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的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护理。方法 对52例患儿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并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护理措施。结果 52例全部治愈出院,未发现第二次发病。结论 护理措施得当对提高临床效果、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小儿;过敏性紫癜;护理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多见于7~14岁的学龄儿童,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季节发病多。一般预后较好,但易复发。主要病变部位为毛细血管,主要临床特征为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血尿等。我院自2005年1月~2007年6月共收治小儿过敏性紫癜52例。现将观察结果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6月收治过敏性紫癜52例,年龄5~16岁,男32例,女20例。52例患儿中,单纯型14例,腹型6例,关节型13例,肾型9例,混合型10例。入院后经积极正确和有效护理,全部治愈出院,住院时间为10~12天,未发现第2次发病。
2 病情观察及护理
2.1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通风 过敏性紫癜的患儿应与呼吸道感染者相隔离,有条件者最好住单间病室。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减少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发病期应卧床休息,待症状好转后下床活动。
2.2 加强皮肤护理 观察皮肤的完整性,保持皮肤清洁,床单位整洁、床单无碎屑,皮肤应防擦伤、抓伤,如有破溃及时处理,避免刺激和压迫受损的皮肤部位,衣服采用棉织品,宽松,使患儿舒适。
2.3 观察皮疹形态、数量、部位、是否有新出血点 详细观察皮肤紫癜出现部位、数量变化并做好记录。紫癜增多且皮肤出现水肿、出血性大疱,应做好预防感染处理。进行注射时,应避开紫癜部位,防止出血感染。关节型患儿应观察疼痛及水肿情况,保持患肢功能位置,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避免在患肢进行静脉输液。腹型患儿应观察有无腹绞痛、呕吐、血便 等,注意大便性状,及时留取大便标本,并详细记录大便次数及性状。腹痛者禁止腹部热敷,以防肠出血。一旦出现腹痛,应确定疼痛部位及性质,并观察大便色泽。如有便血,汇报医生,并做好记录。对腹痛严重便血量多者,做好止血、输血等抢救工作,记录血压、脉搏等。对剧烈腹痛难以缓解、血便不止者,更应提高警惕,一旦发现有坏死、穿孔征象,立即报告医生,及时手术,防止因误诊、漏诊而延误抢救时机。
2.4 严密观察有无并发肾脏损害 轻者仅有短暂的血尿及蛋白尿,重者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不同程度的水肿,还可出现高血压,应卧床休息。有水肿的患儿局部皮肤防止长期受压,观察水肿的消退情况和体重的变化。有高血压的患儿应定期测量血压,观察血压的变化,观察神志、瞳孔和有无头痛、呕吐、复视、意识改变、惊厥等高血压脑病的表现,一旦发生,立即报告医生积极抢救。
2.5 药物过程中的护理 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积极治疗感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改善腹部和关节疼痛。一般首选强的松,使用时保证按时按量服药,逐渐减量,不要随便停药。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做好口腔护理,防止继发感染。注意患儿的呕吐物及大便颜色,防止上消化道出血,定时测量血压。注意有无欣快、失眠、激动等精神异常表现。此外,还要注意电解质紊乱,防止药物反跳,预防骨折,补充足量钙盐和维生素D。
2.6 观察饮食并进行严格管理 饮食宜为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生葱、干姜、胡椒等)及热性食物(蛋、奶、海鲜等),病初应暂时禁食动物蛋白类食物,详细向患儿及家长交代所禁食物的种类,随时进行监督、检查。有消化道症状及出血者,立即禁食,呕吐、便血消失后再给予稀粥、面条等食物。合并肾脏损害、水肿、高血压者应进低盐饮食,出现大量蛋白尿期间应给予低蛋白饮食。对于腹型或混合型紫癜患儿,禁食鱼、虾、肉、蛋、奶、蔬菜、水果及调料等食物,每日三餐均以米汤加糖或盐适量食用。待腹痛、关节痛消失,再无新的皮肤紫癜出现,饮食可开始增加有渣食物。
2.7 做好心理护理 该病起病较急,病情易复发,不易彻底治愈,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不安和痛苦。由于家长对过敏性紫癜知识了解比较缺乏,加上皮肤出血点,腹痛、关节痛,家长十分焦急,此时护士应向患儿及家长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观察患儿的各种心理状况,帮助患儿稳定情绪。在治疗操作中动作轻柔,多给予患儿表扬和鼓励,使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8 出院指导 向患儿及家属解释说明,多数患儿初次发病后约1~2个月内痊愈,预后良好,偶有病例有复发倾向。应积极寻找过敏因素并予消除,避免接触花粉、异体皮毛及含化学物成分的衣物,避免闻刺激性气味。每周来院复查,以便医生指导用药。肾脏有损害患儿,应长期对肾功能及各种可能合并症进行监测,出院1年内要定期复查尿常规。
3 小结
通过对病情严密观察,采取正确有效护理措施,使病情得到控制,提高了临床效果,减少并发症,降低了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