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的技术关联性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
摘 要:跨国公司的FDI和技术转移与技术的关联性有关,并且对产业集聚产生影响,对相关技术和衍生技术予以界定,在熊彼得关于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关系、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以及邓宁的“三优势理论”等基础上,进一步剖析跨国公司技术关联性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对产业集聚与跨国公司的相关技术和衍生技术的互动效应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跨国公司;产业聚集;相关技术;衍生技术
熊彼得(JASchumpter,1935)首次将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结合起来:创新不是的孤立行为,它需要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需要企业集聚才得以实现;产业集聚有助于创新,创新推动产业集聚;创新在时间和空间上,甚至在整个系统中,不呈随机分布,而趋于群集,即成簇地发生,更倾向于集中在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城市集聚,将会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的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机制。新熊彼得学派的曼斯菲尔德从跨国公司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FDl)与技术转移的选择理论。邓宁则把对外直接投资、国际贸易、技术转移三者有机地统—起来,通过建立国际生产选择模型来分析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发生的机制,提出了“三优势模式”: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Scott在“产业区”或新的“产业空间”产业集聚的研究中,从交易成本角度提出了动态的产业集聚理论,从柔性专业化及面对面接触阐述了集聚的成因,本文研究发现,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还与技术的关联性有关,并且与产业集聚形成互动。
1 跨国公司的相关技术与产业集聚
相关技术包括互补技术和互斥技术,互补技术是指一种技术的发展会带动或引导其他技术的发展,可分为纵向互补技术与横向互补技术;而互斥技术是指一种技术的发展会限制或削弱另一种技术的发展。垂直跨国公司是指生产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水平跨国公司是指它在国外设立的工厂生产与母国工厂同样的产品。
1.1 跨国公司纵向互补技术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纵向互补技术是指某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互补技术,市场关联性认为,如果产业是通过投入产出结构垂直联系的,那么上游产业的产品是下游产业的中间投入品,下游产业形成上游产业的市场,对市场易进人性的考虑就会将上游产业吸引到已有相当多的下游产业厂商的所在地,如果下游厂商坐落在已有相当多的上游厂商所在地,因中间投入品的易获取性,其成本也会降低,需求联系和成本联系一起形成了厂商定位活动的向心力,只要运输成本存在,市场的外在性就激励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定位互相靠近,从市场关联效应分析,制造业的集聚与垂直跨国公司密切相关,但从技术的关联性分析,垂直跨国公司将其差异化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安排在不同国家,在当地形成的集聚效应,是基于东道国上游(或下游)产业的互补技术,与其说利用的是要素成本差异,不如说利用的是互补技术的“相互依存程度”
按照技术扩散理论,本文将纵向互补技术分为三种类型
1)基于增长极。是以极核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周围双向转移的技术扩散过程,极核技术带动或引导产业链上下游技术的发展,而周围技术又对极核技术形成补充与提升,即使跨国公司是增长极的极核,而对互补技术的依赖程度也很高,如丰田公司在研发中供应商的早期介人,其总装厂的整车设计刚完成,供应商的相关模具就已成型,使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1/3,这种互补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产业链的分工与协作,不仅使企业价值链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有效,而且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价值让度系统,互补技术如同一列异性磁极相向排列的磁石,“增长极”是最大的那一块,使对应的产业链相向集聚,“增长极”的存在,又使产业集聚具有稳定性,也就是说,集聚的规模与稳定性取决于互补技术的相互依存程度,在赫希曼(A0 Hirschman)的不平衡增长理论核心中,关联效应是各个产业部门中客观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联度,他用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来度量,得出“优先投资和发展的产业必定是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的结论,从中不难推出,优先形成集聚的也必定是互补技术关联性强的产业。
