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及防治浅谈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关键词] 高校教师 亚健康 防治
亚健康状态,又称第三状态, 是机体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很大程度上是慢性病的潜伏期。过去的一年,萧亮中、焦连伟、高文焕、何勇等正当壮年的高校教师的离去,引起了社会对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关注。近年来,知识分子群体中的高校教职工,特别是中年教职工已成为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主流。高校教师重度亚健康发生率高达34.16%。高校教职工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高校教师的亚健康现状
广东省工会对全省19所高校8417名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有69.18%的大学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男教师健康状况不如女教师。小于40岁高校男性亚健康的发生率为71.30%[1]。武汉某高校的一次抽样调查,600名教师中存在不同程度“亚健康状态”的患者达到64.3%。男教师的健康状况不如女教师,其亚健康和疾病状态均明显高于女教师。南京地区高校的调查表明1948名教师中处在“亚健康状态”的高达69.97%。其中30-39岁组发生率高达74.15%。云南多所高校近500名教师的“亚健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47.3%的教师很少关注自己的身体,有75.2%的教师因工作忙碌不能坚持锻炼,有19.6%的教师晚上12点后才睡觉,还有28.5%的教师为工作放弃午睡和双休日。男教师的健康状况不如女教师,亚健康和疾病状态比例均明显高于女教师。中科院政策所曾联合心专家做过一个调查,上世纪90年代末,院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以来,科技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65.37小时,是国家法定工作时间——每周40小时的1.63倍,甚至有15%的科技人员每周工作超过80小时。而在清华大学加班的教师更是“通宵达旦”。李萍等[2]对某院校中青年人群的调查表明:中青年科技干部中63.5%的人员体内已悄然伴有病理改变,处于亚健康状态。
2 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躯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及道德四方面的改变。高校教师以其专业的特殊性有不同于其他人群的表现。调查显示:70.29%的教师有不同程度的咽喉痛,80.15%的教师感到颈部酸痛,79.23%的教师感到腰背酸痛和下肢麻木、胀痛等[3],疲劳是大学教师普遍感到的一种症状,这也是亚健康状态的典型症状。
3 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3.1 高校教师面对的压力
3.1.1工作上的压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高校教师这个群体,来自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字显示:至2004年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61.07万人,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15.50万人。高校之间为争取更多的生源及更好的发展,竞争激烈,高校之间的竞争突出表现在对教师的学历,教学,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都实行选修学分这种教学模式,为了不被淘汰,迫使年轻教师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学历和弥补和老教师的经验差距。科技的发展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手段,作用,及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外,更多的压力来自学校工作量考核指标,目前高校对教师教学工作量和承接科研课题发表的数量都有明确要求。有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大约在11个小时以上,有68%的人感到工作压力大,有22%的人甚至认为压力“巨大”。发表论文和申请科研课题的压力使得年轻教师加班加点,睡眠时间远远不够。调查表明,有42.9%的教师在晚上10—12点休息,有21.6%的教师在晚上12点以后休息,还有54.4%的教师经常在双休日加班。
中年教师是社会的中坚,学校的骨干,家庭的支柱。多为学科带头人,有的还担负行政职务,承受着课题研究,晋升职称,子女学业,家庭负担等压力。当今社会对男女性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不同,男性本身承受的压力(家庭,社会,学术地位,个人发展,地位等)比女性更大,男教师的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高于女教师,这与调查结果是一致的。长期的加班加点,透支体力,精力工作,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是中年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最终导致身体上的亚健康。随着高校中青年知识分子事业的蒸蒸日上, 他们的健康却一路负债,最终停泊在人生的中点。医学专家认为,这些年轻教师遭遇两个转型:社会转型和身体转型。社会转型使他们焦虑,身体转型让他们多病。如果不重视并克服这些问题,他们随时可能累倒。我国“英年早逝”悲剧大都发生在45~55 岁年龄段的中年知识分子身上[4]。
长期的紧张和压力导致机体生理机能改变,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平衡遭到破坏,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儿茶酚胺增多,心率增快,心脏氧耗量增加,就会引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长期的劳累,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抵御疾病的能力降低,使恶性肿瘤和感染的机会增加。重量级学者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就是因肺腺癌,错过了最佳时机而去世。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燕瑾对此痛心疾首:“现在知识分子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不少人是在透支生命!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精神包袱沉,这‘三座大山’让许多中青年知识分子‘不堪重负’,不少人英年早逝,令人痛心。”
3.1.2 心理上的压力
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压力,目前的科技政策给中青年知识分子太多的任务压力,评价体制和与之相关的两极分化的分配制度,又使中青年知识分子间的竞争近乎于残酷。竞争上岗,评定职称,末位淘汰,论文必须上SCI、EI 等的论文检索,子女教育等使教师之间竞争激烈,教师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再加上一些教师自我期望过高,渴望早日成功,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评定职称,住房,晋级和申请科研课题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更易影响中青年教师。从而产生心理问题。焦虑,主要表现为担心、恐慌。情绪易激动、遇小事容易生气、爱钻牛角尖、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
