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图书出版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春玲 时间:2010-06-27

[摘 要] 目前,出版在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比较粗放的问题。本文认为,加强图书出版单位成本管理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树立大出版成本管理观念、图书出版成本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的成本管理机制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出版企业管理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 出版企业;成本管理;思考
  
  当前,的图书出版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出版巨头纷纷进军我国的图书分销领域,以其雄厚的资金和高效的管理机制,给我国的出版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二是国内出版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一费制的推行,图书出版业的利润率大幅下降;三是以、音像、等为代表的新兴传媒业的突起给图书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一个现代的出版企业,要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加强企业的管理,特别是成本管理,树立现代成本管理观念,便成为在剧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选择,也是落实和运用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企业的必然要求。
  
  一、目前出版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前些年,我国的图书出版单位一直是事业单位,因为行业的总体效益较好,人均销售收入、人均利润与其他行业相比较高,相当多的图书出版社在成本管理中比较粗放,存在不少需要正视的问题:
  1.相当多的出版单位对图书成本管理仍停留在简单的记账式管理的层面上,而对图书产品的产前投资监督和产后效益评估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结构的优化和整体效益的提升。作为一个现代出版企业,图书成本管理的动力和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经营质量,增进企业的效益,使企业维持可持续发展。传统的记账式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出版企业发展的需要。
  2.图书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市场观念不强,往往把高效率和高效益混淆等同。成本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高效率但并不意味着高效益。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主要是限制和压缩不合理的支出,一切有益于单个图书产品或某类图书产品效益提升的投入均是合理的。如有些图书出版单位一味地降低合理的生产成本,造成图书的质量和品味下降,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更多更高的收益,还造成了图书出版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损失。
  3.图书成本核算内容单一,适应不了现代出版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往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核算,实际上主要是图书的生产成本或加工制造成本的核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出版社正在经历由事业向企业,由生产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的深刻转变,把图书成本核算的内容仅仅局限于图书生产或图书制造的范围已经远远不够了。图书策划成本、营销成本比重上升,图书成本核算已经大大超出单纯制造成本的范畴。同时,企业自身的管理成本也是影响图书出版单位整体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现代出版企业的成本核算应该是研发成本、生产成本、营销成本、管理成本的综合。
  4.图书成本管理的基础信息分散,口径不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本核算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出版企业现有的成本管理多数只局限于财务方面,而财务管理人员所需的数据涉及到出版过程的各个层面,但一些资料如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编辑信息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往往不能及时与财务沟通,故难以达到为经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目的。
  
  二、提高出版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途径
  
  1.要树立大出版成本管理的观念。图书作为一种产品所发生的生产成本,不只包括在编辑、设计、校对及排版、印刷、装订等等生产流程中所发生的直接费用,还包括其他间接支出的费用。过去出版物的生产成本在管理过程中重直接成本,轻间接成本;重产销成本,轻营销宣传成本。这里所说的轻,并不是指资金投入的少,而是对该生产成本的投资与效益的关联关系重视的不够。所以,首先,大出版成本管理,是指包括图书生产、营销及相关管理、服务成本等等一切相关费用的管理。具体到实际工作中是要把每一本书的支出都计入到该书的成本,这样才能以成本核算为导向,激励从策划、编辑到营销的各方面人员努力降低研发、生产、营销的成本,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其次,根据“全员参与”的原则,培养全员成本管理的意识,建立起全面成本管理系统。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今天的成本管理已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企业成本管理既不只是财务部门,更不是财务部门主管和成本的事情。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是由利润最大化这一短期性的直接动因所决定,而是定位在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战略层面上。企业中每个员工都在占用成本,每个员工都负有成本管理的职责,每个员工都是成本管理的对象,同时,每个员工也都是成本管理的参与者。图书的策划者、责任编辑,他们对图书的开本、印张以及纸张的选用、图书宣传的定位,这些决策对图书成本的高低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印制管理人员对图书的用料、印刷厂的印装费用以及时间成本的控制也同样有着重大的影响;图书营销人员建立营销网络、对各个经销点图书布局等所产生的费用都与企业成本管理有着紧密联系;出版社管理层,特别是法人代表更应在图书生产的组织过程中,通过科学决策,努力实现单位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2.要努力实现图书出版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所谓精细化就是指以法规为依据,以提高企业效率与效益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模式,对管理对象实施精细、准确、快捷的规范与控制。精细管理对企业最大的贡献在于成本控制,管理精细化的企业一般能够把成本控制到最优,因为精细管理能够优化流程、提高品质、降低不必要的损耗。出版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就是要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把提高管理效能作为管理创新的基本目标,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改变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将量化标准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以量化的数据作为提出问题的依据、分析判断的基础、考察评估的尺度,使无形的管理变成有形的管理;利用量化的数据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并对管理进程进行导引、调节、控制,从而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正管理行为。
  出版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应该体现在出版图书的全过程。首先,要加强出版采购成本的管理,实行必要的招标采购,以公正、公开的原则来选择供应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采购价格降到最低;采用定向采购的方式,按质量、技术、服务和价格几方面的竞争能力来选择供应商,并与之建立长期的、互惠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供应渠道的稳定和低成本;通过与供应商签订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需要的物料数量、品种的协议,实施适时采购,减少物料库存,从而实现采购成本最低的成本管理目标。其次,要加强出版设计成本管理,合理把握出版物的成本因素,如通过改变出版物的开本、版式设计,纸张大小的选用,把技术和经济结合起来考虑,在确保必要功能的前提下,求得最低成本。设计成本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设计成本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图书设计成本包括版式设计成本、装帧设计成本、用料设计成本、印刷设计成本等。设计成本控制的原则:应是图书内容与图书外观形式的统一,美观实用与朴实节约的统一。因此,编辑策划人员和成本控制人员都应当是既懂出版策划,又能够作技术经济分析的复合型人才。再次,要加强出版发行过程成本管理和出版售后服务成本管理。发行成本主要包括出版物的运输成本、存货成本、仓储成本和管理费用。在保证读者价值增值的情况下,追求发行成本最小化,是出版业成本管理的根本目标。为了增强竞争力,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客户的服务,服务成本已成为企业供应链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出版售后服务成本管理,一要注意出版市场信息的收集,尤其是客户和读者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二要对客户和读者进行回访及满意度调查,避免出版物开发的盲目性。

