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4
将奈斯比特和舒尔茨两人的话合起来就是: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和的世纪。本文不讨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这个概念不清的命题。本文讨论的主题是21世纪中国要成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必须加速推进信息化,这是世纪之交国家最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 一?工业革命以来,中国由强变弱;信息革命以来,中国由弱开始变强 1.1750—1900,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急剧衰落 18世纪后半期是人类上极其重要的一页。和技术的进步,造就了一大批科学巨匠:牛顿、莱布尼兹、拉瓦锡、富兰克林,1769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此后,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业机械不断发明并用于工业、,生产率显著提高,珍妮纺织机提高工效300—400倍,工业革命由此拉开序幕。经由英国产业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列强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生产关系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崭新生产力,1750年以来,世界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18世纪后半期,中国正处于农业社会最后一个繁荣期——康乾盛世末期,整体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总量世界第一,人民生活质量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唯一存在于中国的超稳定的适应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封建制度阻碍着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以后近200年衰退埋下了制度的根源。在保罗·肯尼迪所著《大国的兴衰》中列举的数据清楚地显示了中国在工业革命以后逐步落后的脚步。 表1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值中的份额比较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联合王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法国 4.0 4.2 5.2 7.9 7.8 6.8 德意志各邦/德国
2.9 3.5 3.5 4.9 8.5 13.2 俄国 5.0 5.6 5.6 7.0 7.8 8.8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日本 3.8 3.5 2.8 2.6 2.4 2.4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印度/巴基斯坦 24.5 19.7 17.6 8.6 2.8 1.7 表21750—1900年世界工业化的人均水平(以联合王国1900年水平为100)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联合王国 10 16 25 64 87 100 法国 9 9 12 20 28 39 德意志各邦/德国 8 8 9 15 25 52 俄国 6 6 7 8 10 15 美国 4 9 14 21 38 69 日本 7 7 7 7 9 12 中国 8 6 6 4 4 3 印度 7 6 6 3 2 1 150年国力盛衰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在制造业,中国总量从第一降到第六,人均从略低于世界最高水平降到只及1/33。在这样的经济实力和落后体制下,当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时,中国更加衰微:1894年中日战争一败涂地,1900年八国联军以区区4万余人,横行于中原国土,义和团血肉之躯挡不住钢枪铁炮。难怪乎梁启超在上世纪末展望20世纪时彷徨悲歌:“招国魂兮何方?大风泱泱兮大潮滂滂!” 2.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进一步落后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军阀混战,列强入侵,民不聊生,国力进一步衰弱。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中,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工业占10%,在这10%中,使用机器的只占17%。农业大国,养不活4亿人口,“糠菜半年粮”。几乎没有机器制造业,造不出铁钉,“洋钉”的称谓道出工业的辛酸,钢产量不足世界千分之一,平均每人只有8?6度电。 1750—1949年这200年间,工业革命使人类在生产利用材料和能源这两种资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高效率、专业化的大生产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中国失去了这一历史机遇,经历了200年持续衰退的漫漫苦难岁月。
3.20世纪下半叶,信息革命悄然兴起,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历史有时常常有极其惊人的巧合,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场新的改变世界面貌的革命已经悄然兴起。1943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机在英国战时密码破译中心建成;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气工程学院的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开始运转;1954年,第一台商用计算机UNIVAC1问世,信息技术革命拉开帏幕。信息技术革命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技术更新速度比以往任何技术都要快得多,大约每18个月性能价格比翻一番,如果汽车工业和飞机工业也同计算机和微电子一样的速度发展,那么今天一辆豪华汽车就只值几美元,一架波音767飞机只值几百美元,用5加仑汽油20分钟就能饶地球一圈。二是其极强的渗透性,经济、社会、科技、国防、生活各个方面无不受到它的影响而改变发展方向和速度。半个世纪以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革命带来的国际经济、政治重组已见端倪。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尽管历尽天灾人祸,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间,重工业增长了97倍、轻工业增长了21倍、农业增长了2?7倍。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预计,1981—2000这2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约为9?5%,这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持续高速增长。