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小强 时间:2010-07-06
  [摘 要] 随着市场的和法人形式运用的广泛与深入,公司法人的人格特性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出现了种种异化,严重 损害了社会公众尤其是法人的债权人利益。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并不是对法人独立人格全面的永久的剥夺,相反 却是对法人制度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我国完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既包括在司法审判中运用判例,也包括从立法上 作出规定,同时还要从的基本原则上来加以补充完善,从而使公平原则得以落实。
  [关键词]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公司法人制度,公司法人作为企业的基本形态,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适当的商事组织形式,推动了投资的增长和资本的积聚,并在更广泛和更深层次的领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人形式运用的广泛与深入,公司法人的人格特性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出现了种种异化。特别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这种异化表现得更为突出,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尤其是法人企业的债权人利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完善公司立法,建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必要性及其理论基础
  
  公司是现代社会中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般而言,公司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公司人格独立——有限责任制度发挥的,公司法的许多规则在很大程度上皆是由该制度所决定。经济史的研究成果表明,有限责任制度自产生以来,就逐渐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具体体现在:首先,有限责任制决定了公司的本质特征——资合性。其次,有限责任制有利于鼓励投资,加速公司的设立和资金的筹集。再次,有限责任制奠定了现代公司所有制的基础。最后,有限责任制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育。但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在观念和制度上将公司法人人格独立——有限责任制绝对化,使其呈现为“一柄双刃剑”,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合目的性,既充当奋发进取者的保护伞,也成为欺诈舞弊者的护身符。其正义性和存在价值主要受到来自以下3方面的严峻挑战。一是为股东特别是控制股东牟取法外利益创造了机会。尽管在法律上公司是独立的经营实体,但是公司的运营是靠人来实现的,它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根据控制股东的指令开展经营活动。控制股东的个人意图因此不可避免地渗入公司行为之中,它可能迫使公司牺牲自身利益,从事有利于控制股东的不正当交易,致使公司少数股东或债权人蒙受经济损失;也可能利用公司的独立人格,从事各种欺诈行为,规避公法义务,为自己牟取非法所得;还可能利用公司的独立人格从事隐匿财产、逃避清偿债务的责任等行为。二是对债权人有失公正。从法律上看,公司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享有所有者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不管个案的实际情况如何,至少在理论上,股东是公司的最终所有者,有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权,他还能够获得往往超过其全部投资总额的股息或红利。而公司独立人格——有限责任制的介入则将股东意识到的投资风险限制在其出资额范围内,并可能将其中一部分转嫁给公司外部的债权人,使股东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风险失去均衡。相反,债权人作为公司重要的外部利害关系人,通常无权介入公司内部的管理过程,甚至可能对公司的内部管理一无所知,缺乏保护自己的积极手段。在股东仅负有限责任的体制下,一旦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亏损,必将蒙受重大损失。三是有限责任制度常常使受害人得不到足额赔偿。在公司侵权场合,有限责任制度外化了一部分因公司的冒险行为造成的损失,往往使受害人得不到足额赔偿。这样,公司及其股东从公司的冒险行为中获益,但却将损失转嫁到受害人和社会身上,这种转嫁损失的能力促使公司及其经营者不顾后果,热衷于冒险。因此,公司人格独立——有限责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侵权行为法作用的发挥,甚至沦为规避侵权责任的工具。如美国,在1873年经济危机以后,绝大多数企业均采用公司形态经营,其中鱼龙混杂、良莠难分。为在争夺市场与资源的自由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各公司注重结合团体力量,企业集中与企业结合进程明显加快,因此产生了严重的“公司问题”和“托拉斯问题”,把美国经济生活带入无序的浊流之中,给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造成严重威胁,市场经济法律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围绕“公司问题”的解决,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原则又称“揭开公司的面纱”的理论,即是在特定法律关系中,基于特定事由,否认公司法人的独立人格,责令滥用公司法人独立人格者直接对其侵害的相对人或公共利益承担责任的一种制度,其首创于19 世纪末的美国。