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恒隆广场物业管理的设备管理
摘要:本文结合“恒隆广场物业管理的设备管理”这一工程实例,概述了设备管理的应用背景,推广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手段。通过分析设备管理的流程,来保证租户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和净化、美化生活工作环境。这样被认可,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竞争力得以加强。目前物业对化设备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设备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以我个人的理解谈了恒隆广场设备管理的新问题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物业管理 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体制 竞争
在跨进新世纪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物业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简单的粗线条的服务已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优势的、细化的综合性服务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学会服务,做精服务文章,用优质的服务产生更大的价值,是迎接入世挑战融入全球化的有效方式,是物业管理部门参于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基础,是推动物业管理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三个代表”的实际行动,这是发展的趋势。
一、恒隆广场综合楼的物业管理简介
恒隆广场综合楼是南京西路上的一座超高层建筑,高度为288米,地下3层,地上66层,裙房5层,是目前浦西第一高楼,它与上海展览中心、波特曼酒店相邻,已经成为上海浦西的新一代标志性建筑。2001年5月竣工开业以来,目前商场店铺出租率已接近98%,办公楼客户入住率已经达到了100%。
恒隆广场综合楼主要由办公楼、商场、地下停车场三部分组成,裙房1-5层为商场。商场内有4个区域采用跳空结构和玻璃天顶(分别为中庭、圆庭、内庭、内街),每层商场划分为5个区,各个区域之间通过内街、回廊、天桥相互连通。整个商场由130多家店铺组成,各个店铺的面积可以通过隔断灵活调整,共计营业面积为57000平米。每天营业时间为12小时,日营业额在500万人民币左右。
(一)恒隆广场综合楼物业管理特点
恒隆广场综合楼高度大、楼层数多,功能复杂,人口稠密,物业管理任务较为艰巨。综合楼包括停车场、商业、餐饮、娱乐健身场所、办公楼、流动人口极多。要管理好综合楼,确保综合楼各部分正常运作,确保物业和楼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任务十分艰巨。
恒隆广场综合楼设备多、结构复杂、管理起点高,对物业管理队伍的素质要求较高。恒隆广场综合楼设有中央空调系统、上排水、排污系统、高低压供电系统,煤气供应系统、电梯系统,还设有楼宇自控系统,通信系统、办公、保安、消防系统。物业管理需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队伍,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方法,对综合楼各系统进行维护、保养和管理,保证这些系统的正常运转。
(二)物业管理的服务内容
由于恒隆广场综合楼的复杂性、混合性、综合性,给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但恒隆广场综合楼的基本服务内容就是实现对物的管理、对人的服务。其基本内容按服务的性质和提供的方式可分为:常规性的公共服务、针对性的专项服务和委托性的特约服务三大类。
1、常规性的公共服务
这是指管理中的基本管理内容,是恒隆广场物业管理面向所有租用人提供的最基本的管理与服务,目的是确保物业的完好与正常使用,保证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和净化、美化生活工作环境。其中包括:
房屋建筑主体的维修管理。定期掌握房屋的基本情况,对综合楼的楼面、楼道等房屋进行经常的维修、养护和管理,使建筑物保持完好、整洁和美观。对租户、用户的房屋装修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使综合楼不因装修而影响寿命和危及他人安全。维持综合楼价值,创造增值潜力。
综合楼各系统设备设施的管理。物业管理人员要经常对综合楼的供电供水及排水、电梯、消防、中央空调、公共照明等公用设施进行维护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设备完好的运行状态。
清洁卫生的管理。清扫保洁人员应全面负责综合楼各房屋以及公共场所的清洁和保洁工作,保持公共部位不被占用,垃圾日产日清。一般由专业清洁公司承办。
绿化管理。绿化人员应对综合楼周围及内部的花草树木和景点进行养护和管理,为用户、租户创造优美整洁舒适的高雅的环境。
停车场、车辆及管理。管理人员要对用户、租户以及外来人员的车辆进行管理,保证停车场的车辆停放整齐、管理有序,保证车辆安全。
消防及治安管理。保安人员对综合楼及其范围内进行全天候保安值勤,设立监控中心和消防控制中心及固定保安岗位和流动巡逻岗。确保用户、租户人身财产安全。监控系统要保证24小时值班监控。做好消防器材的维护,对违法违纪行为要及时处理。如有设备等报警或故障显示,需立即通知有关部门人员,及时到场解决。
收费管理。要严格按照协议或合同当地物价部门核定的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标准,及时、 定期收取租金及管理费用,并接受用户、租户监督。其中涉及:租金、水电费用、停车场收费及有偿服务收费。
全方位服务。物业管理应对用户、租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有效且经济的服务,使用户、租户更为舒适便利。可开设常规性服务,如:机车船票代办、办设储蓄所、速递公司等。
2、针对性的专项服务
恒隆广场物业管理为改善和提高租用人的工作、生活条件,面向广大租用人,为满足其中一些用户、群体和单位的一定需要而提供的各项服务。
3、委托性的特约服务
为满足物业租用人的个别需求受其委托而提供的服务,通常指在物业管理委托合同未要求、物业管理在专项服务中也未设立,而物业使用人又提出该方面的需求,此时,物业管理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其需求,提供特约服务。并根据租户需要,提供特约服务。
