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报纸如何塑造台湾形象-从《参考消息》、《新民晚报》五年新闻报道方式说起
摘 要: 本篇选择了1996年至2000年五年中在北京出版的《消息》和在上海出版的《新民晚报》(共1824条新闻)这两份深受读者喜爱的小型报纸作为调研对象,探讨在20世纪末大陆报纸如何通过选择和报道新闻来塑造台湾形象。调查发现,随着两岸关系的,大陆对台湾的报道正朝着平和、全面、客观的方向努力,同时大陆报纸也通过对台湾新闻的选择和报道体现了政府的对台政策。论文最后对今后的同类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陆报纸报道、台湾新闻和形象、内容分析
一、 引言
海峡两岸近年来的交往,尤其是在经贸、文教和民间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台湾赴大陆的人数累计已经超过2000万人次;而大陆到台湾探亲、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人数历年累计48.5万人次(新华网,2001/03/16)。另据统计,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也非常活跃。截至2000年底,台商在大陆累计批准投资4.7万家,实际利用台资金额263.8亿美元(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4/16)。另外截至2000年两岸间接贸易累计总额达2049亿美元(新华网/2001/03/16)。两岸之间新闻交流虽然开始晚些,但也在逐步增长。从1987年台湾《自立晚报》两名记者绕道东京来大陆采访,目前到大陆来采访的记者已达5000人次,大陆赴台湾采访的约200人次(中华新闻报/2001/01/08)。
但是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历尽风云,尤其是近几年来,台湾问题屡屡成为世人关注焦点——从1996年的台湾大选,1998年的汪辜会晤,到1999年的“两国论”,再到2000年的民进党执政,陈水扁上台等等。在这几年里,台海关系愈加错综复杂,台湾问题日益迫切的需要提到两岸的议事日程上来,两岸政策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形势和政策的发展变化都必然对大陆报纸选择、报道台湾新闻的方式以及对台湾形象的塑造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一些发行量大、在广大读者中深受欢迎并颇具影响的小型报纸针对这一形势,专门开出台湾专版,重点报道台湾新闻,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因此对这段时间大陆对台湾的报道进行梳理和分析,其中的发展、变化和趋势是很有必要的。
这一工作笔者曾在1998年进行了一部分,对1996—1998年《新民晚报》和《参考消息》的对台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现在时至世纪之交,台海关系又在这两年内发生了许多变化——比如台湾政局变化,台独势力一度抬头,而又面临着加入WTO,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在新的世纪,中国人的最终统一,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已成为全球华人的共同心愿,也是时代潮流。
因此笔者又对1999、2000年的新闻报道重新进行内容分析,以1996——2000年五年的跨度,考察20世纪最后这段时间大陆报纸如何通过新闻的选择、报道方式来反映、塑造台湾形象。
二、 回顾
1. 关于新闻的选择
余家宏和宁树藩等学者认为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 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余&宁,1986,75)。
就新闻价值的要素而言,目前大陆新闻界的多数学者认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时新性又称时间性,指新闻公开发布应尽可能接近事实发生时间。时新性有别于时效性。时效性是指新闻报道产生社会效果的时间限度,即在什么时间的范围内使新闻生效(余&宁 ,1986,79)。其它四个要素与西方新闻界的理解基本相同。
除了上述五个新闻价值要素外,大陆新闻界还强调新闻事件的宣传价值。宣传价值是指有利于传播者的事实的要素,符合政府的中心任务(余&宁&叶,1985,80)。也就是说,新闻传媒在用新闻价值选择新闻事实后,还要用宣传价值来选择新闻。宣传价值主要包括四个要素,即广泛性,典型性,时宜性以及新闻管理条例(余&宁&叶,1985,80-82)。 这里的新闻管理条例就是指政府的一些规定和文件。在大陆,政府文件规定禁止报道的事实一般是不允许在报纸上刊登的。
值得一提的是,宣传两字在中文(至少在大陆)中没有贬义之意。理论上讲,宣传不被认为是一种单方控制,而是一种(Gorney & Guo, 1992,p15)。
2. 关于新闻的报道
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张宗厚和陈祖声认为应该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张&陈,1983,67)。他们认为新闻必须真实,这是由新闻的内在所决定的。余家宏和宁树藩等学者认为还必须强调正确性,必须删除虚伪事实(余&宁&叶,1985,83-84)。