2)跳跃式。是技术从一地呈跳跃式传播到另一距离较远的地点,主要原因不是地区技术势能差,而是产业链其他环节(上游或下游)的技术与其形成互补(如图1),Venables在两国经济模型中,阐述了由于供求关系和中间品的贸易成本,公司愿意定位在靠近上游供应商或下游购买者的地方,上下游厂商相互靠近的位置优势,将吸引该行业其他公司集中在一地或几地,垂直跨国公司的FDI和技术转移,除了与交易成本和市场关联等因素有关,还要看其技术与该产业的上游(或下游)技术的互补性。凡有技术关联效应的产业——无论是前向联系(与客户)还是后向联系(与供应商)的产业,都能通过技术的互补性实现产业的扩张和优先增长,并逐步扩大对产业链其他环节的技术外溢,带动后向联系、前向联系和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实现集聚经济的增长。例如,德国Basf、Bayer等跨国公司将其聚氨酯原料MDI生产转移到上海、浙江一带,与当地聚氨酯产业形成集聚,主要是当地聚氨酯下游技术的蓬勃发展。又如,汽车跨国公司近几年加大对的投资和技术转移,与中国汽车产业形成集聚,除了市场关联因素,更重要的是我国汽车工业技术的发展对跨国公司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江小涓曾以日资企业为例观察其产品配套的来源,日本跨国公司产品在中国零部件本土化比例从1991年的21.8%提高到1999年的47.3%。跨国公司在彩电业加大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力度,周勤等认为是中外企业之间的静态技术差距缩小,实质上是中国彩电业纵向互补技术进步的结果。
3)双向式,是技术甲从A地转移到B地,与B地技术乙形成互补,技术乙经发展后又传回A地,对技术甲形成补充的技术扩散过程(参见图2),它是跳跃式互补技术的一种更高形式,典型例子是,德国跨国公司的聚氨酯原料MDI、TDI技术首先转移到日本,与日本原有的合成革技术形成互补,使日本的聚氨酯产业升级;后来日本企业先进的合成革技术又转移到德国,与德国的聚氨酯产业形成集聚,无论是“跳跃式”还是“互补式”,都是通过上下游产业的互补技术使上下游产业链接,进而带动当地产业的技术进步,这种链接效应大多存在于产业间的技术外溢,因而能产生产业间的集聚效应。
1.2 跨国公司横向互补技术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这是指产业链中同一环节的互补技术,本文将其分成四种类型
1)竞争发展式.是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迫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速生产技术、设备的更新升级,在熊彼得关于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中,阐述的主要是这类技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剧了与东道国厂商的竞争,促使当地厂商使用新技术以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并在当地产生技术外溢效应,而技术外溢效应能给东道国带来巨大利益,其中之一就是集聚效应,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厂商的技术外溢程度越高,则跨国公司会加快向东道国子公司的技术转移,这样又进一步提高了技术外溢的程度,促进相关产业不断升级并使集聚效应进一步强化,这是一个循环过程,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中技术外溢的另一种形式是,跨国公司可能将相关技术提供给东道国的上下游企业,按照纵向互补技术原理,又形成了产业链的集聚效应。
2)联盟式。是在联盟各方基于某项知识的创造,根据各自的技术优势,以及在研发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和不同职能,形成距离不等、错综复杂的联盟下的互补技术。即多个互补的技术接受者形成实体或虚拟的动态企业联盟,技术创新通过联盟关系,向联盟成员扩散。这种互补技术多产生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盟,而且已经由过去的联盟链向多边联盟发展。如法国汤姆森公司、意大利复兴公司与日本三洋电器公司为了开发用于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的数据压缩芯片而结成的技术联盟,以及摩托罗拉、IBM、苹果电脑公司三者为了向英特尔公司挑战而成立的联合研制电脑芯片——POWERCPU联盟等,而且在每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周围又集聚了一大批合作伙伴。一方面,互补技术的联盟需要联盟方各个层次的人员包含管理者、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甚至生产人员之间频繁的交流和接触,甚至需要建立互信合作的私人关系,这种密切关系难以在远距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按照交易成本理论以及互补技术主体形成的吸引力或向心力,不难推出联盟各方形成集聚体的可能(至少要向对方互相靠拢)(参见图3)。
3)跳跃式。是同类技术从一地呈跳跃式传播到另一距离较远的地点,得益于、通讯技术的进步,主要受地区技术位势差、经济关系、应用开发条件,特别是为了开辟新市场等指导思想的影响。对于水平跨国公司而言,跳跃式横向互补技术是海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的产物,对东道国产业形成集聚的原理也是伴随着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形成的技术外溢,与竞争发展式横向互补技术相同,韩国、中国与北美、欧洲间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就属于这种类型,如果这是支撑某一地区产业集聚极核的技术,那么在正常情况下(特别是技术位势高的地区转移到技术位势低的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后,也会成为支撑当地产业集聚的极核技术。
