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高校英语口语教育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炜 时间:2010-08-19

摘要                      
在研究中发现在某些高校的口语教学中有一些对日常用语、俚语、中西文化差异和交际策略等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以及学生口语学习环境的狭窄和口语学习内容的单一的现象。许多学生尽管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但口语表达能力仅仅限于课本,无法很好地应用与现实生活中,因此还是无法很好地与人进行交流。这一现象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哑巴英语”。本文从英语口语教学中几个大的方面,如:教师的口语教学方法、学生的口语学习内容与方法、英语环境的建立、英语俚语、中国与英语国家文化差异以及交际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强调俚语、中西文化差异、交际策略等方面内容的重要性,以及改善口语学习环境的紧迫性,并解决以往口语教学中教学内容范围窄而浅的问题,激起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兴趣和热情,避免“哑巴英语”的产生。
关键词:口语课;口语环境;大型英语社区;口语学习方法;口语学习内容
 
Abstract
In some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ducation of slang English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tactics isn’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and the environment of spoken English is very narrow, and the content of spoken English is also insipid, more and more students have studied English for a long time, but they can’t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well. This kind of English is called “Mute English”. And this thesis contains some important facts of the education of spoken English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teaching methods of spoken English, learning methods of spoken English, establishment of the environment of spoken English, slang Englis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tactics. It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facts and the sense of urgency of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of spoken English. The problem that the content of spoken English is very insipid and shallow will be solved, and the students’ English passion will be aroused, and the emergency of “Mute English” will be avoided. 
Key words: spoken English subjects; the environment of spoken English; large area of spoken English; learning methods of spoken English; learning contents of spoken English
 
一、引 言
 
近年来,随着对外交往活动的蓬勃,实际部门对大学毕业生的外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语言的重要功能——说的能力在对外交流活动中已成为第一需要。而由于我国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是在非外语环境中学习外语的,说的时间少,实践机会有限,化教学条件不很完善,再加上不熟悉西方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等,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说的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成为当前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教师的口语教学方法
(一)、口语课的开展
1、  激发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与积极性
  “的不在于传播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是一位德国教育家说过的。无论是学习什么,如果学生对它不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那么再好的教师也无法教好学生。“在口语课上,做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并非易事。它除了与学生的基础、性格等有关外,更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1]因此,在口语课的设计上,教师就得先思考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是否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首先,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上做到多样化,否则学生会产生乏味和厌倦的情绪。对于基础比较差或是刚刚开始进行口语训练的学生可以进行类似排队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们接话尾,一个接着一个说下去,不需要说太多,只要说上简单的几句。这样就可以激起他们开口说的兴趣又不会因为词汇量或是语法方面的问题而削弱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水平比较好的学生就可以进行片断练习或是文章复述、续编、改编练习。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各抒己见,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使每个人都有成就感。
其次,就是话题的选择。话题的选择应该遵循真实性与相关性的原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上。比如:学生情感问题、学习压力、同学之间交流方面都是很好的话题,对于这些话题,每个学生都会有话可说,这样就可以刺激他们开口说的积极性。对于有某些特殊才艺或嗜好的学生可以进行分组的方式让他们进行交流。比如喜欢明星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以某个明星为话题,喜欢电脑游戏的学生就可以以电脑为话题,以此类推,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话题进行交流,这样就极大的刺激了学生学习口语的积极性。
再次,开设口语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交流,因此,要注意氛围的民主,让学生们感到口语课是轻松的、自由的,乐于开口。教师应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摒弃“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法。“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情绪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外语。”[2]在口语训练中,教师应让学生发言自由,鼓励他们不要怕说错,踊跃发言还会受到表扬。在除明显的语意错误需纠正外,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说完之后再适度纠正,以避免打断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2、   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如何营造氛围,创造情境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对于我国的英语教师来说,无论语音、语调、连读、意群和语速等都会与英语外教存在着某些程度的差异,要改变这些情况更需调动各种教学手段,来扩大知识范围,开阔学生视野。学生若对西方的社会不了解,缺少相关背景知识,只是用我们所熟悉的思维逻辑去判断、理解,那就必然出错。而只有通过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才能使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将来实际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3]
多媒体教学在这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播放外语原声影片、录像材料、情景生活剧等等,可以使学生接触更多关于英语的信息,比如:不同年龄层的语音语调、说话方式、用语等等。这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语感,增强反应能力都有好处。
 
