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师行为的改变
摘要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师行为 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
新课程的新的理念,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角色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又开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组织者的含义应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1.1 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大因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教师把日出这一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数学教学,学生通过回想日出的景象画出了两种日出的图画,一幅是美术图画,一幅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在学生都欣赏图画的美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条直线与一个圆的数学美和它的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性质。让学生们看见了自然现象中的数学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联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变化着的自然现象再抽象成数学问题,引出了直线与圆的相交、相切、相离三种关系。如同日出一样,生活中许多以生在身边的事情司空见惯,并未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用说把它作为课程资源共享。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在做有心人,组织学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去发现课程资源。“抽样方法的实际应用”就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案例。在“抽样方法的实际应用”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这就是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丢弃方便袋的个数,来统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丢弃方便袋的数据来看全校所有家庭丢弃方便袋的数据,以致看全国所有家庭一天内丢弃方便袋的数据,从局部看整体,在统计方便袋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抽取样本,学生感受到样本的代表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
1.2 组织学生营造教室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比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教学中要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在”四边形的复习课”中,教师提供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去选择,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一个学生碰到老师的目光马上就避开,老师意识到这位同学可能是不知道如何着手,教师便与她交流,启发她组织知识结构图有几种类型,这就给学生知识上的启发和心理上的支持;教师看见一个学生没有动笔和本,便走过去摸摸她的头,并用温和的目光看着她问:你没有思路吗?学生点点头。教师在启发引导后,让她与同桌交流,让同桌帮她选定一个目标。这个看似普通的动作,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理解,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下、学生的帮助下,受到激励和鼓舞,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教师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教学氛围。
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一个老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辩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2.1 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表现在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学习活动就成为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 。但是这种学习活动又不能完全由老师包办代替,只能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教学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在“等腰三角形的识别”中,教师设计了具有生活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只知道一个底角和一个底边的残缺等腰三角形补全。这个学习活动有三个特点是:一是生活化,所提出的问题是生活中时常会遇到的。二是具有挑战性,需要学生认真调动和组织原有知识才能解决问题。三是开放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惟一的。因此,这个学习活动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恰当”。补全等腰三角形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两腰相等是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学生的原有经验是用量角器和直尺。学生原有的知识不同,有的熟悉两腰相等是等腰三角形,有的熟悉两底角相等是等腰三角形,因此学生在勾画等腰三角形时,就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二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高、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重合。从而解决了补全等腰三角形图形这个生活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达到超水平的发挥。
2.2 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短程和基本技能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复制和迁移,而是学生自我建构。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对这种自我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换句话说,这种合作交往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建构。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教师引导学生给直线与圆的三种关系下定义在从哪几方面想,这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发学生主动的思考。让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这是让学生在组对中交流相互补充自己的想法,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我们看到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直线和圆的定义是从点说起的,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让学生在原知识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含义,在对桌交流中,学生展示的是两个人的思考,使学生对直线与圆的认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层,在第三次交流中,学生展示的是4到6个人的思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线与圆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原有的知识是直线与圆都是有点组成的,而圆的定义是用圆心和半径下的定义。经过三次交流,学生自我建构起新知识,达到优化认知结构的目的。
2.3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数学
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极其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函数的认识”中,教师首先举出生活中函数关系的例子,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当中的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变量,每个学生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学生举出很多种生活中的变量的例子。在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四个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如何把生活中的函数关系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描点”这一步,学生把实验中的数据落到了直角坐标系中,使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判断”这一步,用直尺去量,找出各点之间的,从而断定各点在一条直线上。这一步让学生体验到整个的函数关系分布的情况。在“求解”这一步,学生选择出两点,利用两点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使学生体会到可以从具体的几个点得出一般规律。在“验证”这一步,使学生体会到前三步是一个猜想的过程,通过验证,说明猜想的正确性。在这四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再如何把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涉及的每一步都是学生能够达到的,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
不同的体验。
3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老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3.1 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并不是要把教师行为完全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要以教师行为方式参与学生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多边交流、互动的场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在“等腰三角形的识别”中,教师观察出学生跃跃欲试样子,判断出举手的学生已经思考成熟,引导学生谈谈他的优点并采取组对交流和组内交流,让思考不成熟的学生从思考成熟的学生那里获得启发。这是教师及时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行为做出的判断;在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时,一名学生叙述角的平分线时,只说从A引平分线,教师认真倾听,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如果教师知道学生明白了,不去及时的纠正,这名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叙述将还是这样;在班级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听学生的思考方法,综合出学生的三种认识;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思考方法给学生讲解。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出教师在观察,倾听和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3.2 和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
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教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欣赏孩子们的“闪光”之处,从孩子们的单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欢乐。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含义”中,教师发现学生的第二种方式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因此异常兴奋,教师与学生同时鼓掌的时候,就是在欣赏孩子们的“闪光”之处;教师在祝贺学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祝贺自己从孩子们那里学到了第二种解释。这就体现了师生间共同分享感情和认识。
3.3 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
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在“函数图象的平移”中,师生共同画出函数的图象,在画的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对画的结果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的一句“我与你们的意见一致”充分的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合作教学,师生在互动中把规律寻找出来。
“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经验。”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就一定会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张明 生/关文信/著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