由于现在高等院校只有针对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缺乏相应援助教师的类似部门。再加上教师忙于工作,交际面过窄,或缺乏相应沟通技巧,有的教师碍于面子等原因不愿求助于专业医生。教师的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疏导。久而久之,压力和烦恼会使人郁闷,会导致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头痛、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与复发。
3.2 不良生活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维生素摄入减少,造成体重增加,相应引起脂肪肝,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的危险增加,解正育[5]对安徽大学1087名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分析表明高血脂的比率为38.3%。高血压为30.7%,血糖增高/糖尿病为15.4%心电图异常的为29.3%。有的高校教师大量吸烟,酗酒,医学研究表明吸烟时人体血管容易发生痉挛,导致局部器官血液供应减少,营养素和氧气供给减少,尤其是呼吸道黏膜得不到氧气和养料供给,抗病能力也就随之下降。酗酒会削减人体免疫功能。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增加。
不良的生活方式等于慢性疾病,特别是一些性格急躁、争强好胜、富有典型A型性格特征的男性,研究表明现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也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3.3 缺乏锻炼
云南对高校教师的调查表明有3/4的教师因工作忙碌不能坚持锻炼身体。有53.8%的教师是因工作忙,抽不出时间锻炼,许多调查结果表明,近一半的知识分子生病照常坚持上班;近八成的人很少参加体育锻炼。长期缺乏锻炼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感冒,易出汗,身体发胖等,使高血压,冠心病事件的危险增加。
4 亚健康状态的防治
4.1 社会及学校管理部门要给以充分的重视,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高校教师是一个严重的潜在危险,它将会影响教职工队伍的建设,影响高校的可持续。成为影响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相关职能部门要给教师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工作、生活条件。改善教师健康状况,稳定教师队伍,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4.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保健意识
调查表明有近50%的高校教师不知亚健康的概念。通过宣传教育使教师了解亚健康,知道它的危害以及如何有效地防治。亚健康状态并不可怕,经过积极干预可以转向健康。
通过宣传栏,专题健康知识讲座,校报,校园等各种形式向教师介绍保健知识。特别是校园网络可以弥补时间,地点,人力,物力的局限,具有互动性。促进教师自觉地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引导教师将积极的态度转化为积极的行为。
4.3 劳逸适度,善待压力
著名生家巴浦洛夫有句名言:“在人类机体活动中,没有任何东西比节奏更有力量,生物钟的正常运转就是有张有弛,有劳有逸”。适度劳逸才是健康之母。年轻教师要正确处理工作与休息的关系。成功与失败的关系,中年教师正确处理工作与家庭,科研与行政的关系。勿再使年轻时用命换钱,年老时用钱换命的悲剧重现。
社会竞争激烈,压力不可避免,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压力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切忌因自我期望过高,而无法实现,造成心理压力。学会适度减压,使自己拥有良好的心态。学校应该成立相应的机构,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以缓解教师面临的压力。
4.4 适当的锻炼,积极的心理调整
十八世纪家伏尔泰有一句名言,即“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够增强心脏收缩力,改善心脏侧支循环,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缺血性心脏病的预后;。有氧运动还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和容量,改善O2的吸入和CO2排出;运动对神经系统来说可以训练和加强大脑皮层的功能,,还可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信心和毅力;运动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运动能增进健康,提高免疫能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等。
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既积极进取又知足常乐,对他人要学会宽容与理解。与人为善。有问题及时和朋友沟通,泄解压力,不要自我封闭。必要时求助心理医生。
4.5 定期体检建立教师健康档案
亚健康是一种危险的威胁身心健康的状态,要及时运用现代医学手段进行检验,以便及早了解个人身体的状况,早期进行疾病干预,无论对个人康复,还是在上都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定期对教师做全面身体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保护教师健康。
教师是蜡烛,是园丁,但首先应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珍惜健康,珍惜人生,才能更加珍视教育事业。如何有效防治高校教师的亚健康状况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1 朱丽,王声湧,范存欣,等,高校青年教师亚健康危险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J].公共卫生,2003,19(5):595-596
2 李 萍,余晓霞,丁蓓蓓,院校中青年人群亚健康状态调查结果及分析[J].海军总学报,2005,18(5):183-184
3 陈国元,等.职业人群亚健康现状及防治对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3 (5): 636~638,643.
4 李兆良,陈大伟,高燕,等,高校中青年知识分子“过劳死”引发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6,19(1)12-13
5 解正育,安徽大学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校医,2003,17(5):445
上一篇:高校“两课”教师角色研究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