3、   举行辩论
辩论是口语课堂上水平较高的层次。辩论使得口语的学习不再是拘泥于普通的交流、闲谈,更注重思维的灵敏,话题的转换以及语音语调的掌握。辩论的话题一般都具有“两难性”,即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纪律会不会限制个性的发展、大学生兼职打工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个性会与规范相冲突还是不会冲突等等。这些话题都是贴近校园生活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学生们对这样的话题有讲的愿望,有话可说,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既获得了语言技能,又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
在辩论的各个阶段,都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能力。在准备阶段,学生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这锻炼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如果是中文的资料,又锻炼了翻译的能力。在辩论进行阶段,学生们要听得懂对方的陈述才能进行辩论,这样又锻炼了。在辩论结束后,同学们在写篇作文谈谈对辩论的感受,这样又锻炼了写作的能力。
辩论的举行最大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意识。“为了团体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查询资料、调查研究,这既让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整个辩论过程还渗透着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学会接纳不同的观点,从多个角度看问题。”[4]
 
4、   混合式英语的教学
如今说英语的人不仅仅限于英美,英语已成为世界主要的语言。但各国人说的语音语调都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比如,日本人说的英语就很特别,他们是用假名标示英语的发音,因此他们说的英语就有很重的日文腔调。诸如此类的还有印度、韩国、以及非洲国家等等。
因此,在高校,大学的口语教育中应该插入一些有关于日式英语,印式英语这方面的课程,因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可能总是和英国人或美国人这些说纯正英语的人接触,很可能会与日本人或是其他国家的人接触、交谈,在只能用英语交流的情况下,如果事先对他们的语音语调有所了解,那么交流起来不是就更方便了吗?
当然,这类课程仅限于大学口语教学中,小学、中学基础的口语教学还是应该以标准地道的英语为准,以免发生混淆。
 
(二)、口语环境的建立
1、 开设英语角
英语角可以说是口语课课外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其优点就是易于组织,加入性强,口语锻炼效果好等等。
英语角如果要达到更好的效果,也要进行分类组织,比如按照年龄、兴趣、英语水平等等,如此分类更快的让参与者找到共同的话题,更好的融入交流。
英语角不拘泥于校园,可以在城市的各种地点组织,像广场、公园、纪念堂等等。这种英语角包罗万象,各个阶层都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学生也可以在这里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结识更多的“口友”,有利于口语的练习。
 
2、 大型英语社区的创建
    大型的英语社区可以说是英语角的最高形式了,这是模仿“唐人街”的形式,在中文的社区中开辟出一块的地界。在这个社区里各个阶层都是用英语交流,这样就产生一种环境的压迫感,迫使你加强英语口语的锻炼,更快更好地融入这个社区的生活。
当然,这样的社区的建立需要政府和大批优秀英语人员的支持,但是这种大型英语社区的创建可以说是英语口语练习环境的一个突破,使得口语联系环境从零散转向集中,大批优秀英语人员的集结使这个英语环境更加的完善,从而保证了口语锻炼的效果。
 
三、学生的口语学习方法与内容
(一)、原则
     “要熟练地掌握功能某种语言并能够进行实际交流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要最终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具体的、的方法和三大原则:准确原则、内容原则和功能——效果原则。
1、    准确原则
准确原则是口语训练的起始点,其目的是培养口语表达的准确性,使语言运用能力达到语音语调清晰,用词准确,语法正确的程度,从而完成语言的信息功能。
 