根据刘国光教授在“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一文提供的数据,根据实际汇率折算法,到2000年,中国GDP为9300亿美元,列世界第7位,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法(这种折算法通常高估了发展中国家的GDP),到2000年,中国GDP为36000亿美元,略微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2位。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过去250年中国经济发展走过了工业革命以来由强变弱;信息革命以来,由弱开始变强的历史进程。但是,我们迄今取得的进展是在极其落后的基础上补工业革命的课,而且还没有补完。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人均水平很低。 二?为什么必须走信息化之路 1.沿用旧的发展模式,中国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去 继续以外延扩张方式使中国经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是不可能的。几十年来,富国俱乐部只增加了个别新成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院院长莱斯特·瑟罗在其力著《二十一世纪的角逐》中提出,“在历史上,无论个人、还是国家,若要致富,一是要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自然资源,二是要天生富有,获得人均占有资本(包括工厂和设备)高于别人的优势,三是使用更高超的技术,四要拥有更多的技术工人。具备上述条件,加上合理的管理,成功便有了保障”。 然而,中国既不是资源大国,水、土地、森林、矿产的人均占有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又不天生富有,资金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使用的技术离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许多国外早已淘汰的设备我们仍在使用;技术工人的技能同样落后于发达国家,平均受水平有很大差距。如果没有一种巨大的变革性力量,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无法缩小。 中国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能耗、物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工艺、技术、设备、管理落后,是中国走向化的巨大障碍。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每十年降低2倍左右,而我国却在增长。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0%,工业发达国家则在50%以上。我国的钢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钢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我国公路水路铁路航空运输都已具备很大规模,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货物周转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倍。在三大资源的消耗中,我国也有低的,那就是信息的消耗,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中信息的消耗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2。据航天部710所的测算,对信息每投入一元,可以得到13元的产出。增加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投入,就可以降低物耗、能耗、减轻运力不足的压力,是唯一的捷径。 2.信息化可以实现国民经济各领域跳跃式发展 用信息技术实现工业生产的自动控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敏感制造技术,可以大量节省能耗和物耗,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我国建材、冶金、有色金属、石化、机械、航空航天等许多工业部门的实际例子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领域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建设层次、范围不同的各种支付、清算系统,可以大大加快资金的周转效率;先进的电网调度系统可以使电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先进的覆盖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各种消费者的流通信息系统可以大量减少库存和货物周转量;功能齐全的市场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宏观经济决策辅助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和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实现更好的资源配置。 正由于我国基础落后,我们可以采用最先进的实用技术,改造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现跳跃式发展。 3.信息化可以加快改变科技落后状态 教育和科研的落后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科教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根据美国、日本的调查统计,重复研制、研究的比例高达30—40%,有的行业高达80%,这是在竞争条件下,信息工作基础十分雄厚的发达国家的情况。我们国家缺乏统计资料,由于竞争机制不发达,部门所有制,科研管理体制和信息工作落后等综合因素。重复研究、重复开发的比例不会低于50—60%,有的行业可能超过90%。与研究开发相比,信息是最廉价的。统计数据表明,如果以一项科研成果的研究费用为1,发展推广费用则为10,生产费用达100,而信息获取的费用只有0?05。日本战后二十年中,共花了57亿美元引进国外的信息专利和设备,若全由日本自己研制,则需要2000亿美元,还不计将人力、物力、稀缺的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投向这些项目后对其它方面科研带来的间接影响。重复研究既浪费了科技经费和科研人员的时间,也影响了科技发展的整体步伐。?通过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中国的科研技术人员可以及时得到最先进的科技信息,正由于中国的落后,可用的信息也就越多,可以超越许多陈旧的技术阶段,实现跳跃式发展。 4.信息化可以使中国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大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 在今天的全球竞争环境中,无论是军事的、经济、科技的竞争,最终体现为人的素质竞争;无论是军事的、科技的、经济的实力,最终落实在人的素质的高低。中国是一个12亿多人口的大国,12亿人口的素质关系着国家的兴亡。而恰恰在这个关键的问题上信息化可以给我们带来极好的机遇。 中国12亿多人口中,有2亿多文盲,高等教育普及率排在世界第90位左右,全国平均的中小学普及率极低,我们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教师队伍大幅度提高教育普及率,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今天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环境中,普及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必要条件。