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北美金融合作的做法及启示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6
关键词:金融一体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全球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金融一体化,金融一体化正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本文分析欧洲和北美金融合作的做法,对如何推进亚洲金融合作提出建议。
一、欧洲金融合作的做法
欧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区域合作典范,而金融合作是其中重要的实质内容。它对欧盟一体化进程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一)欧洲货币合作。欧洲货币合作始于1971年的《魏尔纳报告》,它首次提出在欧共体内实现“平行货币”并进而为单一货币的构想。1978年12月,欧洲理事会通过关于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协定,在这一框架内,创建了欧洲货币单位,为最终发行统一货币奠定了基础。1989年6月,欧共体马德里首脑会议通过《德洛尔报告》,决定从1990年7月1日起分三阶段实施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计划。1994年成立欧洲货币局,1998年组建欧洲中央银行,1999年1月1日到2002年1月1日为欧元启动的过渡阶段。1998年6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正式建立,7月1日开始运作,成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欧洲机构。欧洲中央银行相对欧盟各机构和成员国政府是独立的,不受任何干预,它作为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掌舵者,负责欧元区货币政策制定和货币工具的操作管理。
(二)欧洲金融市场合作。20世纪90年代前,欧共体通过一系列、政策,初步消除成员国间资本自由流动的障碍。进入90年代尤其是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签署后,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欧洲国家间证券市场的结盟合并。1998年7月,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和卢森堡3个证券交易所达成联盟协议。1998年11月27日,伦敦、巴黎、法兰克福、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马德里、米兰和苏黎世等欧洲8个主要股票交易所总裁在巴黎举行会议,就组建单一的泛欧证券交易市场达成共识。2004年4月,巴黎、阿姆斯特丹和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公布结盟计划,组成欧洲第二大股票市场“Eu.ronext”。同年5月,伦敦和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宣布联盟计划,组成“国际股票交易所”(iX)。此外,欧盟内部的期权与期货交易所合并不断: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与德国Termin.borse交易所(DTB)合作;法国国际期货交易所(NATIF)与西班牙巴塞罗那交易所(MEFF)联合,组建欧洲交易所(EUREX)。在政策层面,1999年5月,欧盟制定《金融服务行动计划》,包括42项改革措施,涵盖证券、银行和保险业所有金融机构。2000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正式批准该“行动计划”,拟到2005年全部完成,从而消除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存在的所有障碍。欧洲的金融市场一体化改变了国际金融市场格局,加速形成一个强大的金融证券交易中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欧洲国家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总价值已大大超过美国。随着证券市场一体化的深化和证券交易所联合,考虑到统一货币带来的汇率风险消失和发行、交易成本下降等因素,欧洲金融市场将发挥出更强大的整体力量。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金融合作的做法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主要目的是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推动区域内商品、人员及资本流动。但随着投资自由化条款、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等制度的建立,经济一体化内容已超越贸易自由化的范围而涵盖劳务、贸易、投资、金融服务等领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美、加、墨三国在金融领域已形成深层次的合作。该协定规定:(1)某一成员国金融服务提供者可在另一缔约国开业,从事银行、保险、证券交易和提供其它金融服务。各国应允许本国居民在另一国境内获取金融服务,不对任何金融部门的跨境交易规定限制条件,也不对已有限制增加补充规定。(2)各国应给予在其境内的金融服务提供者以国民待遇,不得将其它国家金融服务提供者置于较本国提供者不利地位。(3)在区域内的金融市场开业的条件、有关人员要求、申请程序应明确,并遵照约定执行。(4)各国仍可保留合理调整的权利,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完整。特殊情况下,还可采取旨在保护收支平衡的措施。(5)规定成员国之间就有关金融服务事务进行磋商的专门程序。(6)各国对金融服务合作做出具体承诺。