二、恒隆广场综合楼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恒隆广场综合楼的价值不但取决于座落位置、建筑结构、空间布局和室内外装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配备设备的品质性能、系统结构和运行状况。
物业管理的设备管理是一门中的应用学科,它包括系统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物业管理设备管理化的目的,必须学习和掌握设备管理的基本原理,树立现代化管理的思想,结合物业设备的特征和具体实践,完善科学的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推广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手段,以促进物业管理企业的设备管理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竞争机制的引入,物业对现代化设备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设备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事实上,设备管理几乎涉及到物业管理企业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归纳其功效与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系到声誉和生存
作为恒隆广场物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管理的好坏对企业的社会声誉乃至生存有着重要意义。物业设施一直处于良好状态,人们能安心方便地生活和工作,企业被认可,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竞争力得以加强,企业发展前景广阔。反之,如果一些设备经常处于性能不良或停机待修状态,直接影响整个物业的功能发挥,降低物业的使用价值和社会声誉。甚至无法再取得人们的承认,丢掉市场,丧失生存的根本条件。
(二)关系到服务的成本和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
设备管理对服务成本的影响,除了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上外,还有设备的投资效果、停工损失、维修费用、能源和材料消耗等。加强维护保养,能有效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检修周期,节省维修费用和减少停工损失。树立经济运行的意识,注意节约运行中的能耗费用、操作费用,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来减少日常物料的使用量,杜绝“跑、冒、滴、漏”等缺陷,以减少相关费用开支,使设备一直处于最佳、最经济的运行状态。
随着现代化设备的不断发展和普遍使用,设备所占资金在固定资产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显然,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设法提高资金的合理利用程度,而设备管理的科学化无疑是关键。具体说,就是取决于设备经济管理的一系列环节是否达到最佳水平。
(三)关系到技术安全和环境保护
若设备的可靠性低,管理不善,在运行中发生意外,不仅破坏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同时也使国家和企业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家庭带来不幸。若设备陈旧落后,排放有害物质或噪声超标,就会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和生物的生存,成为社会公害。因此,保证安全生产,消除环境污染,有效地预防设备和人身事故及社会公害,是现代设备管理的重要课题。
物业管理企业的迅猛发展,物业建设中的科技含量在迅速上升,化、智能化管理服务已经成为当前物业管理企业竞争致胜的关键筹码。为保证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就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而先进的设备管理是企业技术进步的根本保证。
三、恒隆广场综合楼现代化设备带来的新问题
现代化设备在恒隆广场综合楼的大量使用,使企业在服务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给设备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例如:竣工后的基础资料不齐全;早期无先进的设备管理体制;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可以获得高效率和高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如:故障损失大、磨损腐蚀加快、严重污染环境和能源资源消耗大等;设备的投资和使用维护费用大量增加,迫切要求注重设备与设备管理的经济效果;现代化设备技术综合性强,全过程环节多,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用现代化设备,岗位分工较细,经常是单工序操作,设备结构复杂,人的感官能力难以适应。
四、恒隆广场综合楼设备管理的解决措施
(一)建立先进的设备管理体制
1、按设备的数量、复杂程度和设备集中程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检修人员的技术力量和组织形式,结合企业的特性、功能及工作特点(运行班次、有无假日)等各种因素、实事求是地设置设备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力求理顺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体现先进性。
2、设备管理负责人必须熟悉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条例;必须熟悉设备的技术理论知识,必须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
3、加强设备管理体系的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及业务水平,对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培训,对操作人员实行使用维护培训,对检修人员实行技能培训,并把各项培训工作列入设备管理工作计划中。
