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评论话语空间应强化的五种意识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3
关键词 新闻评论话语 和谐 意识
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是进步社会的特点。虽然中西方的和谐理念具有不同的旨趣,但都一致地认为:和谐是反映事物的协调、适中、平衡和完美的存在状态。针对当前我国新闻评论话语空间存在的话语暴力、弱势群体的失语等不和谐现状。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的新闻评论话语空间应强化五种意识。
一、强化公平意识,实现话语公正
公平意识是构建和谐评论话语空间的生命意识。没有公平意识的确立,和谐的评论话语空间只会是空中楼阁。公平公正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标准,是由变化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因而是的、具体的、相对的。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和谐评论话语空间的公平保障首先表现为话语主体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人与人之间,彼此寻求获得一种对等的地位,获得同样的尊重,在同样的机会中获得相似的话语权。同时,在处理个人与利益集团,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彼此之间也应该是一种对等关系,具有同等话语权,国家与社会利益集团不能借助自己的强势地位凌驾于个人之上。
其次,在社会的和谐构建中,新闻评论传达政府的声音,但不是权威话语支配的舞台。和谐社会是权力回归公众的社会,新闻评论又传达老百姓的意愿,演奏美妙的和谐乐,这还要求媒体从专业的角度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市场化取向和公共关系的影响下,新闻评论空间应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强化制衡意识,维护话语均衡
博弈论认为,和谐的生存境况或社会关系是人博弈的结果。导致和谐的博弈一定是强调博弈双方平衡的。新闻评论话语空间是一个权力博弈的空间,实现其和谐构建,应强化平衡意识。
“平衡”是新闻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原则。1729年,本杰明,富兰克林接办《宾夕法尼亚报》,首次提出了“平衡”理念,他说:“当人们各持异议的时候,双方均应享用平等的机会让公众听到自己的意见”。人人能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思想,如果仅仅是从时间上来说,你说5分钟,他说5分钟,不偏不倚,从版面上来说,给你半个版面给他半个版面,这是一种平衡。但平衡更重要的是指时间、版面背后流淌的态度,是态度后面隐藏的观点。所谓观点平衡是指在报道中给不同观点的双方或多方以表达意见的权利和机会,这样,可以让大众更为理性的分析看待问题,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媒体从编辑策划角度,对一个某个时期的报道编辑方针问题做出兼顾性安排,对不同是非判断、不同性质的选题要做出较为均衡的部署,就某一个具体的新闻要进行“平衡报道”。在多元信息时代,构建和谐的评论话语空间媒介更需强化制衡意识,达到观点意见的平衡与沟通。
新闻评论要切忌一窝蜂,一哄而上的新闻评论会形成话语的一边倒。新闻评论应该强化平衡意识,在均衡的话语平台启发意见,促成公众在不同意见的交锋中对事物作深层次的交流,进一步达到观点意见的平衡与沟通。
三、强化争鸣意识,凝聚话语活力
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建构和谐的评论话语空间应强化争鸣意识,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争鸣就是媒介提供一个公共,为公众对话创造了一个观点交流的市场。新闻评论展开争鸣的选题应具有针对性,来自实际。如社会舆论的矛盾,思想观念的差异,社会风尚的趋向,道德修养的提倡等等与公众的社会生活休戚相关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常常能激发公众的争鸣欲望,围绕这些中心问题展开争鸣,嘉宾、主持者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并且吸引广大的公众也能参与到讨论中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求得共识。
争鸣具有抗辩性。所谓抗辩,是指矛盾的对立、交流和沟通。“辩”是观点自由的标识,有辩才有明,在辩论中能尽显话语的张力与活力。引领谈话节目“群口时代”的《一虎一席谈》就是一档唇枪舌战式的抗辩性节目。将自己称为最会“挑拨离间”的主持人的胡一虎,更是通过对“挑拨离间”的一段解读彰示了《一虎一席谈》节目突显的争鸣意识:“挑”,是挑起,挑起这个谈话语境中每一个人想说心里话的欲望:“拨(播)”,是像散播一颗种子一样学会倾听。在争辩时,不忘听听别人的声音,因为只有在倾听的时候才会学会尊重:“离”,是离弃,现在要离弃中国人过去“人前不说话。背后放冷话”的怯弱性格;“间”,是最美好的空间,但强调同中有异,异中求同,我不认同你的看法,但是认同你话语思想的空间。 四、强化公共意识,完善社会服务
