、
                建筑
重庆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汽车摩托车、重大机械设备、冶金、
                化工建筑建材
西安  我国北方西部中心城市  汽车、电子、轻工、电力机械制造
    国际旅游城市      业、制冷设备制造业
厦门  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机械、电子、化工、电力、建材
北京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汽车、电子、机械装备;电子信息、
                生物工程、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
                新材料;冶金、轻工、建材
天津  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  机械(汽车、机械装备),电子(
                通信设备计算机),化工(石化、
                海洋化工、精细化工)、冶金
上海  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汽车、通信设备制造业、电站成套
                设备及大型机电设备制造业、家电、
                石化及精细化工、钢铁、集成电路
                与计算机、现代生物技术及新医药、
                新材料

  城市定位理论缺陷之三,表现为定位理论往往以邻近的竞争对手城市为参照构思的战略,可能导致方向性错误。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对现有的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威胁,并不仅仅来自已经存在的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拥有崭新思维的“创业型城市”。以竞争对手为参照,忽略现代科技创新的特性的结果,往往是与原来的竞争对手一起被“创业型城市”的迅速崛起而取代之。

  2城市竞争力的基本概念
  竞争是市场的最高权威。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成败,都取决于城市竞争力。世界上许多城市无可奈何地衰落和“莫名其妙”的兴起,皆是因城市竞争力的强弱不同所致的。城市竞争力,是以城市的质量、效率和潜力来衡量其获得外界发展机遇和加快自身发展的能力,强调的是与其他城市的横向比较,是动态的,是相比较而起伏的,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表达的是城市发展的后劲。
  但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很难准确界定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每个城市所体现的城市竞争力也是不同的。如农业经济时代的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剩余产品交易范围及数量的大小(这也与是否便利及周边土地肥沃与否有关)、以及对外敌入侵的抗御能力等方面;经济时代的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资本、劳动力、工业原料的集聚、加工和交换的能力、交通便利的程度等;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竞争力,则是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转化人才资源以创造价值和占领市场的能力。一个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城市同样也如此。在城市之间的相互竞争中,引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注:核心竞争力战略理论基础是基于资源(知识)的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基于资源的理论是对美国多元化的大企业纷纷收缩战线的现象反思的结果。美国多元化经营的大企业对各种产品市场无孔不入,但是各种产品之间往往没有内在联系,产品生产范围过大曾经使得欧美的大企业在日本企业的攻势面前节节败退。与定位战略研究内部因素时以涉及产品的各种活动为主不同,核心竞争力理论试图深入到企业内部活动背后的逻辑性,从各种企业能力中寻找凝聚竞争力的药方。)的概念,可以突出不同城市独具的竞争力要素以及抓住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
  3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内涵
  首先,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城市的环境变化较快,相对稳定均衡状态存在的时间始终有明显的限制。环境不仅正在经历着明显的变化,而且还不时会被剧烈的质变所突破。因此,该理论认为,应通过培养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使城市在变化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重心在于研究城市内部的因素,力求合理地组织城市内部的各种资源,以形成别的城市不易模仿的独特的竞争能力。解决竞争力问题的中心策略是“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城市竞争力?”进一步的探讨,将研究重心置于城市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界面上,兼顾城市内外各种主要因素,使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成为可能,成为一个对发展机遇时刻有准备的城市。
  最后,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讲求的是努力超越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发展历程。这对于我国正在经历体制转轨的大多数内地城市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在传统计划经济下,城市职能被扭曲了,其基本经济活动主要是为了城市自身的正常运转和满足市民的日常需求。而不是为周边甚至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提供商品交易服务的平台,城市更多地表述为“生活型”和“生产配套型”的职能。对这样一些因国家定点而形成的大型生产基地相伴而生的城市,如果不从战略上超越自身成功的“跑部钱进”项目定位的经历,无疑会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竞争而急剧衰落。
  4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区别(表2)
  表2城市定位理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比较
       城市定位理论       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
理论来源   城市组织经济学      基于资源(知识)的竞争
                    力理论
理论假设   城市内外环境不确定性低, 城市内外环境变化快,偶
       组成环境和城市的单元之  尔还有质变,不同的单元
       间差异性小。单元的变化  是异质的,这种异质性可
       节奏基本相似同步     持续较长时间
中心战略问题 定位在什么发展目标    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城市组
                    织应变能力
战略目标   明确定位         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战略参照物  竞争力城市        自身(过去成功模式)
战略步骤   识别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 确立一个战略意愿或蓝图,
       选择一个有利的定位;采  积累战略资源和培养核心
       用相应的保护性策略    能力;在不同的环境和机
                    遇情况下,运用独特的战
                    略资源和核心能力进行争夺
竞争优势来源 独特而准确的目标定位   独特、不易模仿的战略资
                    源和竞争能力
内在风险   很难随环境的变化迅速改  培养战略资源和竞争力对
       变目标定位        环境变化应有的适应性
  
