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性财政政策的抉择与评价模型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 可持续性财政政策 抉择 评价模型 动态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的完善中,正确运用财政政策,使财政在良性健康的前提下发挥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而财政经济的良性健康循环就是要求财政政策既能够防范和化解各种财政风险,又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求财政政策具有可持续性。
1 可持续性财政政策的含义
1.1 可持续性财政政策的内涵
所谓可持续性财政政策就是指能够为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支撑,而财政体系自身健全、运转有序高效且自身良性循环的财政方针、准则和措施。这种财政政策既能够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又不至于损害社会长远利益和财政自身的良性循环,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性财政政策至少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①可持续性财政政策更加注重财政支出效益,注重从长远角度和整体角度考虑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这是财政本身可持续的基础和前提;②可持续性财政政策必须以培植广阔的税源为目的,这是财政本身可持续的保证;③可持续性财政政策要求以的发展观、正确的效益观和价值观为指导,应该有利于生态、社会和经济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1.2 可持续性财政政策的抉择原则
可持续性财政政策的抉择必须以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为依据,以实情为基础,要求既能够促进发展,又能够保证社会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市场优先原则。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发展中的很多问题只有政府部门才能够解决,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相对较高。但是实行政府主导绝不是政府主宰,不依照市场办事;也不是政府主财和政府主干,不发挥市场活力。因此,政府行为科学合理不是要求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干预,而是要求市场自身能够解决好的尽量由市场解决。
(2)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原则。国内外的经验表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和生态效益,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性财政政策应该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确保健康持续发展。
(3)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原则。可持续性财政政策应该杜绝"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现象,这要求财政政策出台前就对长期利益有前瞻性的正确预见,做到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另外,财政政策要综合考虑其外部影响,做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
(4)明确主次和先后,防止普遍撒网。财政力量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相当有限的,在短期财政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可持续性财政政策要求明确主次和先后,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
(5)统筹兼顾的原则。统筹兼顾原则是指财政政策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既关系到我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否能够作到科学协调,也关系到我国财政承受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高低。
2 可持续性财政政策的评价模型的建立
随着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强化财政收支管理与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成为财政管理中的重要任务。对财政政策进行评价,有助于财政管理经验,提高财政决策水平,确保财政政策的先进性和有效性,从而使财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最大调控作用。
2.1 价值取向
在可持续性财政政策的评价中,第一环节是判断价值标准,即要求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可持续性财政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全方位的发展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在可持续性财政政策的评价中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观,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财富观。对一切财政政策都要以其对实现生态和经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来衡量其财富和判断其价值,并作出相应的取舍。
2.2 评价方法
任何具体的评价方法都难免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为保证评价的科学性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可持续性财政政策的评价方法至少要注意:第一,评价方法多样性。只注重量化指标的做法很可能导致南辕北辙的后果,只有把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结合起来才可以既保证准确的方向,又能够作出精确的判断;其次,评价时机全面化。既要注重事前评价(政策出台前的评价),还要注重事中和事后评价(即政策实施过程评价和政策实施后效果评价),加强对政策的跟踪监控才能保证其科学性;最后,评价角度多样化。经济效益角度是政策评价的出发点,没有经济效益的政策表明没有市场选票,不符合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根本目的。社会效益角度和生态效益角度是政策评价的否决性原则,没有社会生态效益甚至是社会生态负效益的政策不利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必然损害经济的可持续,其本质上也就不符合人民需要。
2.3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可持续性财政政策的评价,需要一系列的量化指标。而具体指标的选择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同一指标体系评价不同具体政策是不科学的。根据可持续性财政政策的要求,其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一级子指标系,分别为财政可持续评价指标系(A指标系)、经济可持续评价指标系(B指标系)、社会可持续评价指标系(C指标系)和生态可持续评价指标系(D指标系),每一个子指标系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二级具体指标。其中,A系主要是衡量财政自身是否健全、运转是否有序高效并良性循环的系列指标,具体如财政收入依存度(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的弹性(财政支出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等;B系主要是评价财政政策是否能够取得足够的经济效益和长远的经济发展能力;C系主要是考察财政政策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系列指标,具体如社区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城乡收入比重等;D系是评价财政政策对生态的影响以及财政政策是否有利于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指标系列,如生物种类数量、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
2.4 指标应用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必须将子系所选具体指标的数值转化为得分,由指标得分及其权重汇总得出子系总分。如A子系应用:首先设计出A子系具体指标系列集合{a| a1,a2,...,an},然后评价人员根据情况对各指标打分,得出各指标得分系列集合{E an| Ea1,Ea2,...,Ean},再次根据各具体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分别确定其在系列指标中的权重,得出权重集合{K| K1,K2,...,Kn},最后通过得出A子系总分,计算公式为PA&FA=∑Eankn。
然后用同一方法对上年度(即没有相应政策时的状况)进行评价,得出A子系原分PA,因此A子系评价结果IA=FA/PA。当IA>1时,说明财政本身的可持续性得到改善;当IA=1或IA<1时表明财政本身的可持续性不变或受到威胁,其他子系应用方法依此类推,分别得出A、B、C、D各子系评价结果IA,IB,IC,ID。
2.5 评价模型的建立
根据以上评价得分结果以及可持续性财政政策的内在要求,可初步建立评价模型:
目标函数:Imax=IA+IB+IC+ID约束条件:IA≥1,IB≥1,IC≥1,ID≥1.
模型说明:IA≥1,表示财政本身的可持续性的改善或保持;IB≥1,表示可持续性的改善或保持;IC≥1,表示社会可持续性的改善或保持;ID≥1,表示生态可持续性的改善或保持。目标函数Imax=IA+IB+IC+ID表示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程度的高低。
3 模型应用中的动态性和具体性
具体财政政策的评价分为事前抉择评价和事后效果监测评价两种情况,而不同情况的评价在方法和模型上有其特殊性。
对于财政政策的事后效果监测评价,由于财政政策已经实施,只要其效果是积极的,即符合以上评价模型中的约束条件,就表明该政策是可取的。但已实施的财政政策由于财政力量限制而必须作出取舍时,就必然涉及到对A、B、C、D四个方面的价值优先判断,这就要求对模型进行修正,即需要在目标函数模型中加入权重。而价值优先判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以及不同财政政策项目来说应该是具体的,不能够一概而论。
因此,可以建立财政政策的事后效果监测修正模型:
目标函数Imax=αIA+βIB+γIC+δID,约束条件为IA≥1,IB≥1,IC≥1,ID≥1α+β+γ+δ=1.其中α、β、γ、δ为根据价值优先判断而确定的各方面权重。
对于财政政策的事前抉择评价,由于财政政策还未实施,其实施后的效果需要通过预测才能够作出准确判断,与此同时也存在多项财政政策的比较取舍的情况。因此,事前抉择评价既要求效果预测的科学性,又要求评价模型本身具有科学性。关于事前抉择评价,其模型也涉及价值优先判断,这种判断的特殊性在于权重大小取决于政府部门的财政政策重心的倾斜,这方面也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情况而异。而建立起来的事前抉择评价修正模型与事后效果监测模型在形式上是一致的,特殊性在于F值是预测值,加入了政府预期因素,且α、β、γ、δ的具体值也可能存在差异。
1 刘思华.可持续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2 邓子基.西方财政学[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3 张新平.我国财政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生态经济,2000(11)
4 张新平.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1(7)
5 向宏桥.循环经济理论与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2)
6 成军.地方财政收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湖北财税(理论版),2003(10)
上一篇:论加入WTO后中国财政的对策
下一篇:公共选择理论的集体决策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