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十大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9
一、以产权的社会化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新突破。
以产权的实际占有为基础,建立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共同体,是调动广大劳动者积极性的根本措施;劳动者、技术人员、管理者和企业家逐步地成为本企业的产权占有者是国企改革取得突破的关键。
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产权主体的社会化是实现政企分开、建立企业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在产权主体社会化和产权清晰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主体的社会化有利于形成多元化利益主体的风险与责任意识,强化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
2、产权制度改革是建立企业与职工利益共同体的基础。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与职工的密切结合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充分承认和实现劳动者、经营管理者和技术人才之间不同作用和贡献的前提下,实现职工持股并保持合理的差别性,并由此使各类人力资本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在承认并确立劳动力产权的基础上,将劳动者利益与企业利益、国家利益长期地、合理地统一起来,逐步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共同体。
3、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大型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4、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促进国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影响。目前,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经验,加大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力度。在逐步规范的前提下,提高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持股和经理人员融资收购的比例,是加快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步伐的重要选择。
5、加快寻求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是实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条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至关重要。应当正确地估计和认识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保持国有经济合理规模和合理比例的基础上,提高国有资产市场化运作的程度,实现由国有资产向国有资本的转变,并建立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二、以产权主体的泛化促进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投资者、管理者、科技人员有差别地持有本企业的股份,这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高成长的关键。
1、产权主体泛化是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人才、技术制约的最重要的举措。民营企业产权体制上也存在某种程度的产权主体残缺问题。民营企业中人力资本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愈益突出,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去留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解决民营经济中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如缺乏成就感、创新障碍,根本途径在于建立产权激励机制,使他们成为民营企业产权的实际占有者。
2、产权主体泛化是民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克服产权的家族化制约,是民营经济进一步获得发展的重要经验。
三、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推进基础设施领域的改革。
1、投资主体单一国有是造成基础领域效率低下、发展滞后的关键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要是政府财政投资,民间资本投资空间和渠道没有打通。单一国有投资体制是形成基础领域行政性垄断难以打破的根源。
2、加强基础领域的投资必须与促进基础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同步进行。政府不可能成为基础领域长期的投资主体,真正的主体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
3、打破行政垄断,开放市场准入,为民间资本进入基础领域创造条件。加入WTO条件下,优先对内开放,允许民间资本提前介入。分步推进,多种形式促进民间资本进入基础领域。
4、改革政府对基础项目的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
四、以产权清晰为前提,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1、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迫在眉睫。加入WTO,国有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压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是在剥离不良资产的前提下,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严格有效的治理结构。
2、寻求更彻底地处理不良债权的办法,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创造条件。过高的不良资产是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难点所在,并积聚着巨大的风险。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不良资产,需要采取更为彻底的办法。可实行债务全面托管的一揽子办法,允许民间资本入股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在严格监管的基础上给民营资产管理公司较大的业务活动范围和适当的优惠政策。
3、加快金融立法,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适应加入WTO的原则和要求,要参照国际惯例,抓紧制定和完善我国金融资产管理、信托投资公司管理以及中央银行监管条例等金融监管法规,逐步完善金融业的监管体制,逐步实现由分业管理向混业管理的过渡,并注重开放中的风险防范。
4、适时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资本市场建设。
五、以产权激励机制为基础,加快实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合理的产权激励最有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因此,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要与产权体制改革相配套。
1、产权制度改革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在确立劳动力产权的前提下,鼓励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新时期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体现。以产权激励的方式实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有效突破。
2、产权激励是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本得不到确认,人力资源配置极不合理。企业家拥有财产权,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家在企业作用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企业家拥有部分股权,从而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者和剩余索取者,是人力资本在现代企业治理中作用不断提高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新特点、新趋势。
3、结合实践,积极探索,寻求合理的产权激励的多种有效形式。
六、以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为重点,实现科技体制的创新。
科技体制创新的核心,是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承认并促进科技人员的智力转化为股份,对科技体制创新有决定性意义。
1、在知识条件下,以人为载体的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以生产要素的股份化、社会化为重点,实现科技体制创新的突破。以员工持股等形式确立劳动力产权,将有效地实现科技体制的创新。广大职工及技术人员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资收入领取者,而且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受益者。试行技术入股等形式,实施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科技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力。
3、加大股权激励比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有的激励机制。确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强者、保护弱者的收入分配原则,建立产权激励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创业人员与经营管理人才的积极性。
七、以土地使用权的物权化为核心,深化改革。
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就是要承认农民对土地的产权。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要从上明确农民拥有土地的产权,加快农地制度创新,实现农地使用权的长期化、资本化和市场化。
1、要赋予农民对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并授予农民对所承包土地的转让、抵押、入股等处置权。
2、要加快培育农村土地交易市场。政府应在确保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大力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在市场准入、交易程序、权利义务、合同格式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3、要对农民的各项土地权益提供法律保障。国家应尽快建立对农民土地使用权的法律保障体系,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任何一级政府和组织不得侵犯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得干预农民依法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
八、以规范和保持产权主体为基本任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1、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的关键是缺少明确的产权基础。由于产权不明确,造成政府的角色和定位错误,管了不该管的,该管的却没有管好,造成政府在行使公共职能中的错位、越位和缺位。
2、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任务是保护产权。政府对经济直接干预过多,对产权保护不足,会扼杀民营经济的活力。以保护产权为核心放松管制,鼓励竞争,真正赋予经济新的活力。
九、建立多种形式的产权交易市场。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产权交易市场,以此为产权制度改革形成相应的市场环境。
1、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是产权制度整体改革的前提。
2、循序渐进,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积极创新,逐步建立以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多样化的产权出让主体及收购主体、多层次的产权交易品种、多形式的产权交易方式相结合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
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要与产权关系立法、人事制度改革、基层民主建设结合起来。
上一篇:德国咨询业发展的概况与特点
下一篇:市场扩展战略之渠道分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