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市场化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下文我抛砖引玉,来谈谈大型国企在市场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人力资源挑战,以及笔者在咨询实践中的处理思路和建议。
国企的HR变革浪潮
为什么近年来国企大规模进行HR变革呢? 笔者认为,这与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和国内市场化进程加快是分不开的。
90年代以来的国家人事制度改革,以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以及基于3P(岗位、绩效、能力)的分配机制改革为代表,对国有企业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提出了极大挑战。人事制度改革首先从移动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开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讨,现已全方位向大型国企推进,成为大型国企眼前共同的工作重点。
如果说国家人事制度改革是自上而下推动国企HR变革,那么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就是自下而上的催化因素。近年来,加入WTO、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重大事件的出现,一方面使大型国企获得巨大机遇,尤其是重行业,而另一方面也把原来“吃皇粮”的国企推向了市场竞争的风口浪尖。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侧重于静态的“档案管理”和“工资核算”,而市场的瞬息万变和企业的超常规发展,都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能够具备计划性和前瞻性,这样才满足企业迅速发展的业务需求。
无论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还是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都对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紧迫的变革的要求,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们也纷纷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近年来,大型国企纷纷进行人力资源变革,从变人事部为人力资源部,到内部竞聘选拔,乃至于如今出现购买咨询服务的浪潮,可以说是越演越烈,欲罢不能。
国企的HR困境
那么,目前大型国企所面临最大的人力资源困境是什么呢?笔者认为,隐藏在用人不公、平均主义等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素是人力资源管理缺位和人力资源关键职能缺失。
在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句经典台词:“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正如葛优所强调的一样,目前国内企业无论在外部宣传,还是内部开会,都把人才放到至高的地位,并且也屡屡强调进行人力资源变革,然而在实际工作和利益分配中,人力资源工作的推进经常受阻,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平级部门中总处于弱势,为什么呢?人力资源管理缺位是最重要原因,说直接点,就是缺少一位纯粹的、专业的、强势的人力资源总监或副总。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国企的读者会说,在我们公司,总经理直接分管人力资源工作,这还比不上一位人力资源总监吗?但实际上,总经理分管就是没人管,因为总经理永远都最关心业绩,并且要制衡各个部门,因此如果总经理分管人力资源部门,那么在与其它部门有冲突的时候,总经理为了平衡其他分管副总,就经常会发生人力资源部门受打压的情况。“人力资源总监”的缺位,直接导致人力资源部门的实际定位偏低,缺乏话语权,应有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此外,人力资源关键职能的缺失或错乱,亦是国企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巨大挑战。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本质上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层次和地位是由使用者的目标所决定的,因此缺乏人力资源总监的人力资源部门无法真正站在高层角度,进行紧贴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试想一下,人力资源部的部长如何能和其它负责生产、营销的副总,自由平等地讨论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对于面临市场化冲击的大型国企来说,尤其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基础工业,如石油、钢铁、煤炭行业等,利润与产能暴增的同时凸现人力资源的匮乏,而实际上因为人力资源规划职能的缺失,人才储备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成为千夫所指。另一方面,原本属于人力资源部门的目标体系制定、薪酬设计等职能,在很多国企中却不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分内事,而可能归于财务部或其它管理部门。
面对上述困境,从目前看来,国企人力资源变革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为很多时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也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么,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变革到底如何进行才能更为行之有效呢?