 3.要建立的图书成本管理机制。管理靠制度,加强成本管理更要靠制度,因此如何建立一整套制度和便于运作的管理模式是出版共同探讨的目标。这种制度建立应以财务资金部门为中心,对其他部门进行扩散,把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宣传同收入和成本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全程参与。在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实现有效跟踪与监控,做到“企业的经营活动到哪里,财务管理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一方面,要强化财务管理职能,拓宽财务管理领域。例如,在项目管理上,财务部门需要从可行性研究、设备寻价、报价评估、合同谈判、合同审核、会签到合同签订后的付款和履约情况的跟踪管理,对各种合同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建立一条龙的合同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将财务控制延伸到采购、建设、后评估等环节,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提供精确的财务信息,引导企业运营活动的健康发展。财务分析要“从财务的观点来看经营,从经营的观点来看财务”,对重点业务和重要财务变动情况进行跟踪,定期或不定期地提出各种财务分析报告。比如与印制部门、编辑管理部门沟通,制定各种信息统计程序表,印制部门每月的生产月报表、编辑管理部门每月的合同汇总表、发稿登记汇总表等等。通过对这些信息加以汇总、分析,建立起一个全过程的成本管理系统,对从策划开始到生产再到经营的整个图书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的监控和管理,让管理人员更直观地了解企业的整体运作动向,使管理工作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4.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提高图书成本核算的效率,努力形成出版成本管理的数字化管理。没有信息化的标准化管理,大量的数据就无法正常流动,会导致产生“信息孤岛”。没有信息手段,无论是财务数据,还是其他业务数据,都很难实现高效率的采集,也无法进行汇总、分析和监控,就无法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现代化的工具,我们可以实现一书一账式的单品种、全成本核算。对图书按品种、按印次单独设账,从选题策划开始,将每一种图书所发生的费用归集到该书的成本中,把图书成本核算,同策划编辑的项目管理相结合,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成本的支出,使图书的利润核算最大限度地接近图书的客观实际。只有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才有可能全面地反映每类图书甚至每本图书的实际成本、实际利润,这既为员工的绩效考核、奖惩激励提供了科学的保证,也为出版社决策部门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同样也可以实现对企业整个经营过程的监控,扩大管理信息采集面,建立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和利用程序,形成企业财务综合分析数据库。
  
  三、加强图书出版成本管理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我国的出版社正经历着由事业向企业、由计划向市场的深刻转变,出版社已经由以编辑加工为主体,向全面进行图书研发、生产、营销的现代企业转变,为适应这种要求,出版社的成本管理从观念到内容再到形式,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成本管理的辐射面越来越大,成本核算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这是出版改革的大势所趋,成本核算内涵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出版企业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给出版社成本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但出版企业在企业性质上与一般企业又有一些差别,因此在成本管理系统的建立过程中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坚持图书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图书质量第一的原则,是贯彻出版方针政策的体现,是先进文化方向的要求。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效益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社会效益与效益的统一与结合。
  2.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出版社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图书成本产生影响,这就决定了有效的成本控制必须是全方位的。但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还要对图书成本费用比重大的项目予以重点控制,如对纸张费用、印装费用、稿费等,要进行重点控制。不讲成本的重点控制,只能是事倍功半,不是科学的成本控制。
  3.匹配的原则。成本控制应与一定的预期收入相联结,降低成本应以不影响整个企业的收入为前提;增加成本应以增加相应收入为基础。应该把能够对象化到每一本书的支出都计入到该书的成本,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费用和均摊费用,这样才能以成本核算为导向,激励从策划、编辑到营销的各方面人员努力降低研发、生产、营销的成本,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要防止和克服“橡皮利润”或多结转成本,将利润留给下一年度;或少转成本,形成本年度虚增利润。这两种做法都与匹配原则相悖,违背了成本管理制度。
  通过对出版企业图书成本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克服生产过程中损失和浪费现象的发生,使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得最佳利用,通过节约各项消耗,降低产品成本,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出版企业成本管理,需要在“大出版成本管理”的战略之下,破除部门壁垒,拓展职能范围,优化流程、提高品质、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为运营活动提供精确的信息,以信息化手段推进精细化管理。同时,要充分考虑执行成本,不违背出版企业成本管理原则,最终达到减损增效、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
  [1]周维莉.出版企业成本管理浅议[J].出版广角,2004,(7).
  [2]柳瑛.研发、出版、营销为一体的图书成本核算[J].出版经济,2002,(8).
  [3]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喻建章.江西出版科研选[D].南昌:江西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