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非税财政收入的管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6-25
 

  非税财政收入是政府通过收费、基金、附加、罚款,以及国有资产和资源收入等方式筹集用于履行政府职能的收入。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都存在大量的非税财政收入,在政府全部收入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对微观运行和国家财政宏观调控都有重大影响。在当今财政预算内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加大非税财政收入的调控力度,不断提高各项收费、基金的使用效益,是各级财政十分关心和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非税收入的构成

  我国非税收人大体包括三部分:

  1.财政预算内的非税收入。主要项目有(1)国有上缴利润;(2)各种专项收入;(3)事业和公产收入;(4)罚没收入;(5)基金收入;(6)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等。

  2.财政预算外的非税收入。纳入预算外管理的非税收入主要有(1)由国务院或财政部、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2)由省政府或省财政厅、物价局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1999年在邯郸市的收费和基金项目共573项,预算外收入55295万元,预算内收入29267万元,是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40.7%.

  3.游离于财政管理之外的收费和集资。这部分收入大都集中在地方政府各部门手中,尤其是县、乡两级。这部分非税收人数量和项目都不固定,收费的随意性比较大。

  二、非税收入的现状和问题

  进入90年代以来,非税收入项目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规模日渐增长。地市合并之初的1993年,邯郸市的非税收入4.5亿元,是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33.8%;而到了“八五”末的1995年,邯郸市非税收入规模达7.9亿元,是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81.8%,到了1999年,非税收入规模攀升到8.5亿元。由此可见,加强非税收入的管理已迫在眉睫。非税收入的日渐增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支持了重点事业和行业的建设,但也积累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财政部门未能全方位参与非税收入的监控。作为财政性资金,财政部门应代表政府对非税收入的各个环节实行整体监控。但在旧体制惯性作用的影响下,政府怕影响其积极性,有的还制定了“超收分成”的鼓励措施,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多收费、乱收费的助推力;财政对其管理也是间接性的,是“隔靴搔痒”,一来受“条条”利益的阻碍,二来难以有理有据有效地调剂使用,与非税收入的规范化管理要求相距甚远。

  2.财税体制不尽完善,影响财政收支平衡。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各级政府的收入从税种设置上得到了保证。但是,分税制财政体制还不尽完善,与地方之间的事权、财权还不统一。地方税的立法权在中央,地方不得自行开征地方税以筹集资金。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地方要办的事情很多,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甚至一些地方连维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的财力都难以保证,于是地方政府就依靠收取非税收入的形式来筹措资金。这是引起收费项目多、数额大的体制原因。

  3.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性。一是对其缺乏有效的计划管理,已进入专户的资金,单位仍占据主动权,收支秩序没有规范;二是“条块”利益关系依然维持原有格局,一些单位将收费资金通过划缴上级主管部门,然后再“曲线”返还,逃避当地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控管;三是政府和财政部门仍难以有效调剂,资金使用过于分散;四是执收主体资金管理和使用不规范,支出随意性大,以费养人的问题严重,不能真正用于专项事业的发展。

  4.管理缺乏统一协调。一是由于非税收入“条条”色彩较浓,为系统和部门既得利益,往往出现政策“打架”、争费源的现象。如对水资源的收费,建设部门、水利部门、地矿部门都要收取资源费,而且三部门都有上级的收费文件;二是重收费、轻管理,为了收费而收费,背离了费种设立的初衷。

  5.影响了财政运行的稳定。大量收费的存在及其部门利益的直接性,必然影响正常的财政收入,导致地方财政无力配置足够的资源来满足公共管理需要,无力扶持经济发展,无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削弱了财政分配的职能。

  三、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建议

  非税收入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资金来源,在目前仍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但必须加强管理,使其规范化。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制度,取消我国目前事实上存在的“多头财政”,制止众多的政府部门直接参与GDP的再分配,已刻不容缓,必须把非税收人的所有权归国家,调控权归政府,管理监督权归财政,彻底改变财政部门在非税收入管理中的“缺位”和各个执罚、执行部门在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越位”现象,逐步理顺税收与非税收、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

  1.统一谋划,进人法制轨道。从目前来看,其立法工作可分两步走。首先,由国务院制定《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条例》,以的形式规范非税收人的主体、征收原则、征收标准,以及收缴双方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其次,将非税收入纳入统一的财政预算,对税收和非税收实行分列预算、分别管理,切断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同其经费来源的直接联系。

  2.统一收费的征管机构,实行分级垂直管理。在转变对非税收入所有权和使用权性质的基础上,强化收费的征收管理,建立统一的征收管理体系,从国家到地方分别建立起专门的收费征收管理机构,明确其征收管理权限,实行对口垂直管理,分级负责,建立起上下结合、条块结合、分级管理、监督,规范非税收入的征收分配管理。减少政府及部门的行政干预,增强国家对收费资金的宏观调控能力。

  3.统一征收,综合管理。为解决预算内外收支矛盾和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不公、分配不均等问题,根据《预算法》和全国人大关于编制部门预算的要求,应该加强非税收入资金的管理,统一由收费管理部门征收收费资金并上缴财政部门,结束多口征收、自行分配的状况,由财政部门统一编制综合预算,合理分配收费资金,做到按计划、按实际合理使用,增强综合财政的约束力,以量人为出、统筹安排、严格支出、合理使用、保证建设为基本原则,把非税收入纳入综合财政管理的轨道。

  4.妥善解决税收与非税收入比例的问题。目前,作为非税收入,地方政府将依据和社会公益事业的需求征收一定比例的调控资金或基金,其征收比例通常较高,而如果征税,则征收比例一般低,一些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为了逃脱较多的资金被划走而积极主动向税务部门缴纳税金,这样,就造成了收税与征收调控资金的矛盾,对于这一问题,很好地界定税与非税的范围,恰当调整征集政府性调控资金的比例,使税与非税的征收各行其道、各循其轨,形成良好的税与非税征收机制和征收秩序。

  5.继续推行“票款分离”的征收体系,加强财政票据管理,加大收费稽查力度。将所有非税收入项目的征收实施“票款分离”,是从根本上切断收费主体与收费行为的利益关系,是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管理非税收入的征收体系。在具体操作中,应及时各方面的经验,以及使“票款分离”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在做好票据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要扩大票据履盖面,增加票据种类,真正做到“以票制费”。收费稽查是收费管理的重要保证,坚持突击检查和日常监督相结合。坚决执行国务院第281号令《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依法对非税收人的收支活动进行检查处理,以保证各项规章的落实,促进非税收人管理工作的开展,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

  另外,实行非税收入规范管理,还需要由人大和政协进行监督,充分发挥它们的参政、议政作用;同时,还要扩大舆论宣传,吸引群众参与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