金融合作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一部分,实施以来表现出巨大的合作效应,突出表现在对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有效救助上。1995年,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当年GDP增长率为一6.2%,比上年下降10.3个百分点,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最低的年份。通货膨胀率达到51.1%,比上一年提高4796,失业率也是20世纪90年代最高的年份。NAFTA在帮助墨西哥迅速度过危机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危机发生初期,美国立即向国会提出400亿美元贷款计划,但未获通过。随后,美国政府动用外汇稳定基金,向墨西哥提供200亿美元贷款。尽管IMF等国际金融机构也向墨西哥提供近500亿美元紧急贷款,但墨西哥政府认为,该国经济能从近乎崩溃的金融危机中复苏,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美国的帮助。此次危机与1982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墨西哥对美国征收100%关税并实行其它贸易限制,与美国没有有效的经济贸易合作,也没有得到周边国家援助,总共用了7年时间恢复到危机前的出口水平,而1995年危机仅用18个月就顺利度过。
三、对亚洲合作的启示
1.确立合作的理念。在欧洲金融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共同走向未来”的意识即“欧洲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亚洲而言,能否在防范金融危机、繁荣区域内贸易等共同利益基础上建立一种“亚洲意识”至关重要。
2.确立合作的轴心。根据欧洲经验,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核心大国的倡导、推动,区域合作才能成功。而如果只有一个核心大国,缺乏其它大国制衡,也容易造成合作组织为一个大国服务的局面。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法、德合作始终是核心力量,而亚洲目前无疑缺少这样的轴心,各国家缺乏足够信任,没有公认且实力足够强大的核心力量。
3.适当选择利益切合点。欧洲金融一体化之所以能在扩大的道路上不断推进,源自一体化带来的巨大利益和兼顾各方的共赢策略。目前,亚洲各国、经济竞争冲突较为激烈,尚无法找到有力的利益结合点来推动区域一体化。
4.应以区域或双边合作解决多边贸易中的问题。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一个直接动因是乌拉圭回合谈判受阻,由于在多边方式下难以达成协议,美国转而积极寻求区域或双边合作来拓展对外贸易、投资。亚洲国家众多、差别显著,短期内难以达成各国都遵守的协议。那么,先进行次 区域合作,如构建东北亚、东南亚经济合作圈,在此基础上,各经济圈逐渐联合、扩展,使整个亚洲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失为现实选择。
5.照顾水平较低国家的利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原则”体现了区域合作应优先保障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原则。但区域内实行有差别的贸易壁垒消除安排,使一些国家如墨西哥得到很大优惠,充分照顾了发展水平较低国家的利益。亚洲要成功实现区域合作,也应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给予不同的政策优惠。在各国经济差距逐渐缩小后,再考虑一致的贸易、经济、金融政策。
6.建立有效的制度约束。欧盟走的是一条法制化道路,以国际条约作为一体化存续和发展的基础,有效借助了制度的约束力。亚洲金融合作若局限于政府、学者、民间对话则远远不够。建立具有约束力并使各方都能遵守执行的制度极有必要。
四、推进亚洲金融合作的建议
西亚、中亚与亚洲其它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上差异巨大,且地理上有沙漠、山川阻隔。因此,实现与东亚的一体化存在很大困难。东亚各国具有较多同一性,经贸关系紧密。因此,在东亚率先发展金融合作,进而逐步扩大合作的范围较为可行。
1.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金融合作是建立在贸易合作基础之上的,要推进亚洲金融合作,需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来促进金融合作。
2.加强区域内经济与金融政策协调。东亚国家贸易投资关系密切,经济相互依赖程度高,一国政策的有效性与其他国家的反应密切相关。因而东亚国家应增加本国经济政策透明度,建立各国政府部门定期对话机制,以积极的政策来推进实质性金融合作。
3.构建金融安全机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危机国家流动性不足,缺乏最后贷款人的及时救助。东亚需要建立区域融资机制以防范和化解危机,可通过集中成员国部分储蓄和外汇储备,为陷入危机、收支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紧急援助。尽管《清迈协议》是亚洲金融合作的标志性成果,规模也较大,但其灵活性和有效性受到双边协议的限制,有必要改进为多边互换。
4.加强区域金融监管协调。防范金融危机需要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东亚国家迫切需要在金融政策、资本市场、银行经营、公司治理、准则等方面加强协调,提高成员国金融运行透明度,加强监管当局的交流,以提升监管的有效性。
5.建立亚洲债券市场。建立区域债券市场的目标是将该地区规模巨大的储蓄和外汇储备导向长期投资,以解决过度依赖银行融资带来的“双重不匹配”问题和促使融资方式多样化。建立亚洲债券市场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吸引大量投资者和债券发行者、改善基础设施(如信息披露、信用评级、会计准则)等。
6.加强区域内汇率协调,推进货币合作。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除、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外,都采用新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中国于2005年7月21日宣布实施新的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总体上,原先盯住美元时代的亚洲货币汇率相对稳定的状态已不复存在。因此,应加强区域内汇率协调,推进货币合作,逐步构建区域内相对稳定、对外灵活浮动的汇率机制。
下一篇: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





![金融资本全球化是否历史发展的必然[下]](/d/file/20100626/b3c2c2820f9fdcfe57ba7658c0bbc299.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