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如何坚持公允价值计量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6
【关键词】 公允价值会计 决策有用性 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引发的争论
随着金融危机从华尔街到全球越演越烈,此前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却被一些银行家指责为“帮凶”,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放大了周期的影响,导致某些金融负债和难变现资产的不当估价与判断,不停止公允价值计量,危机就无法消退。然而会计界人士和一些业外人士对此持不同意见。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目标定位是公平、公允、公正与不偏不倚地反映资产、负债的价值,抵押资产估值方面的问题不是导致信心危机的原因,通过放松会计计量的规则而“创造”的利益是一种幻觉,只能延迟问题的解决;改变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会剥夺投资者在最需要关键财务信息的时候获取这些信息的权利。
二、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理论根源与现实条件
1、理论根源
会计信息是与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一个重要信息源。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会计信息能改变或影响到各种经济决策的制定,进而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使社会财富重新分配。因此,财务会计的根本目标是决策有用性,即向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当局、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职工)提供对他们进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是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
对于“有用性”各个会计组织有不同的界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所作的系统阐述。首先,他们认为对决策最有用的信息是能“帮助信息使用者在预测未来时可导致决策差别”的信息,因此,相关性是保证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其次,决策有用性还要求会计信息能反映其所应该反映的问题,做到不偏不倚,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具备可靠性的标准。
加拿大会计学家斯科特教授阐释了两种以决策有用为目标的财务报告思想:信息观和计量观。信息观将决策有用性等同于信息含量,会计信息使用者希望会计人员提供更具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以作出风险更小的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的决策。因此,在市场有效的前提下,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应进行充分披露。以信息观为指导,财务会计理论形成了以成本为基础,侧重于提供赢利信息的会计模式。但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信息观的不足日益凸现,使得更多的人要求采用计量观提供会计信息。计量观认为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在合理保证信息可靠性的同时,将公允价值引入财务报表能够更好地帮助投资者预测企业未来业绩。计量观着眼于通过改变企业计量属性来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而通过公允价值信息,用户可以了解企业当前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
2、现实条件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美国金融界的应用,除了具有提高财务信息相关性和有用性的一般目标外,还有着特殊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一些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力赔偿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动用1000多亿美元联邦储备基金予以补救。从那以后,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06年9月正式发布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中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该定义保留了以前对公允价值定义中的交易价格,阐述了交易价格是在有序交易中,市场交易者在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销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价格。销售资产或转移负债是从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的交易者的角度考虑,并假设交易在计量日发生。
从以上定义中可以看出,公允价值与其说是一种计量属性,不如说是一种计量目标,公允价值会计旨在根据当前市场状况对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计量,可以及时揭示由于市场风险变化产生的收益或损失,如投资账户中的利率风险等。经济本身就有周期性、波动性,会计能反映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不是抚平经济周期的波动性。不偏不倚地显现经济的现实,向投资者提供透明化的信息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公允价值会计恰好承担了这一使命,而反映现实结果不应被混淆为制造了波动。 三、如何应对危机
此次危机暴露了第157号准则在实务应用中人们对其理解的一些偏颇,如始终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一个习以为常的交易市场,没有考虑流动性缺失的资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问题。公允价值准则或许需要在这个方面调整:在评估交易不活跃的证券价值时,如何使会计、审计师及高管对自己作出的判断负责,更及时准确地提供决策相关信息。
针对上述情况,SEC在2008年9月30日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发布了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仍然坚持第157号准则,并未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只是要求在为资产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则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具体来说,指导意见有三层含义:一是允许企业在没有市场数据作的情况下,可运用内部模型或假定条件来估算公允价值;二是要求企业在确定金融资产是否出现非暂时性减值时,需要运用合理的判断;三是指出在市场不活跃或交易没有秩序时,经纪商的报价及定价服务不能反映市场交易价格,因此,交易价格在衡量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时可以作为一种考虑因素,但可能并不具有决定性,应降低对其依赖程度。
SEC强调不能简单依赖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公司需要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并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定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在允许公司管理层在判定市场价格时有更多灵活空间的条件下,可能出现人为提高资产价格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降低,令投资者无法判断企业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因此,监管部门、标准制定机构应制定切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应用指南,指导企业恰当地运用公允价值并进行充分的披露。
会计准则是由企业界、会计界、学术界等相关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制定的,其中包含的专业技术的性不应受政客的观点左右。应当承认,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的准则远非完美,但这并不应成为废止公允价值会计的理由。诚如IASB主席大卫·特迪爵士指出的,退回成本会计解决不了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指责,只会让会计界痛下决心,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和披露要求。完善后的公允价值会计,必将成为21世纪计量模式的主流。
【参考】
[1] 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 熊丽:对我国重新引采用公允价值的动因分析[J].金融观察,2006(6)下.
[3] 徐琣婷、姜小华: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企业合并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对财务报告信息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6(9)上.
[4] 刘伟琴:论新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商场化,2006(11)上.
[5] FASB.2006. SFAS No.157, Fair Value Measurements[EB/OL]. http://www.fasb.org/pdf/fas157.pdf.
[6] SEC Office of the Chief Accountant and FASB Staff Clarifications on Fair Value Accounting[EB/OL]. FOR IMMEDIATE RELEASE.Washington,D.C.,http://www.sec.gov/news/press/2008/2008-234.htm,Sept. 30,2008.
[7] Sanjay Kallapur,2008.Don’t blame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the crisis[Z].Oct. 8. http://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Opinion/.
上一篇:浅谈虚拟货币对现实金融世界的冲击
下一篇: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