2、    内容原则
内容原则目的在于培养语言表达的流畅性,是指学生在准确、自如地运用语言之后,能根据交流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手段,即在言语和非言语方面学习来补救交际的中断或增加交流的有效性的技能。
 
3、    功能——效果原则
功能——效果原则主要培养语言运用的恰当性,是指语言运用的恰当程度和交际的实际效果。学会运用语言本身,只能说学会言语交际的一半。因为在实际交谈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语言层面本身,还要考虑到交流时的语境、交流双方的身份、态度、礼节及风俗习惯等非语言的因素。”[5]
(二)口语学习方法
1、 自言自语法
    “自言自语法”,即以自己跟自己交流的方式,促成英语口语能力提高之方法。它不受时间及其他交流因素的限制,只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自己对着自己用英语讲就可以了,此方法是课堂英语口语训练的有益补充。
中国人较内向,在公开场合羞于开口,尤其是当对自己要说的不够自信的时候。而“自言自语法”是克服害羞心理,提高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要创造练习口语的机会,逐步建立起言语自信,最终达到流利表达的目的。
 

采用“自言自语法”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要学会模仿。模仿的原则:(1)要大声模仿。这一点很重要,模仿时要大大方方,清清楚楚,一板一眼,口型要到位,不能扭扭捏捏、小声小气地在嗓子眼里嘟嚷。(2)要仔细模仿。优美的语音、语调不是短期模仿所能达到的,对于有英国英语基础的人学说美国英语也是如此,对于习惯于说汉语的人学说英语则更是如此。此外,模仿时还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不能有任何松劲畏难情绪,要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模仿得更好。
 
2、   交流法
在实践中进步是交流法的本质所在,口语本来就是用于交流的,只有不断磨练才能进步。找一个学伴一起练习,两个人的水平不能相差的太大,这样才能刺激学习,才能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效果。英语角或是英语俱乐部是一个不错的课外学习地点,在那里可以找到不少的学伴,一起进行口语锻炼。
 
3、持之以恒
   无论是学习什么语言,持之以恒都是最重要的,口语的学习重在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是不可能有效果的,只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口语锻炼每天都得坚持,比如大量背诵原汁原味的单句、对话、生活习语;写日记,这个习惯看上去练习的是写作,其实它更是练习口语的妙法。当动笔的同时,大脑正在激烈地进行着运作。用英文进行思维是高级的口语训练方法;大量阅读报刊、杂志及各种故事、杂文,之后将它们复述出来等等。
 