(二)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规章制度
作为一个好的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规章制度,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包括:设备管理岗位责任制度;设备基础资料管理制度;设备运行和维护保养制度;设备检修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培训教育制度;特殊设备管理及应急制度;各类机房、变配电机房的出入登记制度等。
(三)做好设备管理的基础资料工作
基础资料工作是设备管理工作的根本依据,基础资料必须正确齐全。利用现代手段,运用机进行管理,使基础资料化、网络化,活化其作用。
设备的基础资料包括:
1、设备的原始档案
设备的原始档案包括:基本技术参数和设备价格;质量合格证书;使用安装说明书;验收资料;安装调试及验收记录;出厂、安装、使用的日期。
2、设备卡片及设备台帐
设备卡片将所有设备按系统或部门、场所编号。一台设备有一张设备卡片,设备卡片上登记设备的编号、名称、规格型号、基本技术参数、设备价格、制造厂商、使用部门、安装场所、使用日期等。
按编号将设备卡片汇集进行统一登记,形成一本企业的设备台帐,从而反映全部设备的基本情况,给设备管理工作提供方便。
3、设备技术登记簿
设备从一开始到报废的全过程。包括计算、设计、制造、采购、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报废,均应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每台设备建立一本设备技术登记簿,它是设备的档案材料。设备技术登录簿中有:设备概况:即设备台帐上的资料;设计参数和条件、技术标准及简图;设备运行状况;备品配件;设备维护保养和检修情况;设备大中修记录(包括时间、费用、人员);润滑卡;设备事故记录;更新改造及移装记录;报废记录。
设备技术登录应及时准确齐全,应反映该台设备的真实情况,用于指导实际工作。
4、设备系统资料
恒隆广场综合楼的物业设备都是组成系统才发挥作用的。例如中央空调系统由冷水机组、冷却泵、冷冻泵、空调末端设备、冷却塔、管道、阀门、电控设备及监控调节装置等一系列设备组成,任何一种设备或传导设施发生故障,系统都不能正常制冷。
因此,除了设备单机资料的管理之外,对系统的资料管理也必须加以重视。系统的资料包括:
竣工图。在施工时原则上应该按施工图施工,但在实际施工时往往会碰到许多具体问题需要变动,把变动的地方在施工图上随时表注或记录下来,尤其是管道及阀门安装的规格、位置、标高及走向等。如果在施工时没有把变动的地方表注或记录下来,容易造成管理上的困难。施工结束,把施工中变动的地方全部用图重新表示出来,这样的图纸符合实际情况,这就是竣工图。竣工图应由资料室及管理设备部门保管。
系统图。竣工图是整个物业或整个层面的布置图,在竣工图上各类管线密密麻麻,纵横交错,非常复杂,不熟悉的人员一时也很难查阅清楚,系统图就是把各系统分割成若干子系统(也称分系统),子系统中可以用文字对系统的结构原理、运作过程及一些重要部件的具体位置等作比较详细的说明,表示方法灵活直观、图文并茂、使人一目了然,可以很快解决问题。系统图也是对员工培训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材。
(四)加强培训教育工作,做到专业管理同全员管理相结合
越是优秀的物业管理企业,越应注意对员工的培训、教育。
专职设备管理人员应成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及管理业务水平的人才。但是单纯依靠少数专职设备管理人员来管好企业的所有设备是不可能的,还应该发动企业全体员工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共同用好管好所管辖区域内的所有设备。因此,对操作使用设备的人员要加以培训教育,要求操作使用人员懂设备的用途、结构、原理、技术性能、使用要点、维护方法、故障的排除及报告等基本知识,教育大家正确使用设备、爱护设备。最后应该做到操作人员会检修设备、维修人员会操作设备,并要求只有取得了国家考核颁布的技术资格等级证书的人员才能上岗,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结论
本文结合恒隆广场物业管理的设备管理,对设备管理方面做了重点阐述。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各国经济日益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加速了资金、技术、商品和人才的国际流动。世界经济正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轨,产业结构正向高增值型与知识集约型转变。以现代高科技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结合国家和各物管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国内外先进的设备管理经验和方法加以消化和吸收,使设备管理工作逐步同国际接轨,以适应市场竞争激烈的要求。大力推行现代设备管理,积极学习和推广应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
国家建设部房地产业司,《物业管理概论》,物价出版社,1996年12月
沈瑞珠,《物业智能化管理技术》,中国轻出版社发行部,2001年8月1日
丁云飞,《物业管理专业系列教材-物业设备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1日
谢凯,《商场物业管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俞国胜,《高等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材》,中国林业出版社发行部,2002年8月1日
陆伟良,《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1日
戴德梁行,《物业标准化管理丛书》,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年1月1日
卜宪华,《物业设备设施维护与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图书发行部,2003年8月1日
陈红,《楼宇机电设备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1日
许海峰,《物业管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