新闻评论话语空间的公共性应从三方面界定:首先。新闻评论话语空间是一个“公共平台”,具有普遍的公开性。不论参与讨论的人社会地位高低,均可在理性的层面上参与讨论。
其次,从评论对象上来看,它所评论的是公共话题,即内容是公共事务,与公益有关。我们所说的公共事务应具有社会意义,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关心的话题。新闻评论话语所要加强的,就是对这种公共事务的评论强度、力度和深度。第三,新闻评论活动,如它们对国家权力进行的批评、监督和它们之间关系的处理也需要一种广泛的公共性,评论活动要遵守民主的公共性要求。
新闻评论话语应把老百姓关注的疑点、难点、热点问题尽收其中,走人寻常百姓的心灵深处。避免与受众存在隔膜。以或谈话的方式,向人民提供观念信息并使他们得以就当下议题作出判断,为公众利益服务。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际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群众的思想和情绪十分活跃,多种疑点、难点乃至引人顾虑的问题也接踵而至,迫切需要新闻评论话语予以引导和启迪,这要求新闻评论话语从公众的需要出发,贴近生活,为公众了解所需信息和解决个体问题带来便利。当然,新闻评论话语的传播范式来说,在表达语态上要重情感交流,努力和公众进行平等对话。
强化“公共”意识,完善社会服务,是这个社会矛盾交织、人们疑惑重重、人人有话想说、有话要说的时代赋予新闻评论话语的使命,也是构建和谐评论话语空间的必由之路。
五、强化理性意识,彰显话语的建设性
理性意识是构建和谐评论话语空间的保证性意识。理性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精神,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精神品质,它具有思维逻辑上的思辨性和认识目的上的现实性,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西方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就相信“运用理性可以使人类获得关于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的真理性认识,可以消除以往人类在这个领域的种种错误的认识,可以改进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弊病,促进人类的进步。理性因此就成为人类进步的力量。”人类的认知活动基本上可归纳为感性和理性两种类型。如果说感性直觉是推进思想的风帆,那么理性的思考就是导引思想的船舵。感性能给人“灵”的呼应,理性则能给人“智”的启迪。以传递观念、沟通思想为己任的新闻评论话语应时时把握好理性的缰绳,惟有“有理”才能“有力”。
社会转型时期,舆论环境逐步宽松,新闻评论的话语空间不断得以拓展,带有强烈主观感性色彩的个性表达异军突起,《南京零距离》、《第七日》、《一虎一席谈》为代表的民生新闻评论生龙活虎的唱起来了。这种饱含社会“服务”意识、高扬人文关怀的民生话语,是新闻评论话语空间的最美妙的音符。但又正是这种缺乏训练的民生话语,如果失去理性的控制,容易走向极端,情感过旺造成偏执,越庖代俎形成话语暴力,甚至成为泄私愤,发泄不正当情感和言论的场所,出现了“美妙的和谐音”中的嘈杂声,造成话语空间的不和谐。反思这种局面,我认为在民主、公共意识尚有欠缺的,惟有强化理性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走出这种困境,构建起和谐的评论话语空间。
新闻评论要强化理性意识,才能彰显其建设功能。建设性是实现新闻评论话语社会干预的最终保证。没有建设性,新闻评论话语的社会功能就会大打折扣。仅仅摆出问题,对其进行揭露批判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关注新闻评论。期待的是“怎样做才是有希望的”。建设性的新闻评论话语首先表现在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和意见,褒奖先进,鞭策落后,揭露抨击各种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官僚主义以及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扬善抑恶,扶正祛邪,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和信心,引导人民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其次表现为新闻评论话语定位在社会、国家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上,努力追求最佳社会效益,有效地防止和克服破坏性的负面效应。第三体现在评论话语的方式不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而应该与人为善,春风细雨般浸润,使公众愿听、能听、想听;愿说、能说、想说。
和谐的新闻评论话语空间,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它能有效地扫荡一切黑暗、腐败和反动的东西,缓和矛盾和冲突,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扬帆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