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域经济发展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6-26
[摘要] 在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的环境下,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环境对金融机构的生存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宜春为例,分析了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和影响要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县域;金融生态;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县域作为我国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突现出来。改革开放较长时期以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县域区域,其特征大都表现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主要是靠信贷资金投入的拉动。没有良好的金融环境,没有金融的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就难以有大的作为,地方政府调控辖内经济的职能也不会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对推动县域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特点
  
  金融生态环境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对金融外部环境的形象描述,通常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外部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方面。县域金融生态系统作为全国金融生态母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有着整体的共性,也有着自己的特性。
  (一)金融体系的单一性。一是从县域金融机构主体的性质来看,国有金融机构在县域中占绝对地位,这种长期以国家信用为支撑的县域金融体系使民众高度信任,风险识别不强。民众在选择金融机构时,更多的是考虑金融机构服务质量的好坏,而很少考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高低、效益的好坏。这使得金融机构更注重于改善金融服务,而对改善资产质量、提高效益缺乏根本动力,往往主要是来自上级和外部监管的压力。二是从融资渠道来看,欠发达地区县域融资渠道狭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门槛太高,民间融资规模小、成本高、期限较短,县域融资渠道严重依赖银行。
  (二)金融生态的脆弱性。一方面,相对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总量不大,可控因素较多,县域、经济、文化、法制环境的变化在县域金融生态系统中会产生放大效应,县域金融生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基于商业银行的县域金融体系对资源的配置主要是对增量资源的配置,对存量资源的配置功能是相当微弱的,更多地是使风险“存量化”,一旦形成不良沉淀,通过自我消化风险的能力是相当弱的。
  (三)金融创新的被动性。由于欠发达地区县域国有金融机构都是分支机构,近年来的金融改革进一步上收了县级金融机构的权限。无论是从财力、物力,还是从人才来看,县域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水平很弱,绝大部分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都是自上而下的。县域金融体系自身创新能力的弱化更加重了县域金融生态的脆弱性。
  (四)金融资源配置的博弈性。金融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必然成为双方争取的对象。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虽不会象原来那样直接运用行政手段干预,而更多的运用经济手段来争取。如某县就曾出台一项政策,若某家银行向园区投放一定金额的贷款,则全县财政专户资金就集中到这家银行。金融机构也更加注重风险控制,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在有限的信贷权限内进行择优投放。
  
  二、影响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分析
  
  影响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维护债权方面的不健全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县域金融生态环境。除宏观法律制度(包括《破产法》和与贷款欺诈相关的法律,以及相关的准则)外,县域中观层面的因素对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主要包括:
  (一)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从本质上来讲,县级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共同目标都是推动县域经济的繁荣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地方企业税收属县级地方政府,而国有金融机构属中央条管,这就使得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会产生分歧,甚至出现背离现象,给县域金融生态带来负面影响。
  (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决定金融。一般来说,县域经济越活跃、优良客户越多,金融需求也会越大;县域经济总量越大,金融机构可控资源也就越多,抗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出于自身效益的考虑,四家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纷纷从一些经济相对较落后的县及县以下撤离。如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县级中行、建行和工行只保留办事处,只有农行在县域尚保留支行和营业机构,担负着县域商业性金融的主渠道职能。
  (三)信用环境状况。市场是信用经济,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信用征信系统没有建立,信用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再加上对失信行为的处罚乏力,使得诚信问题成为县域生态环境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信用环境恶劣,不但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而且很容易导致赖债成风,造成银行坏账不断上升。
  (四)执法环境状况。由于司法体制的不完善,司法部门执法容易受到地方保护干预。特别是银行胜诉案件执行力度不大,很多胜诉案件得不到有效执行,极大地损害了银行的合法权益。如2001年某县供销社与该县某商业银行贷款诉讼案,虽然该行胜诉,并由异地法院执行,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不能执行到位。
  (五)外部监管机制状况。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不到位,主要表现在:重审批、轻监管,重合规、轻风险,重检查、轻处罚,重被监管对象利益、轻社会公众利益。如2004年某县水电站通过破产形式逃废银行债务,虽然银监分局在合规性检查中发现了这一情况,该县相关金融机构也对此进行了专题汇报,但是金融监管部门并没有联合有关部门协助银行进行补救,未能有效打击失信行为。
  
  三、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就是要塑造县域金融体系动态平衡的内外环境,实现县域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防止金融结构的扭曲失衡,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提供资金融通、信息引导、要素组合等方面的有效支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在当前金融立法相对滞后、法制环境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更离不开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一)以发展观和正确业绩观为指导,推动县域经济稳健发展。县域金融生态的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树立金融生态观念,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业务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县域和企业融资结构的发展。一是要立足县域,放眼市场,打造县域特色经济优势。当今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与全市、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统筹规划,立足县域,瞄准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县域的资源、区位、人文等优势,形成县域特色经济比较优势。二是要以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工业化是化不可逾越的阶段。从宜春来看,各县都建立了工业园区,但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园区产业链,工业园区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不明显。在招商引资上,不但要选择科技含量高、产品有市场、竞争力强、无污染的工业企业,而且要注重引进产业关联配套企业,增强园区企业整体竞争力。三是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当前,我国已步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才能延伸农业产品价值链条,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经济发展。四要完善县域行政官员考评体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把县域金融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考评体系中去,用制度来约束政府行为,减少负面行政干预。
  (二)以构建农村金融新体系为核心,深化县域金融改革。加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县域金融改革,逐步构建农村金融新体系。要利用农村信用社贴近“三农”、机制较活的特点,支持其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同时要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对其风险监管,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农业银行联结城乡、系统联动的大商业银行优势,使其在县域商业性金融中发挥主渠道作用,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国际化、支持大型涉农项目建设、为县域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等领域提供高层次金融服务,支持县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发挥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的作用,扩大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承担政策性、开发性支农融资任务,使政策性银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加大其他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的金融服务职能,强制性规定其组织资金的一定比例必须向县域工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以创建诚信环境为重点,打击各种失信行为。一是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视诚信为根本,并从自身做起,打造诚信政府形象。对借款不还的公务员要采取组织手段,进行彻底清理。二是企业要视诚信为生命,健全和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准确、全面地向贷款银行反馈经营信息。三是增强司法系统对各种失信行为的有效打击力度。进一步强化司法部门的执行力度,对法院执行部门下达年度案件执行率硬性指标。公安机关应加大针对金融机构和客户资金犯罪案件的侦破力度,建立健全案件快速处置和侦破的应急机制。四是加快信用征信系统建设,增加信息透明度。人民银行和银监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协助县域金融机构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形成强大合力。五是发挥公众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定期对一些典型的恶意失信行为进行公开曝光。
  
  :
  [1]李小三.县域经济概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2]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