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鞭虫病1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任敏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鞭虫病;儿童;寄生虫

鞭虫病是鞭虫寄生于人体肠道的寄生虫病,儿童感染鞭虫近年报道比较少见。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本病常常误诊误治,所以当患儿存在贫血、消化道症状和嗜酸粒细胞增多等表现时,要考虑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

    1  病历摘要

    患儿,女,13岁,因反复上腹疼痛3年就诊。三年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伴恶心呕吐,无腹泻,喜按,能忍受。曾在多家就诊,超声示胆囊增厚,胃镜示慢性胃炎,脑电图(-),诊断为胆囊炎、胃炎,经过抗炎制酸利胆解痉等措施,病情无明显好转。近来患儿腹痛发作频率增加。腹痛时疼痛难忍,大汗淋漓。急诊以腹痛待诊入院。患病以来患儿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较差,大小便正常,但无发热和消瘦。入院查体:T 36.2 ℃,P 98次/min,BP 100/80 mm Hg,呼吸平稳,心音有力律齐无杂音。腹平软,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未扪及包块。肝脾不大。无移动性浊音(-),神经系统(-)。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5.0×109/L,RBC 3.0×1012/L,HB 100 g/L,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45.3%,淋巴细胞39.1%,嗜酸粒细胞15.6%,给予抗炎制酸利胆对症治疗3天,病情无好转。遂进行肠镜检查。肠镜检查发现:直肠黏膜光滑,血管

    网清晰,未见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肿物;回盲部见两条长约2 cm的白色鞭虫形线虫。故诊断鞭虫病,给予阿苯达唑2片口服,每日1次,连用3天。病情迅速缓解,于服药第2天腹痛完全消失。

    2  讨论

    鞭虫病是鞭虫寄生于人体肠道的寄生虫病。人是鞭虫的唯一宿主。鞭虫卵进入人体胃肠道后,在小肠内孵化,逸出幼虫,附着于肠黏膜上,侵入肠腺摄取营养。随后移至盲肠和阑尾处寄生,发育为成虫。从食入虫卵至粪便排除鞭虫卵,历时约需1个月。成虫在人体内的寿命为3~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等。儿童感染比较少见,临床报道也少。

    发病机制:鞭虫寄生于人体盲肠、结肠和回肠,虫体头部常插入肠壁组织中吸取营养物质,可使肠壁组织损伤,肠绒毛丧失,虫体机械刺激和代谢产物可引起肠黏膜炎症,从而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腹痛、腹泻等。

    由于鞭虫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常常被误诊误治,但患者长期抗炎、制酸、利胆、解痉治疗病情无缓解,结合患者有贫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应该考虑寄生虫感染可能性。而鞭虫病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阿苯达唑即能取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