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汉字的前途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2
  关于汉字的前途问题,几十年来有许多人研究讨论,但至今也没达成共识。主张改革汉字的人把汉字跟拉丁文字比较后认为:汉字笔画复杂,声符不表音,义符不表义,难学、难写、难打印传输,是停滞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主张不改的人认为:汉字可以超方言、超时空使用,而且占用篇幅小,可以区别同音字;字形各有特征,容易辨认:是维护中国统一,继承民族文化不可替代的工具。显然,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全面的。
  从汉字创始的意义看。首先,汉字浓缩了字前史的中国人对的认识,如“家”字,最早的字型是房里有猪,猪繁殖力强。因为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是最重要的生产、所以就用生产能力旺盛的猪象征家里人丁兴旺。其次,汉字代表了字前史中国人的精华。比如“思”字,现在看是“田”和“心”,好像说“心田”是管理思想的。这是因为没看到“思”的最早字形造成的。“思”的最早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囟”,“囟”是个象形字。像头盖骨的汇合处,人头顶的纹路和“囟”非常相似。那么,“思”就不只是指“心田”。而是指头和心的相通。表面上看,汉字不过是一个符号,指称着对应的事物,但就在这对应背后,还潜伏着中国人的情感、习惯甚至本能。它对我们了解祖先的生活习性、研究中国汉字的情况、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积极的作用。
  从汉语表达方面看,汉字也有着与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优点。如果我们把汉语的特点和汉字的性质结合起来考虑,就会发现,汉字在表示音节、语素、词、语法手段等方面都是不成问题的。当然拼音文字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不过在表示二维语音时,就不及语素音节文字简单方便。它表示声调时,或用附加符号,或要在音节末另加字母,或者用别的手段。汉语就不同了,汉语拼音是中国的拼音文字,它完全可以让我们做到能读会写。同时,由于汉字用不同的形体表示相同语音的不同意义,所以它也是区别同音语素的理想符号。拼音文字则无能为力。正由于汉字是用形体表示意义,同时表示相应的语音,这种二维性的图画文字对于我们的表达来说是相当优越的符号。汉字相对与表音文字来说比较稳定。据目前统计,由于中新词汇的不断产生,400年前才统一拼写的英文,其词汇已经突破了40万,预计到下世纪中叶,将突破100万大关。现在的人们读莎士比亚的原著就已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读400年前英国诗人乔叟的诗了。而在中国,现在中学生还可以朗朗上口地读几千年前屈原的《楚辞》。由于汉字是用形体表示意义,也表示相应的语音,所以它还可以与不同方言中同一意义的不同语音发生联系,换句话说,可以超方言使用。拼音文字是用形体表示语音,再通过语音表示意义,所以同一种文字只能同固定的语言发生联系,不能表示不同的方音。可见,汉字在这方面还表现出了表音文字无法比较的超时空性。
  但是汉字也存在着很多缺陷。从一定程度上说,汉字已经成为沉重的包袱,甚至成了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例如,西方在1457年印刷第一本书的时候,中国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印刷史。但是印刷术给古代欧洲带来了文艺复兴、使蒙昧黑暗的欧洲转变为文明、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欧洲。可在中国,由于文字使用的困难,印刷术并没有导致文艺复兴。而且,直到晚清,中国的印刷术仍然停留在手刻本的阶段。这样就使得使用汉字的中国人要把大量时间用于学习汉文,找起资料来也困难重重,以致学者很难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久而久之,繁难的汉字就使中国的科技进步极端缓慢了。再者,由于长期使用汉字,无形中执着的心理就僵化成为汉字中心思想。以致人们受到汉字无法直接输入电脑的困扰,资料检索还在有待零的突破,电脑汉字处理也是困难重重。大家都知道汉字不是与生俱来和与汉语等同的,但形码设计者却坚持难上加难地对几千个汉字进行编码,而不愿意使用简单的汉语拼音。这正是电脑处理汉字问题长期突而不破的根本原因。
  汉字在的发展。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汉字迎来了它发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对于一些笔画过于繁琐的汉字进行了大胆的简化,这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随着社会进步,科学飞速发展,汉字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一些表示新生事物的汉字不断出现,许多汉字也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机技术的出现,怎样把汉字输入计算机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汉字输入法,如拼音、五笔字型、表形码、自然码等等。汉字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有些学者认为汉字过于复杂,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认为汉字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这样认为,汉字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考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成为了人的一种标志。因而,总体说来。汉字的前途是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