大陆新闻界认为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应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就是要尊重客观事实,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这里的客观性其一是指内容,新闻事实的客观存在性;其二是形式报道时善于赋褒贬于客观叙述中,而不随意加入主观的解释(余&宁,1986,80-81)。
值得注意的是,大陆新闻界在强调新闻客观性的同时还强调另一个概念:新闻的倾向性,即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时所持的立场和观点(郑,1991,57)。胡乔中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曾通俗准确地阐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关系:“我们常常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人(指传播者)只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张&陈,1983,65)。徐光炎,朱洪波也认为新闻虽是客观事物的忠实记载,但又不等于客观事实。因为它是经人的头脑加工过的精神产品,所以总是带有倾向性(徐&朱,1986,23)。
不过在1998年会议上,笔者提出客观性和倾向性这两个概念时,曾引起了两岸学术界的争议。大陆学术界认为新闻既有客观性,也有倾向性;而台湾学者认为这两者是矛盾的,强调客观性就不应该有倾向性的存在。
3. 关于整体客观性与事件客观性
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一争议,笔者认为应该对客观性有一个更加全面地认识。笔者认为客观性应分为事件客观性与整体客观性。事件客观性或称个体客观性,是指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客观地报道。它的报道形式可以是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除非是虚假和凭空捏造的报道,这三种报道形式均符合新闻客观性的原则。它们虽然所反映的只是一个事件的一个侧面,但不管是正面,负面还是中性,却都是客观存在的。整体客观性,顾名思义,是一个事件或个体客观性的整体积累。从受众的角度来说,它是指媒体对受众的一种长期的、有时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或效果。
整体客观性与事件客观性两者有密切的关联,两者相辅相成。整体客观性是以事件客观性为基础的,对事件客观性又具有较大的反作用。
4. 客观性与台湾形象
本文所指的台湾形象是台湾在大陆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本文认为大陆媒体所塑造的台湾形象在两岸关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影响或体现两岸之间、及其他方面的交流现状和政策动向。形象塑造得恰当与否关系到是两岸交流能否顺利进行,它可以促进交流,也会引起误解甚至冲突。
在塑造台湾整体形象的过程中,大陆媒体如何处理新闻的台湾新闻整体客观性和事件客观性的关系至关重要。首先,如果有关台湾报道的事件客观性(个体形象)所反映的正、负面和中性报道的比例相对比较均衡,那么报道的整体客观性所反映的台湾整体形象也是全面、准确,公正的。反之,如果有关台湾报道的事件客观性(个体形象)所反映的正、负面和中性报道比例严重失调,持续的时间很长,且保证有足够的新闻流量,那么整体客观性也可能随之产生与事实不符的、被扭曲的台湾形象。
其次,在有关台湾报道的整体客观性(总体形象)在事件客观性(个体形象)基础上形成了某种固定的形象或模式之后,那么这种形象或模式也会影响到事件客观性(个体形象)。假如整体客观性所形成的台湾形象是客观、全面、公正的,那么它所选择的事件客观存在也是客观、全面、公正和真实的。反之,如果整体客观性所形成的台湾形象是不客观、全面、公正和真实的,一旦形成一种气氛后,就会排斥那些客观,全面、公正的事实。这时就会出现是非颠倒,形象扭曲,或被夸大或被故意忽略的局面。因此,笔者认为大陆报纸对台湾形象的塑造已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事关到两岸交流和两岸统一的现实问题。
三、 研究问题及抽样方法
1. 研究问题
那么大陆报纸究竟是如何塑造台湾总体形象的呢?台湾在大陆媒体的形象到底是千篇一律的负面形象呢,还是多元丰富的真实形象?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老面孔呢,还是随着形势的变化也在悄悄地改变呢?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文特选择了《参考消息》和《新民晚报》作为内容分析对象。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文将通过以下两个研究问题来考察大陆报纸对台湾形象的塑造:
① 从1996年至2000年五年间大陆报纸如何选择台湾新闻?
② 这段调查期内,大陆报纸如何报道台湾新闻?