在英美法系国家里,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的适用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代理说、工具说、企业整体说、另一个自我说。在大陆法系国家里,各国学者对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的适用主张各异。在德国,法人人格否认被称作“直索”责任。法人人格否认,日本称之为法人人格否认。一般而言,英美法系的学说反映了该法理在英美国家适用范围较广的现实,只要法人人格被用于妨害公共利益、使违法行为合法化、保护欺诈或者为犯罪辩护等不法目的时,或者说与维护法人人格概念的法政策之目的不符时,法人人格都不被承认。相对而言,德国、日本该法理的适用学说则体现着他们适用该法理的范围较窄的事实,一般适用于法人人格滥用的场合,法人人格形骸化的场合等。虽然两大法系国家在实践中运用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的具体场合有所不同,范围宽窄各异,但毕竟这一法理已经成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许多国家所共同认可的一项法律原则。可以说,这一原则的产生是基于法律公平、正义的永恒价值目标及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等法律原则, 对滥用法人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制度追求经济目标,而无视法律公平、正义价值目标的人,剥夺其享有的有限责任优惠, 揭开法人面纱,让其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从而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实现创设法人制度的价值目标。
  我国的公司法及其配套法规未明文规定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原则,但《民法通则》中的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确认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原则的基本依据。最高法院法复(1994)4 号文件《关于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被撤销或歇业后,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批复》第一条第三项规定,“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虽然领取了企业营业执照,但实际没有投入自有资金,或投入的自有资金达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 》第十五条第(七)项或其他有关法规规定的数额,或不具备企业法人其他条件的,应当认定其不具备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开办该企业的企业法人承担。”该批复虽将适用范围限制在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被撤销、歇业或视同歇业后法人资格的认定,但其蕴涵的法理显然具有一般意义,即一切企业法人(包括公司)在设立时倘若没有自有资金或自有资金未达到法定的最低注册资本限额或不具备企业法人其他条件的,否定其法人人格而由投资者承担该企业的民事责任。由此可以看出,此批复初步确立了我国的企业法人人格否认原则。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本质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并不是对法人独立人格全面的永久的剥夺,相反却是对法人制度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它是指在特定的、具体的关系中对已经丧失独立人格特性的法人状态的一种揭示和确认,其效力范围局限于特定法律关系中,适用的结果通常是使法人的出资人(股东)在某些场合对法人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撇开法人的存在,重新确定出资人应承担的合法义务,并不影响到承认在其他方面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法人实体的存在。
  首先,法人人格否认表明了这样一种价值理念:法律既应充分尊重和维护法人的独立人格,将其作为法律的一般原则,以将投资人的投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鼓励投资人的积极性;同时,法律也必须兼顾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禁止法人的出资人利用法人外壳从事不正当的活动,一旦法人丧失其独立人格,法律就应否认已丧失独立人格的法人的独立民事主体资格,使法人外壳背后的出资人以个人财产直接对债权人承担清偿债务的责任。
  其次,法人人格否认原则也不是法人人格的消灭。法人人格否认是在整体上承认公司取得法人资格和法人资格存续的合法有效,只是在公司参加局部法律关系中否认其具有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而法人人格的消灭则是指公司等因解散、破产或被撤销而彻底终止公司的法人资格。
  最后,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也是法人制度的完善与。法人人格的确认与法人人格的否认构成了法人制度的辩证统一的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如果没有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法人制度必然会沦为某些出资人规避法律义务的保护伞。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作为在特定条件下对社会公共利益特别是债权人利益的合理与必要的保护手段,有效地维护了法人制度的健康发展,防止了法人制度的价值目标不至偏向法人独立人格的异化,证明并捍卫了法人制度的公平性、合理性与正义性。
  