我们的教育系统要满足现代化进程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要有大的突破,那就是通过先进的信息系统来承担传统的学校教育功能的部分或大部分。电视的普及产生的电视文化对信息传递和知识普及所起的作用已受到各方面注意,但电视仅是今天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的一个初级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到本世纪末,随着宽带ISDN网的普及,数据、声音、图象的双向传输通道将连接到每个家庭。通过数据通信、传真,可视电话、可视图文等服务形式,将大量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课程及其它科学技术、生活、市场、金融、、娱乐、医疗等信息以联机方式存放,用户可有选择地获取信息。当这样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同家庭信息系统相连接,就彻底地改变了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方式,进而也改变了社会的教育模式。全中国12亿人口,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教育和各种知识信息,经过一、二代人的努力,全民文化素质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中国的腾飞也就得到了最基本的保证。 历史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只有那些能抓住机遇发展新的生产力,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及时改变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国家才能在历史变革中脱颖而出,取得高速发展。而进入21世纪之时,这个机遇,就是信息化,就是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 三?推进信息化,挑战大于机遇 信息化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实现信息化这个问题上,客观而有冷静的分析,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挑战大于机遇局面,中国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能克服拦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1.通信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范,竞争机制尚未形成
在通信基础设施方面,经过90年代的急剧发展,中国的通信基础设施的规模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但人均依然很低,进一步的发展存在许多根本性的问题。例如,在技术和产品上,多头引进、盲目发展、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并没有因为市场的开放而掌握,没有强有力的统一规范,势必对今后互连互通带来沉重代价;基础通信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却没有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适度开放,以形成有力的竞争机制;数据通信服务供给大于需求,却没有扶植需求,反而支持扩张;增值服务领域垄断虽已打破,真正的竞争并未形成;服务态度、资费标准还没有达到通过市场机制规范的目标;市场发展对相应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力度不够,国外产品占据的市场偏大。 2.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领域,落后依旧 在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在“863”计划和其它科技攻关项目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集成电路、计算机系统、ATM、多媒体信息处理和通信等关键技术上仍然落后2-3代,或十年左右时间。在信息技术这一事关国家安危的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依然受制于人。 3.关键技术和产品依然受制于人 在信息设备制造业方面,“八五”期间,电子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千亿元,达到2300亿元,但增加值仅增加50亿元。说明发展速度不慢,附加价值不高。尤其是与国家的发展和安全紧密相关的关键的产品,如集成电路、微处理器、计算机系统及部分关键外设、设备和技术、高速通信交换设备和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国外产品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例如,半导体产业,中国仅占世界总产值的0.5%,中国市场上,计算机主机几乎都是国外品牌,微机有几个国内品牌,但市场份额不足20%,其中,关键的部件又是国外产品。 4.信息服务业刚刚起步,就面临不平等的国际竞争 在信息服务业,行业本身仍然处于形成期,行业规范尚未形成,信息服务主要领域缺乏大型骨干企业,也没有行业主管部门或起行业规范作用的协会。中国弱小的信息服务业正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国外大型信息服务企业凭借其资金、经验和网络优势进军中国市场,幼稚行业得不到保护。 5.应用领域大都处于必然王国 在各产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十余年来,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为国民经济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变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对如何正确应用信息技术来推进各领域的实质性发展缺乏科学的认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企业或部门推进信息化的基础存在极大的差距,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失败教训。八十年代中期起,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建设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热潮,据估计,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共投入了约250亿元人民币,其中不少交了学费。在集成电路、计算机系统、通信设施、数据库、引进国外生产工艺和技术等方面也有许多深刻的教训。如果不能及时,有可能继续出现失误。 6.国家宏观调控乏力