  5城市核心竞争力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区别
  当前比较流行的称谓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法,与城市核心竞争力相比较,有以下区别:
  (1)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一种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新的发展观: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它同时应该包括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类自身的解放与完善。城市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包括精神文明、信息、道德、价值观等等,都应是发展的应有之义。这些观念应该说都是正确合理的,但如果我们将城市竞争力的探讨与关于“发展”这样的大课题混同起来,其结果只能使城市竞争力成为“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大箩筐,”内涵过于复杂,体系十分庞杂。就难以抓住城市竞争力的主要矛盾。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不否定社会、政治、人文等范畴对竞争力的影响,而是将它们的作用抽象归纳到那些对城市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以及对城市捕捉发展机遇有直接影响的“人才资源”这样的子系统之中了。
  (2)城市综合竞争力概念提出,文化的发展不仅为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也因创造经济价值、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改善城市环境,而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文化还能塑造城市形象,成为体现城市竞争力的外在标志(注:参见:蒯大富:《一流文化塑一流城市》,文汇报,2001年11月12日第5版。)。这些提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文化自身也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如果将其单独列出来成为对城市竞争力独立贡献的分工或单一作用因子,则会造成重复。因为,就一个城市而论,其企业的组织方式、产权结构、市民的创新热情、制度安排以及对人才的吸引能力等等,都无疑已经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就像蛋自质是构成人类的食品的基本要素那样,如果我们在点菜时既点了鱼肉,又点了蛋白质只会造成双重付费而并不能增加营养。
  (5)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概念无疑能够更广泛地调动社会各界建设城市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感到对增强竞争力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被认为是有利于形成“合力”。但也难免在实际上造成“竞争力平均主义”的倾向,既然各行各业、各层次的社会团体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是“均等的”,就像城市定位理论所设想的“城市是由均质的因子”所组成,内外环境也是固定不变的。这一推论可以使得构成城市的每个子系统都认为自己是对竞争力贡献的“核心”,当然更难以形成合力了。这恐怕也与计划经济的大锅饭有着天然的联系。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则可以避免这一困境,各行各业围绕几项本城市独具优势又能适应外部竞争的核心能力团结协作,这样既增强自身城市的竞争力,又能与其他城市合作形成新的竞争能力。如日本政府反思前几轮“国土整治计划”的得失之后提出,日本各城市应在加强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强化地域职能分工与合作。像“大阪圈”的三个城市则以“商业的大阪、港口的神户、文化的京都”有机结合起来,使这三个城市充分认识自身的区位、资源、人文、等因素,并考虑到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显然,在城市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具有独特服务功能和集聚能力的城市是最具“综合”竞争力的。
  综上所述,城市定位理论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显然存在某些不适应性,无疑需要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而城市综合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都是不可偏废的概念,两者不仅是互补的,而且各有其独特的用途。大城市往往因为其功能的多元化,前者更为适用;而对大量的中小城市而言,显然后者更易被接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