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的语块教学
摘 要:语块是的基本语言单位,也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单位和理想单位。语块教学是提高学习者语言地道性和流利性的关键所在,是融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与语用、语篇教学为一体的整体性教学,可全方位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热点及趋势。提高学习者的语块意识和语块能力是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重点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外语教学;语块;语块教学
一、语块是英语的基本语言单位
传统的外语教学强调对句子结构与规则的掌握,把词汇教学置于第二位,词汇教学长久以来都被看成是语法教学的补充。然而近几十年来,词汇教学的地位渐渐被一些语言和教学研究者提高至等同于甚至高于语法教学的地位,词汇被认为是语言交际的基础。Lewis (1993) 认为,由于人们把语法看成是语言的基础,把掌握语法系统看成是有效交际的前提,所以语言教学中的词汇受到了误解。Zimmerman (1997) 也指出:“纵观外语教学的,词汇教学的作用被低估了。”
Widdowson (1989) 更认为,语法的作用是调节性的,是服务于词汇的。在词汇日益受到重视的过程中,词汇的概念也有了突破,它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单个的词与习语,即可借助语言规则自由组合的单词和不能用规则解释的固定短语,还包括各种类型的多词结构,即语块。语块是指由连续或非连续的两个以上的词组成的,作为一个整体来储存与使用的结构。语块不仅指“in the end”这样的连续性短语结构;也包括不连续的句子框架,如 “not only...but also”,还包括一些完整的句子,如 “How do you do ”。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词汇在语言使用中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以语块的形式出现的。最早对语块进行研究的Becker (1975) 发现,语言的记忆和存储、输出和使用不是以单个词为单位,而那些固定或半固定模式化的板块结构才是人类交际的最小单位。Lewis (1997) 认为,语言不是由传统的语法与词汇组成,而是由多词的预制语块组成的。近年来由于机技术和语料库的飞速发展,语块在语言中存在的普遍性及重要性得到进一步证实,板块性被认为是真实语言的一大特点。Sinclair (1991) 通过语料库研究证实英语词汇在使用中呈现一定的模式。他认为,那些出现频率高、不同程度词化的语块是英语中的基本语言单位。Altenberg (1998) 的研究也发现,英语话语中有80%由各类板块结构组成,也就是说大部分话语是通过语块来实现的,语块是英语的基本语言单位。
二、语块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单位
研究者发现,说话者除使用语法规则生成句子外,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赖语块。Sinclair (1991) 指出,自由选择原则 (the open-choice principle) 和熟语原则 (the idiom principle)在语言中同时起作用。前者指按语法规则进行选择;后者则强调说话者构造语言时,拥有大量提前预制好的语块。可以看出,语块的学习与掌握是语言学习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Peters (1983) 认为同时存在两种学习语言的方式:格式塔式 (the gestalt approach) 和以单词为单位的分析性学习 (the analytic one-word-at-a-time approach)。前者强调学习的整体性,指学习适当语境中的完整预制语言,即以语块为单位来学习语言。同样,Ellis (1994) 也认为有整体学习 (item learning) 和系统学习 (system learning) 两种学习方式,一方面,语言学习者将语言结构语块内化为知识,另一方面习得语法规则。系统学习强调语法学习,而整体学习则强调板块性学习,语块被视为一个整体,成为学习的基本单位。
Pawley & Syder (1983) 对心理语言学进行研究后发现,语言使用者的大脑每次最多只能处理8—10个单词,而母语使用者往往能流利地说出含有更多单词的复杂句子。这表明母语使用者大脑中储存了大量比单词大的板块,每个语块均作为整体记忆,这样既不会增加记忆的负担,使用时又可直接提取。由此可见,以语块为单位学习语言在语言储存与输出时都具有优势。语块本身又是可以集词汇、语法与语用为一体的词汇化板块,学习者在学习语块时不仅仅是学习词汇本身,还包括它的语法结构和与其语境相关的语用功能。例如:语块 “in a nutshell ”,既有“介词+冠词+名词”这样的语法结构,又表明了“”含义的语用功能。将语块作为整体进行学习,既节省了记忆与输出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又避免了按语言规则临时构造句子而出现的语法、词汇搭配、语用等方面的错误。语块的这些优势使它成为语言学习的基本单位。
三、语块教学的意义
Nattinger (1980) 认为语言教学应基于这样的观点:语言产出就是把适合某一特定场合的现成的词汇单位组合起来。语块就是这类现成的词汇单位。语块教学把教学重心放在具有一定生成性的语块上,使学习者熟悉并掌握大量的语块,在运用中通过一定的加工、组合,形成符合语境的恰当表达,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以语块为单位教学,学习者在使用时就不必对其结构作事先分析和组合,节省了语言输出的时间,同时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更大的语言单位和交际内容上,极大地促进了语言的流利性。还有一部分语块是交际中的习惯性表达,如:“How are you?”“Nice meeting you.” 等等,这些语块可以直接提取使用来表达特定的语用功能,从而促成流利顺畅的交际。
Pawley & Syder (1983) 曾指出关于外语学习的两个疑惑:“像本族语者一样的流利”和“像本族语者一样的选择”。他们发现母语学习者与二语学习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母语学习者掌握了大量的可以根据语言环境取用的语块单位。Widdowson (1989) 也发现,本族语者的语言知识更多是以语块的形式出现,而非分析性的语法规则。语言学习者若缺少足够的语块存储,即使掌握了语法规则与大量的单词,语言输出时仍要依赖语法临时组合成句,不仅语言的流利性受影响,且措词与搭配也常会因为母语的迁移而出现问题。所以,英语教学中提高学习者语言流利性与地道性的关键就是进行语块教学,提高学习者运用语块的能力。