需要解释的是,本文所指的台湾新闻是对新闻体裁和新闻报道的总称,而不是专指某一种消息体裁。
2. 抽样方法
本篇论文针对的是在大陆出版的读者群较广的小型报纸。之所以选择小型报纸,是因为一些大报如日报多为党的机关报,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而小型报纸则更多面向读者和市场,新闻选择相对更丰富和客观,更以读者利益为上。据统计,全国小型报纸的数量不足报纸总量的5%,但却吸引了约20%的读者(Gorney & Guo,1992,P12)。
本文这次小型报纸的抽样调查内容是《参考消息》和《新民晚报》在1996年至2000年的一月份和六月份的新闻报道。之所以选择《参考消息》和《新民晚报》作为调研对象,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两份报纸的地理位置各具代表——《参考消息》在政治中心北京出版,《新民晚报》在经济中心上海出版。
(2)两份报纸的风格各具代表。《参考消息》为新华社主办,内容较为严肃,更具权威性,主要是转载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以新闻快吸引读者;《新民晚报》则注重丰富人民生活,以贴近百姓吸引读者。
(3)两份报纸长期以来一直定期开设有关台港澳的专栏。《参考消息》第 8版的 “中国大地”栏目几乎每天都出;《新民晚报》第18版的“港·台·澳新闻”版每周出版4至5天。这与大陆其它报纸不定期刊登一些台湾新闻的做法不同,更显示这两份报纸对台湾问题的重视。
(4)这两份报纸都是在自发征订的基础上达到较大发行量。大陆报业中,有些报纸由于通过集体征订的方法发行量增大,但真正阅读报纸的读者不一定多;而这两份报纸是读者自发征订,发行量大,意味着阅读报纸的读者也很多。《参考消息》的发行量最高时达七百万份,是大陆发行量最大的日刊。《新民晚报》的发行量最高时接近两百万份,在华东地区首屈一指。因此,它们在读者中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余&宁,1986,302-305)。
3. 抽样数据分类
两报在五年被抽样的十个月中共刊登了1824条台湾新闻。《参考消息》在五年抽样期内共刊登942条台湾新闻,《新民晚报》则共刊登882条新闻。
对于上述数据,本文将按新闻的选择方式和报道方式,分别进行内容分析。就其选择方式而言,本文对上述所列的1824条新闻,将按其新闻类型进行分类。
新闻类型包括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军事新闻、灾害新闻、治安新闻、影视新闻、新闻、医疗卫生新闻和会议新闻。新闻类型之分主要根据新闻所报道的内容来进行。如果一则新闻涉及二类不同内容,则主要观其为主的一类新闻内容,并归入其相应的类别。
就其报道方式而言,本文将按正面新闻、负面新闻、中性新闻及新闻体裁进行讨论。
正面、负面和中性新闻之区分主要看新闻报道之用词和内容是否有利或有损于台湾的形象。如果一则新闻报道台湾的用词是正面、积极的、如“大力推进”,“积极有效”,那么这条新闻就归入“正面新闻”。 相反,如果一则新闻的用词和内容有损于台湾的形象,使用像“大肆宣扬”,“苦不堪言”等词语,那么这则新闻就被归入“负面新闻”。其它新闻均被列入中性新闻。有时,一条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可能会引起两岸争论,但如报道所使用的语调比较平和,这样的新闻也被列入中性新闻。
新闻体裁分类相对简单,主要分为四类:即硬新闻、软新闻、简讯和图片新闻。为了便于区别,本文中的硬新闻是指对某一事件的报道, 时效性较强;而软新闻的时效性不强,包括一般的特写,资料性介绍、知识性文章,访谈录等文章。硬新闻和软新闻一般都有标题。简讯是指一句话导语式新闻,一般没有标题。图片新闻是指新闻照片并附以一定文字说明。
4. 抽样数据处理
对收集到的1842条新闻数据(两报共20个月),本文作者首先请十名编码人员,每人负责编码二个月的数据。编码的类型及标准是作者事先设计好的,主要分新闻类型,新闻体裁、正/负/中性新闻及新闻稿源。
十名编码人员完成编码后,作者又请了其中五位编码人员,选择了上述20个月抽样月份的第一周的新闻数据,按照同样的类型和标准再进行分类。当然,这五位编码人员不能再选择第一次他/她已编码过的数据。
前后两次编码的趋同率(percentage of agreement)按照上述四大类中的其中78个分类逐类进行。 其可信度系数(reliability coefficients)分别在86.12%和93.26%之间,都超过了Kassarjian 提出的85%最低互判可信度(minimum interjudgement reliability)。由此可见,本次抽样的可信度系数令人满意,本次调查结果是可信的。
四、 数据分析
(表格见文章后附)
1. 新闻选择之分析
我们可以从新闻内容的选择上看出,《参考消息》和《新民晚报》在1996年至2000年五年中,两报所报道的新闻主要集中在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文教和科技五大类上,因为两报在五年中均有一定篇辐报道这五大类新闻(见表一)。
