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伤致使儿童前臂双骨折的分析与治疗
【摘要】 目的 讨论儿童在进行滑板运动时由于方法不当导致前臂双骨折的防护的必要性和伤后的救治方法。方法 系统分析讨论3例同一年龄段儿童在进行滑板运动时由于方法不当导致前臂双骨折的原因和伤后方法。结果 3例均恢复良好。结论 合理指导儿童进行滑扳运动对防止由于运动引发的意外伤害的必要性和发生前臂双骨折后及时得当的治疗对骨折愈合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儿童前臂双骨折;防护;伤后救治
儿童前臂骨折多系间接暴力所致,一般摔倒时手着地,暴力首先传达到桡骨,手掌着地身体向肱骨和尺骨侧旋转,造成尺骨骨折。直接暴力有时造成双骨折,骨折通常合并软组织损伤[1]。儿童尺桡骨远端骨折是儿童常见骨折之一,尺桡骨完全骨折后,骨折端常发生旋转、成角或背向重叠移位,尤其背向重叠移位在临床上尤为多见[2]。大多数儿童前臂骨折都可以通过闭合复位和管型石膏或夹板固定获得成功的治疗。但是,仍有部分不稳定的前臂骨折通过闭合复位难以获得较满意的位置,或者复位后出现再移位,则需要手术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近期连续收治因为在进行滑板运动时因为防护不当导致前臂双骨折的7~9岁儿童3例。3例儿童均为男性。其中受伤复位后1个月失败的陈旧性骨折1例;伤后因断端嵌顿导致复位失败1例;伤后手法闭合复位1例。
1.2 方法与结果 前臂骨折治疗比较困难,若处理不当,可引起腕关节及前臂的功能受限。前臂功能复杂,它所具有的旋转功能尤为重要。1例患儿7岁入院后行臂丛麻醉,成功后在电镜下行对端牵引、手法整复。在电镜观察下复位满意后,行管型石膏外固定,一般能对抗肌肉的牵拉力,不会再发生移位。复位后1周和3周行X线检查,术后6周后临床治愈,拆除石膏。但有时患儿童因配合差,在尺桡骨骨折治疗中单纯应用小夹板固定存在困难,常见的问题是复位外固定后易再次移位,因治疗错误而造成功能缺陷。另外1例患儿8岁,伤后及时行夹板外固定,并每隔1周行X线片检查。伤后1个月X线片复诊显示,断端再次错位成角。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患儿仰卧于透光手术床上,选择患肢背部直切口,将两侧分离后显示骨折断端,行手法对位后,避开关节面的干骺段,斜行钉入克氏针顺髓腔走行穿过骨折断段,在C型臂机监视下,确认骨折复位良好。行患肢石膏拖固定。术后静脉使用抗生素3天,使用上臂管型石膏固定4周,固定期间即可进行手指等的活动和功能锻炼。还有1例因骨折段趋于关节面,且断端被周围组织嵌顿复位失败,以上述方法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
2 讨论
(1)随着夏季的到来,户外运动逐渐增多,尤其近期滑板运动作为一种极限运动,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甚至是部分儿童的喜爱,通过运动增强体质调节身体灵活性是一件好事,但运动时不注意自我保护或保护方法不当导致伤害是我们不提倡的。所以我们首先提倡青少年儿童在进行户外运动时应该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并且最好在大人的监护下进行运动。(2)此外在受伤后应该及时到正规专业就诊。我们在复位过程中要求复位完善,才能恢复良好的关节功能[3]。儿童尺桡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其中大多数可能过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手法复位不满意、骨折不稳定、开放性骨折、多段骨折、“漂浮肘”或再骨折者,则需手术复位内固定[4]。克氏针髓内固定由于创伤小,不增加前臂容积,少剥离或不剥离骨膜,有利于骨折愈合,操作简便,取出内固定物轻易等优点,成为临床上儿童尺桡骨骨折的常用术式。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避免损伤尺桡骨干骺端避开骺板进针髓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不干扰肢体发育,功能恢复好。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根据患儿的年龄及尺桡骨髓腔的大小选用适当的克氏针。针的长度要足够。进针点的确定要准确,进针点应位于桡骨远侧干骺端近侧并尽量避开骺板。复位内固定次序为先尺后桡为宜[5],采用本术式因儿童不能配合术后治疗,加之选克氏针较细,防旋效能差,为防止过早活动致断针、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等意外情况的发生,所以术后需要石膏托外固定5~8周,以顺利治愈骨折,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1 吉士俊,潘少川,王继孟.小儿骨.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魏东旭,尹国华.折顶手法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背向重叠移位82例.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86.
3 邱贵兴,戴克戎.骨科手术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6.
4 戴克戎.骨科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742.
5 荣国威,翟桂华,刘沂,等.骨科内固定,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