语块的概念模糊了原有的词汇与语法之间的界限,它不仅包括多词的搭配、句子框架,还可以扩大到句子甚至语篇。语块让人们意识到词汇自身的语法性,即 Lewis (1993) 所说的“语法化的词汇”。Lewis (1993, 1997) 与Sinclair (1991) 都认为,词汇与语法是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语块教学提供的不仅是词汇本身,语块本身也有自己的语法结构。以语块为教学中心并不是完全取消语法教学,而是转换形式,将语法教学融入语块教学之中。学习者在学习语块时不一定需要语法分析,但在语块的反复使用中可以感受它的语法结构,并自主地对其中的规则作一定的归纳。教师要适时作相应的指导,使学习者的语言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明晰化,从而更好地监督语言输出。
语言中某些结构的使用是为了实现间接的言语行为,有语用功能,是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例如:“Would you please...” 代表了一种礼貌的要求。一种语用功能的实现往往与某些特定的语块结合在一起,所以语块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习得与语块相关的交际环境和语用功能,克服以往由于教学中语言知识与语言环境脱离而造成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差的缺陷,有效地提高学习者语言交际的得体性。Nattinger & DeCarrico (1992) 把具有语用功能的语块称为词汇短语。其语用功能可分为社交互动、必要话题、话语设置三类。话语设置这类语块在整个语篇中起衔接和组织功能,是语篇方向的主要显示标记。例如:“on the other hand” 表示对照;“in addition” 表示进一步阐述。语块在语篇宏观组织上的作用可让学习者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语篇,了解语篇的衔接与逻辑组织关系,从而促进对整个语篇的理解与产出。所以语块教学是整体性的综合教学,它不仅是词汇教学的,还将语法教学、语用教学、语篇教学融于其中,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四、结束语
在Lewis (1993, 1997) 所倡导的以词汇为教学中心的“词汇法” (The Lexical Approach) 中,教学的重点是搭配、固定表达、句子框架和引语这样的多词语块,语块被认为是语言教学的中心。Nattinger & DeCarrio (1992) 也提出相似的观点,他们认为语言教学最理想的单位是词汇短语,由此他们提出了“词组法” (Lexical Phrase Approach)。可以说,英语教学的一个热点就是对语块教学的重视。Widdowson (1989) 曾指出以往语言教学有两个极端:结构法注重语法规则却忽视语言的具体运用,而交际法则相反。语块教学则把语法规则与语言具体运用的教学结合起来,避免了这两个极端,是语言教学中新的发展方向。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高对语块的关注与重视,将语块教学当成一条主线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学习者的语块敏感度,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能自觉地分辨出语块并分析记忆,提高语块运用能力。同时,语块教学内容本身也应有所侧重,应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选出出现频率较高、实用性较强的语块作为教学重点。我们可以对本族语者的语料库进行分析,统计出常用的语块,作为教材设计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成功学习语言的关键就是对大量语块的掌握,因此,提高学习者的语块意识和语块运用能力应该是教师在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时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
Altenberg, B. 1998. On the Phraseology of Spoken English: the Evidence of Recurrent Word Combinations[A]. In A. Cowie(eds.) Phraseology: Theor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cker, J. 1975. The Phrasal Lexicon[A]. In Nash-webber, B. & R. Schank (eds). Cambridge Mass Theoretical Issue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C]. Bolt, Beranek, and Newman.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wis, M. 1993. The Lexical Approach: The state of ELT and the way forward[M]. London: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Lewis, M. 1997. 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M]. London: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Nattinger, J. 1980. A lexical phrase grammar for ESL[J]. TESOL Quarterly 14:337—344
Nattinger, J. & J. DeCarrico. 1992.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wley, A. & F. Syder. 1983. 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 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A]. In J. Richards & R. Schmidt. (Eds.)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C]. London: Longman.
Peters, A. 1983. The Unit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inclair, J. M. 1991. 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ddowson, H. G. 1989. 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ability for use[J]. Applied Linguistics 10: 128—137
Zimmerman, C. B. 1997. Historical Trends in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Instruction[A]. In J. Coady & T. Huckin (eds).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 Rationale for Pedagogy[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