而这五大类中的热点是经济新闻, 它是两报都花了较多笔墨进行关注的共同焦点。 如表一所示,两报在五年中所报道的经济新闻基本上都超过当年的10%,最高达25%,2000年《参考消息》的经济新闻比例虽然降到了7%,但仍然可排到第三位,由此可见两报对经济新闻之重视。
但是就这五大类中的其他类型而言,两报选择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参考消息》较注重政治新闻,每年的比例均占当年的50%左右,分别为57%、46%、56%、47% 和58%,明显高于《新民晚报》的10%或以下。与《参考消息》不同,《新民晚报》侧重社会新闻,五年的百分比分别为54%、34%、30%、26%和34%,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新闻。相比之下,《参考消息》所报道的社会新闻则较少,五年均在15% 以下。
另外《新民晚报》的新闻选择类型明显多于《参考消息》,尤其是文教、影视、体育等文体方面的消息。《新民晚报》的文教消息所占比例不低于9%,最高时达到了20%,而《参考消息》都在5%以下。影视、体育方面的报道,《新民晚报》自1997年起每年都有涉及,而《参考消息》这方面的报道却寥寥无几。不过应该看到的是,在后两年中,《参考消息》新闻选择的类型逐渐开始有多元化的趋势,尽管在绝对报道数量上还不如《新民晚报》。
从时间纵向的比较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两报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报道在五年中的后半期都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参考消息》从一开始没有涉及这方面的报道,逐渐转变为1999年的1%,2000年的2%,而《新民晚报》在1999年和2000年则分别跃升至12%和16%。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两报在军事报道方面原本相差不大,所占比例都不高。但是《参考消息》在后两年军事报道却有了明显的增加,2000年更是高达15%,相比《新民晚报》仍一如既往,保持1%左右的报道比例。
2. 新闻报道方式之分析
在报道新闻时,《消息》和《新民晚报》在五年中的正面、负面及中性新闻之处理方式具有较大的共性。 如表二所示,《参考消息》和《新民晚报》在五年的新闻报道中,占最大比例的是中性新闻。两报每年的中性新闻比例均达52%以上,最高达94%。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的比例则相对较少。
但就正、负面新闻而言,两报的负面新闻在抽样的五年中总量还是明显多于正面新闻。不过二者的差值却逐渐有缩小的趋势,不再象头两年那样差额可达两倍多。1999年的《参考消息》还出现了正面新闻比例略高于负面新闻的情况。
两报报道体裁之共性相对少一些,差异则较为明显。如表三所示, 《参考消息》在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和2000年五年中, 硬新闻的百分比相对较高,一直是各类体裁中数量最多的,最高时达到了62% 。另外,其简讯的百分比也较高,前两年均为35%,1998年相对少些,为19%,1999和2000年则分别有36%和38% 。而软新闻和图片新闻的百分比则相对较低,软新闻最多不超过23%,图片新闻则是屈指可数,《参考消息》在五年中仅有两条图片新闻,大部分年份根本就没有图片新闻。与之相对,《新民晚报》对软新闻的关注比《参考消息》大大增加,最低不低于35%,最高达到了62%,而硬新闻却没有超过50%的。另外,《新民晚报》比较注重图片新闻, 一开始每年都有4-5%的篇辐用于图片新闻,后两年还逐渐增加到了10%左右。 而简讯则非《新民晚报》之重点,最多只有10%左右,大大低于《参考消息》的比例。
五、 讨论
以上的数据分析反映出了大陆报纸选择报道、塑造台湾形象方面的一些共性、个性及趋势。在这一部分中,笔者拟略作归纳并探讨内在成因。
1. 大陆报纸选择和报道台湾新闻时的共同趋势
(1)全方位报道,全面反映台湾形象。注意对台湾较为全方位的报道,力图从各个角度关心台湾,全面反映台湾形象是两报五年来一个总的趋势。两报不仅集中笔墨的报道就有五大类之多,而且还在不断拓宽报道面,《参考消息》后两年新闻类型的增多正说明了这一趋势。另外,后两年医疗报道的上升趋势,也说明了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大陆更加细致深入地关心台湾民生和安危。笔者认为这一大的趋势,不仅是两岸交流增加,双方渴望进一步了解对方,以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结果,也是大陆报业竞争加剧,各报力图丰富信息,争取读者的策略之一。