4)双向式,是同类技术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经改造发展后又传回原地的扩散技术,如美国软件跨国公司(如微软)的技术转移到印度,在印度发展并形成产业集聚后又传回美国,对美国原有的软件技术和产业起到了巨大的补充作用,这一现象与20世纪30年代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雁行模式”产业发展理论非常相似,也呈“雁行结构”(参见图4)。
1)许多传统技术与新技术形成排斥。Genler在分析加拿大、美国和英国成熟的区的制造厂不能有效应用新技术的原因时认为,既然加工技术是在社会中产生的,且由于围绕机械设备的生产和应用的社会环境随区域环境而不同,因此,当先进的机械设备的应用与生产者在、组织或社会距离彼此相距遥远时,人们能预期困难的出现,互斥技术往往形成各自的产业集聚区(如图5),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而且很难融合,这就是互斥技术产生的效应。
2)互斥技术与技术扩散密切相关,如果某一接受者采用新技术后,对其他新技术使用者的效用产生影响时,这种现象称为技术的外特性,当网络外特性为负时,技术接受者之间将导致“序列竞争”,即早期的技术接受者比晚期接受者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用,新技术扩散加速,无论新技术形成的产业是否集聚,必然使互斥技术的产业集聚衰退;当网络外特性为正时,新技术接受者的效用,将随着新技术的其他使用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大,新技术在扩散初期的速率极为缓慢;此时新技术对应的产业短时间无法形成集聚。
3)扩散过程中群体累积数量随时间呈现出S型或者Logic增长曲线(参见图6):经典的研究主要有Gompotz、Bass等扩散模式,为了弥补技术扩散的衰退,新技术产生与扩散成为必然,这可能是全新技术,也可能是某种技术的升级、换代,且多数与原有技术互斥,如在成像领域,传统的银盐技术与的数码技术互斥.虽然新老技术在绝大多数内形成交融,但是,一些跨国公司还是按照在全球的资源配置,将其新老技术向各自的产业集聚地转移。
2 跨国公司的衍生技术与产业集聚
跨国公司的衍生技术(spin-offtechnology)是跨国公司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产生的副产品,是对外直接投资或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外溢的结果。
2.1 技术组合型衍生技术与产业集聚
在技术创新领域中有许多这样的现象,许多新技术是传统技术的有机组合。①这类衍生技术往往依附于传统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原有技术形成集聚,并分布在相关产业中。在产业集聚过程中,与产业相关的各种技术也就自然集聚在一起,产生新的组合,开发出新的产品,进而推动产业集聚进程。②新时期的产业集聚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累积和区际间的流动,往往更强调在柔性集聚过程中知识、技术等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创新。所以,通过产业的柔性集聚而快速起来的区域(柔性集聚体),往往具有更强的创新功能和竞争力,③技术组合一般需要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面对面的接触,马歇尔称其为“公开的秘密”,这样就诱使组合技术的企业向相关企业靠拢,产生集聚效应。
其中,跨国公司的FDI和技术转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以轿车工业为例,假设跨国公司在某国投资建立整装厂,其技术外溢效应表现为:①促使当地零部件厂商技术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②为了提高整车质量,跨国公司将相关技术提供给东道国上游企业;③促进当地零部件厂商使用新技术。结果是轿车零部件本地化率和技术不断提高,达到一定程度后,用这些技术的组合就可以建立本国的整装厂。
2.2 生产型衍生技术与产业集聚
Kokko(1994)解释FDI技术外溢效应的第四种形式是,跨国公司培训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在将来可能带走跨国公司产品的生产技术、工艺,进入其他企业或组建新公司,生产与原公司同类产品或进行类似服务。这类衍生技术一般局限于无知识产权的一些老技术或传统技术,并有显著的示范效应(Findlay,1978),即通过对跨国公司产品技术、生产流程和工艺的模仿和学习而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正向可以从在跨国公司工作过、受过培训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现;逆向可以通过工程的模仿实现“干中学”效应。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产业集聚产生外溢的主要是这类技术,同时它也是导致产业集聚的主要动因。假设跨国公司设在与客户“更为接近的厂址”,新企业自然就集聚在原公司周围。另外,生产型衍生技术与员工的隐性知识有关,员工带走的不仅仅是生产技术或工艺,还有与之相关的隐性知识,使其具备开发相关的更高技术或工艺的能力。在模仿过程中,某一方面的隐性知识往往是起关键作用的要素,但它常常被忽略,从而导致模仿失效,这就是Lippman和Rumeh所谓的“因果关系不明确性”,这类衍生技术不仅减少了模仿的“因果关系不明确性”,而且发生人力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包含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在内的技术创新得以加速扩散,并有着很强的自增强性,使集聚效应进一步扩大。