SSTP模型——国企HR变革的解决之道
笔者经过多年人力资源咨询经验的沉淀和,开发出一套全面诊断及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具,即SSTP模型。在笔者看来,要改善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并不能仅仅从薪酬、招聘、考核和培训等操作层面的内容着手,而要从战略高度、队伍规划、管理制度和支撑平台全方位地加以探讨、互动和提高,方能达到治标更治本的效果。
S: Strategy—战略高度
从战略高度来说,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具备战略高度,必须要在公司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的确在国企内部各层级得到普遍认同,但是,深入研究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就会发现,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依然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如前文所说,正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缺位,所以企业会出现这种主观期望与实际情况相背离的状况。因此,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首要因素就是要有一位专业、推动力强的人力资源总监或副总。口头或书面的重视并不足够,在目前人力资源变革的节骨眼上,更重要的是在地位上和责权上的倾斜,才能使各级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各自承担所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和责任。
T:Team —队伍规划
对目前国企来说,尤其是走上快车道的大型重国企来说,人力资源工作的核心是前瞻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及对应的实施计划,而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就是队伍规划,这主要包括人力成本、效率、结构和素质四个方面的规划工作。这也是公司高层最关心的人力资源工作。
在七、八十年代,大型国企吸纳了大量国内最优秀的人才,因此国企整体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并且单位人力成本相对较低,这是优势所在。但是,因为国企的机制比较僵化,因此营销人才和战略人才是国企的短板,并且,由于民营越发活跃,国企的技术人员被大量挖角,这也成为国企发展的极大障碍。此外,企办社会和铁饭碗的包袱,冗员、鞭打快牛和劣币淘汰良币等现象都是国有企业中极为普遍和常见的。
因此,对于国企来说,队伍规划的重点在于效率和结构规划。一方面,通过引进营销人才、战略人才,并防止高级技术人员流失,使企业的人才结构从计划向市场经济靠拢;另一方面,因为冗员所带来的低功效大幅度抵消了原本显著人力成本优势,因此国企应该设立同行效率标杆,季度跟踪,年度考核,逐步提升劳动生产率。
S:System —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选、育、用、留四个方面,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层面。
选育用留的具体内容就不一一阐述了,基本就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所涉及的内容,因此,下文笔者只想分享一点自己关于员工发展的心得,这也是咨询公司在为国企设计人力资源变革方案比较容易忽略的地方。
单轨晋升的员工发展机制是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在很多国企,员工发展只能依靠行政上的单轨晋升,这固然不行,因为咨询公司通常会为国企设计行政和技术序列双轨晋升的机制,然而,笔者认为,双轨晋升也并不足够,因为国企里最多的是有苦劳少功劳的人员,这部分人员的发展也必须考虑。笔者在碰到为国企设计员工发展体系的项目时,通常都会建议企业采取行政序列、技术序列和功勋序列三轨晋升机制,既保障有管理能力和技术特长的人才能够按需发展,又为企业默默贡献、忠心耿耿的人员提供另一种光辉的舞台。
P:Platform —支撑平台
众所周知,任何好的制度的实施都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有效的执行力等管理平台的支撑,对于成功实施人力资源变革来说,良好的管理平台可以说比什么都重要。
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由于其固有的所有制结构的影响,往往会有一种“家”的主人翁精神,既然是“家”,往往就意味着人情和温暖,意味着没有竞争和淘汰,而这种文化氛围在成就员工对于企业忠诚的同时,在现今对国有企业用人制度和用工制度的变革,建立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存在一定负面作用的。
执行力是近年来在企业界极为流行的说法,所谓“执行力”就是指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但对于大部分国企来说,它的部门职责往往并不十分清晰合理,互相推诿扯皮,缺乏有效监督、特权阶级存在、部门之间缺乏信息的沟通和分享……这一切都直接导致执行能力成为大部分国企的死穴。即使意识到了问题有心进行制度变革,也往往因为企业内部执行力的问题而最终宣告失败。
笔者就曾参与过的一个大型国企的人力资源咨询,这个企业因为组织管控问题导致变革无法推动:有的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有的制度只约束员工不约束领导;从高层到基层大家互相推诿寻找借口,加上一批特权阶级,试问在这样的支撑平台下,人力资源部门有可能能够有效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吗?
因此,笔者建议,国企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同时,更要注意管理平台的完善,最好是把管理平台的完善与人力资源变革视成一个项目的不同部分,而非完全独立的两个项目,切记切记!
后话
由于篇幅问题,笔者无法对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给出详细具体的建议。综上所述,国企在进行人力资源变革时一定要审视自身变革的背景,并从战略高度、队伍规划、管理制度、支撑平台四大方面系统考虑。只有站在战略高度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进行前瞻性及可操作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并通过高效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追求人力资源成本和效率的最优化,这是每一个国有企业构建21世纪人才竞争优势的核心,也是未来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