(2)以为重心,反映两岸经济交往现状。经济新闻是两报的共同关注焦点,这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不无关系。两岸的交流是先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它是最终迈向对话的前奏,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起着催化作用。目前它也是两岸关系最重要、最贴近两岸民众切身利益的一环。在大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任务的思想指导下,发展两岸经贸关系也在大陆对台政策中占主导地位。在这种形势下,台湾的经济新闻理应成为关注重点,两报也都给予了较多的新闻流量。
(3)努力减少敌意,创造平和氛围。就新闻报道的方式而言,尤其是在正面、负面和中性新闻分类处理时,两报的统一趋势是更多侧重于运用中性新闻,即塑造一个客观、公正、真实的台湾形象。虽然总体上负面新闻的比例仍比正面新闻高,但二者的差值逐渐有缩小的趋势,这说明台湾形象逐步在走向正面。
这些数量关系应该能够说明大陆报纸的一种倾向,即尽量减少敌意,力图创造一种平和的氛围。这与大陆的对台政策是一致的。在处理两岸关系方面,大陆在经过了1979年的“叶九条”(即阐述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告台湾同胞书》),1983年的“邓六条”(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到1995年的“江八点”(即重申“在一个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提议“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再到2000年钱其琛接见台湾访问团的“新三句”(即“我们主张的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对台政策显示出在原则不变的前提下,策略愈见弹性的变化。大陆方面在政策发展过程中逐渐突出了一个中国原则框架内海峡两岸的平等地位,足见大陆对结束敌对,开展对话,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的诚意。这种诚意因而也具体体现在了传媒对台报道的倾向之中。当然由于两岸还未开始直接交流,还有人制造紧张局势,两岸关系也时有摩擦,因此导致了总体正面新闻数量偏少的局面。
2. 《参考消息》和《新民晚报》在选择和报道台湾新闻时存在的差异
在分析这些差异之前,我们应该先考察一下两报各自的办报方针。这其中包含了文化和政治内涵——《参考消息》地处政治中心北京, 主办单位为新华社,读者群面向全国,其定位在于让人们了解整个世界形势,从一定的高度进行全局的把握。《新民晚报》则是一份在商业城市上海出版的晚报型报纸,它所迎合的是多数普通读者在忙碌一天后需要放松、娱乐、求知的需求,注重平民眼光。
由于办报方针的差异,两报在选择和报道台湾新闻时体现出如下差异:
(1)两报在共同关心的五大类话题方面侧重有所不同。《参考消息》把更多篇幅用于政治新闻, 而《新民晚报》则以较多空间报道社会新闻。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最后一站,再加上世纪末台湾政治格局和两岸形势的发展变化,两岸关系及其今后发展趋势当然是人们的关注重点,那么注重大局的《参考消息》当然将目光更多的投给了台湾的政治新闻。 相对而言,贴近百姓的《新民晚报》就更加关注台湾民生,选择的是反映台湾老百姓的生活,更具人情味的新闻, 以符合大多数普通读者的口味。
(2)《参考消息》后两年在军事报道方面的力度更大。由于世纪末台湾政局的变动,两岸关系何去何从非常敏感,并且导致了两岸军事方面动作频频。随着台湾不断增购军火,大陆也在军事方面严阵以待,军方动向自然成为两岸甚至全球十分警觉的关注对象——它关系到能否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关系到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那么密切关注政治的《参考消息》自然较之《新民晚报》会更多的注意到台湾的军事动向,以至在后两年会出现军事报道飙升的现象,而《新民晚报》仍然按兵不动,保持过去的水平。
(3)《新民晚报》的新闻选择类型总体上多于《参考消息》。作为贴近老百姓的晚报型报纸,《新民晚报》更注重向人们提供有关台湾社会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以满足人们消闲、求知的需求。而《参考消息》对与大局无关的新闻就不愿过多着墨了。
(4)两报在处理新闻体裁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别。偏重政治新闻的《参考消息》更多转发硬新闻和简讯,因为政治新闻都有一定的时效性,且多为硬新闻,而且硬新闻和简讯有利于更快地向读者传递信息,帮助读者及时了解局势,信息量也更大;而旨在贴近读者、偏重社会新闻的《新民晚报》则偏重于采写软新闻和图片新闻,因为社会新闻时效性不强,但往往趣味性较强,人情味较浓,所以软新闻和图片新闻的报道体裁更能满足老百姓的情感需求,这与《新民晚报》所强调的“软些、软些、再软些”的晚报风格是吻合的。