2.3 高技术源的衍生技术与产业集聚
发达国家的高技术集聚,是以公司或厂商间越来越精确的交易关系而组织起来的。这种交易关系包括:面对面的接触、战略信息的交流、长期或短期的转包合同、原材料的投入与产出联系等,国内外学者对硅谷、中关村等高技术集聚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许多技术都是从高技术源衍生出来的,特别是跨国公司、大学或科研机构,技术外溢的不仅是生产技术或工艺,还包括与之相关的隐性知识,使其具备开发相关的更高技术或工艺的能力。这类衍生技术发生了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重新分配或交换,形成新的企业,这种在高技术产业集聚中新公司形成的过程称为衍生,衍生技术是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必要条件,也是产生集聚效应的不竭源泉,与传统企业集聚不同,高技术企业集聚往往不能用工厂的相互接近、分工与协作以及由于减少物料所带来的总成本节约和总收入增大来解释,更主要的是来自高技术源的技术外溢和信息交流,成本关联和市场关联已经不再重要,技术关联是形成集聚的主要动因。
3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技术关联性是跨国公司FDI与技术转移的重要驱动力,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技术关联效应,是形成东道国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之一。纵向互补技术强化了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上下游产业的相互依附,集聚的规模和稳定性取决于互补技术的相互依存程度。横向互补技术产生的集聚效应是互补技术主体形成的吸引力(或向心力)和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衍生技术产生的集聚效应则基于跨国公司或高技术源的技术外溢和信息交流.东道国互补技术越进步,越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即使与跨国公司形成竞争的横向技术也是如此。这样,我国吸引外资政策及产业发展对策应该有新的侧重。
(1)在产业技术关联性的更高层次上发挥吸引外资的优势。曾经在我国各地区引进外资中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优惠政策,如今对外商的吸引力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也随着加入WTO的进程而削弱,与地方产业技术关联效应更加被外商重视。这说明吸引外资已从依赖优惠政策和开放程度的阶段上升到新的阶段,各地应注重在产业的技术关联性的更高层次上发挥吸引外资的优势。
(2)优先发展与跨国公司技术纵向互补性强的产业。按照赫希曼提出的“优先投资和发展的产业必定是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的结论和本文研究结果,一些地区应该优先发展与跨国公司互补技术关联性强的产业,通过技术互补性实现产业扩张和优先增长,并逐步扩大对产业链其他环节的技术外溢,带动整个产业部门发展,进而提高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持续竞争优势。
(3)加强本地区的技术进步。以往各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强调地区开放、优惠政策、区位优势以及环境要素,很少关注本地区上下游产业的技术进步。而各地区加强与跨国公司技术有关联效应的前向(或后向)联系产业的技术进步,既有利于吸引外资,又有利于形成本地区的产业集聚。要关注跨国公司的传统技术和互斥技术的投资走向,加快发展跨国公司向外转移的产业中的纵向互补技术.发展那些与跨国公司有冲突的横向互补技术在某些领域也有利于吸引外资。
(4)传统产业的区域集聚要和产业的技术关联效应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对FDI的吸引作用。目前我国很多地方专业化产业都是那些传统、成熟型产业的集聚,层次较低,并且可能导致该地区绝大多数资源集中于一个产业,因而并不一定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产业的技术关联效应能使产业向多样化(前向和后向)发展,更有利于吸引外资。
(5)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中的技术外溢效应。人员培训效应,通过外资企业对当地管理人员、研发人员的培训投入提升当地人力资本存量;链接效应,通过外资企业与国内上下游企业的技术链接,带动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通过示范效应,加快对跨国公司衍生技术的吸收。
上述分析结果也给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提供启示,中西部地区受区位影响,对外开放度劣于沿海地区,但可以通过有选择地增强该地区某些产业的技术关联性进而增加集聚力来吸引外资。西部地区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注意引进外向化程度较高的内资或外资企业,特别是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中欲转移的行业,通过这些行业中的企业迁徙,促进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特别是区域技术进步的改善,以强化产业的技术关联效应,提高吸引外资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