(三)、口语学习内容
1、英汉文化的差异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文化和的结晶。它凝聚了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民族意识、社会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特征。因此要实现跨文化的交流,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词汇、语法、语音知识以外,对于语言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要重视。”[6]我国的大多数英语学习者,他们在即使有比较深厚的语言功底,也可能不自觉的运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判断和理解对方的话语,从而产生双方的误解。所以,对汉语和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不同之处及其对语言的影响,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以及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就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文化是群体文化,体现群体价值,不允许把个人价值置于群体利益之上。而英美国家的价值观则是以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竭力发展自己,通过个人奋斗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从而实现个人的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7]
比如营业员和顾客在商店里的对话。在中国,营业员是这么问:“你想买什么?”。而在英美国家,营业员则是这么问:“What can I do for you?”或“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一个是强调的是你,另一个是强调的是我。一字之差就体现了文化的差异。在课堂上也是一样,老师通常会问:“这个问题你们都懂了吗?”。而在英美国家则是这么问:“ Have I made everything clear?”。再一次强调了个人。
对于赞扬和致谢的态度,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很明显。中国人以谦虚为本,而西方人则比较实际,很自然的接受对方的赞扬。比如在两个中国人之间,对话通常是这样的:
A:你的菜煮的真不错,非常可口啊。
B:哪里哪里,还差的远呢。
而西方人则是这样:
A:Your skirt is very beautiful.
B:Oh. Thank you very much.
西方人对于他人的称赞,并不以谦虚的态度来应对,只是稍微表示谢意即可。
其次,在礼仪习俗上的差异也很明显。“中国人邀请英国人赴宴时常说:“为了表示我们的敬意,特备便宴为各位洗尘。”英美人听到这些话会感到不高兴。他们觉得“便宴”招待他们可能是因为他们地位低下。当他们看到宴会上丰盛的酒菜之后,会大为吃惊地问:“Is this an ordinary dinner you usually have as family dinner?”
劝吃劝喝这是中国人对朋友表示亲热,而英美人一般不这么做,只是说Help yourself, please.吃多少,喝多少完全由对方自己决定,强行劝吃劝喝被视为不礼貌甚至侵权的行为。故在他们看来,饭吃过饱,酒喝过多,或剩菜、剩饭太多均为不文明的表现,不了解这些,也会造成交际上的失误,使对方为难。”[8]
再次,在语言表达上的模糊性和确定性上也有很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中国文化反映在语言表达上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比较多的,很多情况下要靠听的一方猜测琢磨出来。”[9]比如中国人之间的拜访,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回答:“不,不必麻烦了。”其实客人还是想喝点什么的。主人也深知那只不过是一句客套话而已,还是会给客人斟点茶水,咖啡之类的东西。但如果在英美国家还使用这样的客套话,那么客人就什么也喝不到。因为英美人士在这方面很明确,要喝咖啡就说:“Yes,coffee,please.”要是不想喝就说:“No, thanks.”
这些都是中西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明显的差异,学生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应该注意的枝节。当然,中西文化差异不仅仅是以上这么几点,本文只是强调在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文化差异的学习,知道在什么场合、什么地点、什么时候、对什么人应该如何措辞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
 
2、  加强英语俚语的学习
英语俚语的学习可以说是口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在英美国家里,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大量的使用俚语,俚语在英美人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交际作用。很多学生在学了大量的单词、词组、语法、句型,为什么在关键的时候却用不上?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俚语的陌生。俚语作为英语中最富有表现力、最夸张、最富有感情色彩的部分,已摆脱了过去语言学家对其的约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使用,尤其具有美国年轻人的特点。俚语已从昔日不登大雅之堂的市井杂语提升为更为常见的时髦用语,所以加强俚语的学习,对于提高口语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俚语具有风格独特、新颖时髦、生动诙谐等特点。正因为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俚语被广泛的使用。“毕竟几乎所有人在说话或写作时都想沉闷单调的问题,摒弃平淡无奇的词语,破除语言中一切枯燥乏味的常规惯例和陈词俗套。”[10]
俚语是英语中更新速度最快的文体,仅仅凭借死记硬背是无法掌握的,所以,平时就应该多阅读一些国外的有关资料,不要放松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在与他人交流时多穿插一些俚语,不要怕自己说不清楚或是别人听不懂。要敢说还要知道如何解释,这样就既有利于自己口语的锻炼又可以加强他人对于俚语的认识。
俚语是英美国家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文体,因此要更好的了解,熟知俚语的形式和使用,就得贴近西方人的生活。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到国外,那么只有通过与外教交流、多观看影片等方式来加深对于俚语的认识。最好是看当前流行的影片,因为俚语的更新速度十分快,如果是老片的话,里面的俚语成分大多都已经落伍了。当前的影片中不仅有时髦、流行的俚语存在,而且可以利用学生对于影视明星的崇拜,刺激学生对于俚语的模仿和使用,更好的利用了“明星作用”。在与外教的交流中,更要多穿插俚语,这样可以得到外教对于俚语使用的指导,加深印象的作用。
俚语的内容很多,仅仅靠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主要是靠平时在生活中的积累,把课堂上学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理论要联系实际才能更好的提高口语的水平。
 