六、 结论
根据上述对20世纪最后五年大陆对台报道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大陆在选择、报道台湾,塑造台湾形象方面有着如下一些趋势:
首先,大陆报纸在塑造台湾总体形象时基本做到客观、公正、真实。这五年当中对台中性报道的大量存在说明大陆报纸正以越来越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台湾事务。尽管在两岸对峙仍未结束的状态下,负面报道比例仍较正面报道偏高,但是二者差距的逐渐缩小说明了大陆报纸倾向推动两岸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总趋势。
其次,随着两岸交流的步步深入和发展,大陆报纸注重全面反映台湾的全貌,报道触角伸及各个角落。这不仅体现在报道类型的数量之多,报道体裁和正负中新闻之全,还体现在不同定位的报纸能突出各自台湾报道的特色,以满足不同读者对台湾信息的不同要求。当然这种对全面丰富的追求在小型报纸方面体现尤为突出。因为它们面临了更多的报业竞争,需要满足读者对信息越来越高的需求,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另外,在这五年当中,随着两岸形势的种种变化,大陆报纸同时也根据政府对台政策的要求在报道、反映台湾方面有所针对和凸显。比如对经济新闻的重视和军事新闻报道的变化。报纸的倾向性也同样随着对台政策的微调有着悄悄的变化。大陆报纸作为政府喉舌,接受政策导向,有方向地将新闻报道朝着有利于实现政府方针政策的方面推动,是情理之中的。
本次调查最大之不足是:由于人力的限制,被抽样的报纸还是相对较少,只选了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中的两份小型报纸。建议今后的调查能选择大陆各地更多的报纸,来研究大陆报纸的新闻处理方式以及其区域性及定位的异同。
最后,本次调查只限于大陆的报纸。希望今后的调查能扩展到大陆的其他媒体,如广播,电视等。内容分析除了跨时间段的分析外,也可以在点上围绕某些特定重大事件展开讨论。随着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两岸媒介的比较研究也值得开展,以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
参考
中文部分:
(1)郭可.(2000). 从客观性看中美两国报纸如何报道对方国家. 新闻大学 . 28-30.
(2)李瑞环.(1990).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求实杂志. 5,8.
(3)徐光炎;朱洪波.(1986). 新闻学与新闻写作.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4)余家宏;宁树藩.(1984). 新闻学简明词典 .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5)余家宏;宁树藩;叶春华.(1984). 新闻学 .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6)张宗厚;陈祖声.(1983). 简明新闻学.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7)郑保卫.(1990). 新闻学导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
部分:
Gorney, C. % Guo, K. (1992). Selection and treatment of news in Chinese newspapers. Presented at the ICA Annual Conference in 1992 in Washington D.C., USA.
Guo,K. (1998). External influences: Positive and negative – a Chinese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4,86-93.
Merrill, J.C. (1983). Global journalism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Stevenson, R.L. (1994). Global communication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New York: Longman.
附:表格
表一:新闻类型
表二:正面/负面/中性新闻之分类
表三:新闻体裁之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