  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适用条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虽已为世界各国所认同,但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对法人人格否认理论的运用采取谨慎态度。因为相对于法人人格制度而言,这一理论毕竟还不很成熟,因其是在承认整个法人人格制度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法人人格制度只是起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对于公司法人的地位并不始终产生影响,因此,这种否认只能是相对否认。其作为一种理论,必然有其构成要件,主要为:
  第一,适用对象必须是公司法人。即必须是按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取得法人资格的。这是该理论适用的基础。
  第二,必须有滥用法人人格行为存在。法律之所以加重法人的出资人的责任,乃是因为出资人滥用法人人格的行为使法人丧失独立人格,从而对已丧失独立人格的法人状态予以揭示和确认。判断法人成员行为是否滥用了法人人格,应以其行为是否违反正义与公平的理念、是否有悖于诚实信用和善良风俗的原则为尺度。至目前,通过立法对法人人格滥用行为加以明确规定的主要是英国和德国。
  第三,必须有损害事实存在。仅有滥用法人人格的行为却并无实际损害时,法院并不主动地将法人人格予以否认。只有当滥用行为造成了法人的债权人或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损害时,才有适用法人人格否认的必要性,否则将导致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滥用,违背建立这一制度的宗旨。与民法上的侵权行为一样,损害事实的存在也是一个必要条件。这里应当明确的是,这种损害并不一定是现实的,也有可能是潜在的。因为在某种情况下,损害事实当时并不一定显现,但此时并非不存在,而是隐藏在某处,一旦时机成熟,随时可以成为现实性。
  第四,行为与结果之间必须有着因果关系。即股东滥用法人人格行为与发生的实际损害结果之间必须有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否则就不能适用法人人格否认理论。
  第五,滥用法人人格行为必须存在规避法定或约定义务的主观恶意。滥用法人人格行为,就其实质而言是故意利用一个其控制的法人实体来规避法律规定或约定的义务,如足额缴纳资本、依法纳税、履行合同等,过失不应导致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但事实上,受害人要举证滥用法人人格行为存在故意是非常困难的,为此,近来西方国家学者主张法院应放弃这一原则,即只要原告能证明被告实施了法人人格滥用行为,就应视为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
  四、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完善
  在我国,由于公司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现象已相当严重,这不仅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破坏公平交易,且对市场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尽快引入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以完善我国企业法人制度,使公平原则得以落实,已成为学者的共识。
  在我国要完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既包括在司法审判中运用判例,也包括从立法上作出规定,同时还要从法律的基本原则上来加以补充完善。
  第一,要注重把握民、商法(包括公司法)中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等基本原则的功能特性,解决该法理的法律适用问题。无疑,这三项基本原则都具有强行法的功能和补充法律漏洞的功能,只有把握住这样的功能特性,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才有可能。
  第二,采用判例制度解决法人人格否认理论的适用手段问题。判例是指经法院多次援引而被赋予一般规范性质的就具体案例所作的司法判决,其核心是“维持前例”,即上级法院的判决对下级法院在同类案件的判决上有拘束力。
  第三,应以制定法确认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就稳妥性而言,应在充分适用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并经验之后完善制定法。内容上:其一,强化违反出资义务的民事责任。其二,规定滥用法人人格的情形和法人形骸化的情形。前者包括利用法人人格规避法律义务、利用法人人格回避合同义务、利用法人人格诈欺债权人等;后者包括名为公司实为人独资企业,虽为子公司,但利润全部上交母公司,自行承担全部债务,公司的董事长、业务、财产全部地、持续地混同等。其三,规定支配股东的责任和其他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如控股股东或支配股东滥用法人人格,应对法人债权人承担无限责任;企业主应对名为公司实为自然人独资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子公司利润全部上交母公司而自行承担全部债务的,应视为分公司;母公司承担其全部债务,无视公司法规定,不召开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控股股东、支配股东对企业法人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等。
  
  :
  [1]蔡立东.公司人格否认论[A].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三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2]徐念沙.法人人格否认[J].法律适用,2002,(6).
  [3]南振兴,郭登科.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J].法学研究,1997,(2).
  [4]森本滋,著.李凌燕,译.法人格的否认[J].外国法译评,1994,(3).
上一篇:论消费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