3、 交际策略的运用
无论是与中国人交流还是与外国人交流,熟知交际策略是展开口语对话的前提。如果一开口就得罪了对方,那交流如何进行?因此,只有熟知交际策略才能更好地、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
如何让对方开口进行交谈?说怎样的话题才能不得罪对方?怎样摆脱不利于自己的局面?这些问题是交际策略中的关键。本文就这三个问题举例解释交际策略的运用。
如何让对方开口进行交谈?在与西方人交流中,最好的开场白就是天气了。比如:It is a nice day, isn’t it? 这是最简单实用的了。也可以说说国际时事或是八卦新闻之类,总之能调起对方兴趣的话题都可以涉及。可以通过看对方的口气开始判断对方对于某个话题的喜好。比如这样的对话方式:
A:Hello. Mr. Green. It is a nice day, isn’t it?
B:Not bad.
A:And what about the concert last night? I think it should be wonderful.
B:You said it.
A:I heard of your daughter won the first prize of the debate. Well done!
B:Yeah. Of course. She is a very clever girl, and she exercised very hard. I love my daughter very much.
这样一来,关于Mr. Green喜欢的话题就找到了,那就是关于他女儿参加辩论赛的事。抓住这个话题,交流就可以进行下去,当然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试探转换到其他话题上,避免交流的枯燥。
说怎样的话题才能不得罪对方?怎样避免涉及到得罪对方的话题?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了。比如年龄问题。在中国,年龄对于老人来说是一个值得骄傲的东西,在交流中,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年龄挂在嘴边;而西方的老人却不愿意交流中涉及到自己的年龄,如果很冒失的问及年龄问题,势必会引起不快。
西方人对于个人隐私是十分注重的,因此在交流中也要尽量避免这方面的话题。在中国,两个人见面通常会问:“嘿!上哪去啊?”而在英美国家,如此关心他人的行踪是侵犯隐私的举止,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快,得到的答复通常诸如:“Sorry, I don’t know.”或“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等等。
怎样摆脱不利于自己的局面?对于一个对于英语能力还不是非常强的学生来说,这方面的技能十分关键。不仅可以避免自己处于尴尬的局面,还可以让对方对你的机智感到佩服,从而加深对你的好感,为下一次的交流铺平道路。
首先,要懂得回避。对于一个英语初学者来说,不是什么话题都可以插得上嘴的。有的话题比如:文学、、之类的,没有一定的英语功底,这方面的英语交流是无法进行的。
其次,转移话题。对于自己不是很清楚的话题,可以把话题转换到另一个话题,从而使自己开脱。如同在某些国家的国会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场面:被某党议员们严厉追问的另一政党的议员们,不慌不忙地、轻易便将话题移开。 “正如您所言,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稍后调查再作报告,在这之前先……”
“这些宝贵的意见且先搁置,我们换个角度来看……” 如此这般,话题就被切换了。
在英语交际中也是一样,可以运用比如:“Let’s talk something about…first.” 或“You know, for this topic, …is more important.”就可以轻松把话题转换,为自己打开另一个空间。
掌握好交际策略,对于任何英语学习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口语交际的敲门砖,还是个人交际能力的体现。
 
四、结语
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准确、地道、流利的口语是检验是否掌握英语的重要标志。教师在重新认识到口语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进有助于更好的对学生口语锻炼进行指导;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内容上的改进也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本文在口语教学方面所提出的几点观点和意见,相信对于提高口语教学质量和学生口语能力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1]  彭绣茹.英语口语教学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版),2005,37(1):P78。
[2]  朱广春.在对话、互动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J].Crazy English Teacher,2004, 20(5):P17。
[3]  同[1], P79。
[4]  方守江、严淑.充分发挥课堂辩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J].上海学院学报,2005,  69(3):P65。
[5]  尹富林.大学英语学习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P216。
[6]  孙正虎.了解英汉文化差异 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
7(2):P42。
[7]  同[6],P42。
[8]  同[6],P43。
[9]  周力、胡光中.英语交际对话[M].广东:广东出版社,2000.P60。
[10] 陆励.论俚语的风格[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08(2),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