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法治精神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06
关键词: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无锡模式
一、“弘扬法治精神”是新时期推进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
改革开放30年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枚不胜举的,其中最为深刻的是我国社会体制以及社会制度的变化。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从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社会发展成为初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从一个人治为主的社会发展成为初步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这样的性巨变,不仅充分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也深刻反映在每一个公民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中,成为30年改革开放有目共睹的鲜明特征。
法治即依法治理,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治国理论、原则、制度与方法。法治原则强调要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体现公民的真实意愿,反映社会的发展。法治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在通向文明进步的过程中经过探索而形成的治理国家最为有效、最为合理和最为完善的理想方式与手段。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以来,我国已初步完成了形式法治框架的刚性构建,法治日趋成为影响与引导社会生活的最主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的战略性新概念,这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加强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和工作方针,标志着我们对法的理解与追求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与层次。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法治精神的培育则需要通过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即从法治城市、法治乡村、法治社会、法制宣传、法治队伍建设、法治文化氛围营造、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等多方面人手,全面提升公民法治理念。
这样一种战略性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法制部门的切实建设与成功引导。然而,结合本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的沉积,培育和建设什么样的法治文化,以及如何推动城市法治化和提高地方公民法治精神,为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健康有序地发展构筑坚实的法治堡垒,正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新亮点。
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无锡经验
无锡是江苏省开展依法治市工作较早的城市之一,在提出法治无锡的建设目标之后,近几年无锡市委更加注重深层次的法治内在建设,即无锡法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除了对法治文化建设的内涵以及法治文化的功能定位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外,更加积极推行“以德治域”、“崇文尚礼”、“诚信无锡”、“崇法守法”等法治文化建设。遵循现代法治文化发展的轨迹,无锡法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各项环节、各种元素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法治工作的开展以及法治文化的建设都取得了有效的进展和可喜的成绩。
无锡市坚持把法治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坚持法治的引领导向,将法治全面融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教育活动,使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等理念深深扎根于广大干部和群众头脑当中,并自觉用以指导法治建设实践;强化全民普法教育和“法律六进”活动,培养公民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注重依法治理的推进,切实强化民主政治、公正司法、依法行政等各项工作,着力在全社会构建以公平正义为主体的法治价值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团演出以及等阵地,深入开展法治宣传,广泛传播法律知识、法治理念和法律文化,大力倡导全体公民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努力把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使法治意识融人每一个公民的内心,成为每个公民文化心理的一部分,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自觉意识和追求;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活动,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法治讲坛、法治广场、法治公园、法治街区等法治文化示范点,注重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建立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文化研究推广中心等,搭建了推进法治文化的坚实载体。通过努力,全市初步形成了“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浓厚氛围。几年来,无锡的法治文化建设,特别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无锡市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以其鲜明的特色、扎实的效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更加获得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欢迎。隽永绚丽的普法书画展;视角独特的法治摄影展览;朗朗上日的法治文化语录和诚信短语;简明清晰的校园法律教育读本;丰富多彩的法治文艺演出;寓理深刻的法治研究;生动有趣的法治文化与单位文化、社区文化、机关文化、文化、乡村文化、学校文化、法院文化、检察文化、公安文化的互动;温暖的法治文化家园的建立;更有法治公园以古代法器为寓意,以素壁逸石为载体。以秀书雅刻为形式,融大桥绿韵之嘉秀,寄法治育人之惠美,游憩中幽读诚心故事,闲步时轻吟法治格言,绿荫下猜猜法律谜语,花丛中聊廖法治问答,坐检中国法律辞目,笑解中国法律简史,历代清官世人敬仰,法制故事引人深思;健体,带一把绿意回家,闲适,将诚信装入胸中。在政府、法院、学校、街道、商业区、区、图书馆、公园等公众场所都营造出了浓厚的法治社会氛围。繁荣的法治文化建设为和谐无锡的城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公民法治情怀。 三、法治无锡建设的新目标及其借鉴
第一,注重培育城市及地方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城市精神的重要构成要件,涵盖了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和谐精神等内涵。培育城市法治精神,就是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为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培育城市法治精神,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想内涵全面落实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落实到依法执政、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的各个层面,协调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培育城市法治精神,就是要将包容了正义、公平、民主、自由、秩序、和谐、安全等诸多价值要素和蕴含的人文精神输入全体公民的头脑,让更多的人学习法律、信仰法治、遵守法律、履行法定义务、依法维护权利。
第二,注重深化法制宣传。加强城市法治文化建设,法制宣传教育是重要内容和手段。在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其宣传功能,使文字化的法律转化为法律意识,努力在全社会树立法律信仰,使广大公民知法守法,树立法治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从而起到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治观念、营造法制氛围、弘扬法治精神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依法办事、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充分发挥其教化功能,通过对社会成员法律行为的分析、评价、判断,教育和感化公民对守法、护法行为的认同和赞同,提高对遵纪守法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培养和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和法治文化水平。
第三,注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城市法治化建设,良好的氛围是基础,通过四个强化,全力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和环境。一是强化法治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把法治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廉政文化、行业文化、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文化、环保文化等全面融合、有机结合。二是强化法治文化的传播推广,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和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和法治文艺活动,让参与者受到生动形象、潜移默化的法治熏陶;加强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增加法治文化的内容,并积极推进法治广场、街区、、学校等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传播法治文化的主阵地;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充分运用广告牌、显示屏、橱窗和手机短信等载体传播法制信息;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独特优势,扩大法制刊物、节目、栏目的覆盖面;抓好政府网站及有关法治专栏建设,提高信息发布质量,丰富法治文化内容,增强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三是强化法治文化的理论研究,切实发挥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以及各类法学、文化机构的作用。四是强化法治文化的市场运作,鼓励引导各方面、各企事业法人在法治文化产业上投资、,积极开展法治题材文学作品创作,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法治文化产品。
第四,注重全社会的公共参与。加强城市法治文化建设,党委、政府有力的组织领导、全社会的公共参与是保障。应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法治文化建社纳入法治城市、文明城市的大局中,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群众性的重点工程,寓于、、文化和社会等各项事业建设中,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动员机制,既要使司法、行政执法机关以及法律服务、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专职人员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又要拓展社会参与途径,鼓励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法治文化建设。引导各类媒体自觉承担起公益性法治文化建设的社会责任,努力形成各方面协同配合、合力共创的生动局面,为建设和谐文明的法治城市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文化动力。
上一篇:浅析经济法与民法、商法的辩证关系
下一篇:医患纠纷诉讼的常见法律问题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