从国家管理体制的角度看,对信息化这个高度综合、广泛渗透,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上,宏观管理的体制基本上还没有确立。几年来,相继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和国务院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以及相应的办事机构,在规划、政策、统一认识、促进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远远不够。在一系列需要国家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从历史发展分高度,从整体利益的高度作出决策的问题上缺乏力度。导致政府宏观调控不力,政策法规少有建树,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部门利益、部门割据造成了不良影响。有些部门在国家利益的旗帜下维护部门利益,有些部门感到信息化宏观管理的难度而采取回避的态度。 7.面对信息化,我们缺乏认识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我们不仅应该看到,在推进我国信息化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和失误,还应该看到一些更深层问题。
决策层、研究层对信息化和国家利益、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影响,信息化与化、化的关系认识不足,简单的相同发展时期横向对比掩盖了由于科技发展、国际竞争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的发展方式。没有充分认识跨世纪国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真正来源及其关键要素和信息化在其中的比重。 对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信息化发展道路、方法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等至关紧要的全局性问题,缺乏有深度、高层次的见解。对信息化发展、符合国情的信息化发展途径、方法、体制等重大问题研究不够、认识不足,行动存在盲目性,宣传存在片面性。信息业界和其他业界,信息领域专家和经济及管理领域专家之间缺乏沟通,缺少共同语言。导致表面上信息化热热闹闹,到许多具体领域则各唱各的调。 在研究和国家宏观管理部门,能全面把握信息化在技术、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知识及其内在的相互关系的人才严重缺乏。对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的发展规律等等基础理论问题认识模糊,对中国信息化的起点、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过程、目标等莫衷一是,政府、、个人各自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认识不清。这样的高层次综合性人才,不仅缺乏,而且尚没有一种机制能培养出一批这样的人才。 信息化是一个跨越社会各领域的事业,是一个具有很大跨度,长期历史影响的大事,却没有一个主管部门,没有一个专门的研究咨询机构,难于形成国家统一意志,难于根据国家利益来制定政策法规,难于对跨部门跨地区跨世纪的大事进行协调,并贯彻执行。 信息化发展水平是和国民整体素质、经济、科技、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的。正由于我国整体水平和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对落后,信息化的发展也处于早期形态。对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和模式,信息化不同阶段的重心和相互关系认识不清,以及缺乏信息化大量实践活动的支持和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导致一些盲目的行动和不当的宣传,使社会对信息化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认识。 8.国际竞争新格局,对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设下又一个障碍 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竞争新格局中,个别发达国家将保护其国家利益的事贴上国际主义的标签,打着人类共同利益的旗子,扩大自身优势,遏制别国发展,以“信息威慑”替代“核威慑”,以“信息保护伞”替代“核保护伞”。中国的信息化处于不利的外部环境中。 从国内的信息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宏观管理到国际环境,中国信息化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只有举国上下戮力同心,才能抓住这历史机遇,使中国驶上现代化快速路。 四?当前推进信息化的关键问题及主要措施 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有可能少走弯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信息处理、存储和传递技术经过几十年发展,今天的主要矛盾已不是技术而是应用,是人类的应用能力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巨大的潜力。 机会只是机会,如果没有正确的策略,没有及时的决策,机会就会失去,不必要的学费将继续交下去。我们有许多瓶颈问题。迎接挑战、抓住机会需要慎重的思考,精心的研究,科学果断地决策。在信息化这个极其复杂庞大而又极其重要的领域,国家需要有一个共识,有正确果断的决策,有完整的战略,有实事求是的从此岸走向彼岸的规划。 当前中国推进信息化的关键有:第一,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使信息化落在实处,取得实效,为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一个大市场。第二,集中力量支持关键技术关键产品(这里的关键同时有技术和市场两个含意)的研究开发和工业化生产。第三,对信息产业的其它部门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应该制定适合发展、符合国情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抓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第四,集中全力抓住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教育和利用先进的信息普及教育这两件功在千秋的大事。具体要把以下大事抓住。 1.进行信息有关知识、概念、前景、影响的普及教育 对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业、信息化等基本概念,信息化对国家、企业、个人的影响,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和效果,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全民普及教育,增加共识,减少推进信息化中的认识障碍。 2.建立有效地高层次决策机制和精干的行政管理机构
根据有序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建立有效的高层次决策机制和精干的行政管理机构。80年代和90年代的信息化热及其留下的经验教训已经告诉我们,中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大办、办、联席办的历史已经明明白白地证明了这一点。具有真正代表国家意志决策,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信息化委员会及具有贯彻力的办事机构是中国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所必不可少的。这样的宏观管理机构在行政上,要能有足够的权力协调已经存在,而且今后也必然存在的部门和地区冲突,应能够对信息化建设中发生的性、经济性、技术性重大问题作出符合国家利益快速反应;要有能力按照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能够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恰当地区分政府、企业、公众的职责,做好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形成科学的关于国家信息化的宏观决策机制,避免长官意志、部门利益左右国家利益、短期利益损害长期利益、经济利益损害政治利益,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咨询、审议机制,使决策透明度不断提高。 3.全方位促进网络应用 90年代开始,机应用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就是计算机”,离开网络,就不可能实现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带来的巨大优越性,联在网上的国家比装在轮子上的国家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效益。90年代初开始风靡全球的国际互联网(INTERNET)惊人的发展速度说明了这一点。只有联在网上,才能实现与地理距离无关的实时信息交流,才能获取网上的近乎无限的信息内容,才能实现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家庭购物、家庭工作等信息化带来的益处。 目前,中国计算机普及率很低,联网率更低,有许多因素影响联网使用。国家必须制定政策,鼓励用户上网,扶持计算机网络服务的发展中国源信息的开发。 4.加强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客观地说,80年代中期到现在,中国政府和企业在信息化发展中付出的学费何止百亿,如果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政府和企业的正确决策就是无源之水,学费还将继续交下去。由于信息化在中国缺乏足够的实践,信息化的发展又有其不同于现有其他领域的发展规律,信息界的研究队伍往往缺乏经济、政治、管理的基础和经验,经济和管理领域的研究人员又缺乏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方面的基础和实践,中国在信息化基础理论和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已经处于十分令人担忧的落后状态。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国家级的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培养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信息化研究队伍。 5.狠抓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
扎扎实实、全方位推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信息化是当前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应该对国民经济各领域信息化相关的共性应用技术发展过程、信息化发展过程规律性等方面提出指导性的策略和方针。从宏观的角度看,国家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国民经济各领域主动加快信息化进程。要用市场机制推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信息化;用优惠政策扶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信息化;用符合各部门信息化发展实际情况的评测指标来检查各部门信息化的发展进程;用若不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加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就要落后,就会失去竞争力的观念引导各部门的信息化。市场机制、政策持持、评测检查、观念引导四管齐下,推动国民经济各部门积极主动地走上国民经济信息化主战场。 6.制定相关产业的产业政策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为基点,制定通信业、广播电视业、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的。分别对不同的业规定不同的政策。对基础通信、关键信息设备和部件材料、基础性综合性全国性的信息服务业,确定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国家给予重点扶持,主导权必须掌握在中国自己手中;对于这些产业的其它部分,应该明确在一定范围内的开放和竞争政策。 7.尽快制定关键的法规 制定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当前主要有确定电信业发展规则的国家电信法,明确国家如何保证建设一个为全民提供均等服务的统一规范的通信基础设施,如何在保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开发基础电信市场;规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条例和电子信息服务业管理条例,通过确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办法,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信息的可获得性是这些条例的关键内容;维护国家利益的政府采购政策;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条例或办法,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前提下,促进发展。 8.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教育
开展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把它作为面向21世纪的基本国策。应该把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技术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重要内容。制定各级公务员和办事员信息技术应用教育和考核制度,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参加工作的基本技能。
9.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普及教育和继续教育 制定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进行全民教育的计划和法规,规定每个公民有通过信息基础设施获得教育的权利,规定面向社会的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必须将教育节目作为基本服务功能,规定最少时间或内容的比例。 10.逐步推广和普及CIO制度 信息资源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也是企业和其它组织机构的战略资源。信息资源在不久的将来,将是最重要,也是最昂贵的资源,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有效开发利用将是任何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因此,在企业和其它组织机构,包括政府机构,推行信息最高主管(CIO)制度是适应信息社会的关键措施之一。
下一篇:加快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政策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