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概述分类及病因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晓明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概述;分类;病因

新生儿黄疸是指小儿出生后周身皮肤、双眼、小便都发黄为特征的疾病,中医称之为胎黄。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通过对新生儿各型黄疸的概述分类及病因基础方面进行讨论,以便于正确区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收到更好的疗效。

    1  生理性黄疸小儿出生24 h后发现黄疸,并能够在14天内消失,没有其他症状,称之为生理性黄疸,有50%正常出生的小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对于早产儿而言,生理性黄疸的发生率要更高,可达80%。生理性黄疸,大都在生后第3天出现。早者在生后第二天出现,迟者可在第5天出现黄染,其色泽一般较轻浅,呈浅黄色,一般2~3天消退。稍重者可延迟到出黄疸的5~6天后消退,而早产儿的黄疸,最多也不应超过7~10天。超过14天的黄疸为迁延性黄疸,或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出现的顺序,一般先见于面部、颈部,然后遍及胸腹及四肢,巩膜也出现黄染。生理性黄疸产生的原因与小儿出生后体内胆红素的代谢有关。有一种能够消除体内多余胆红素的转移酶,要在小儿出生后3~5天才能成熟,所以此期间,新生儿体内会出现过多的胆红素而表现为黄疸。当这种转移酶成熟后,就会将多余部分的胆红素消除,黄疸也就消失了。所以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的,它是人生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2  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是由各种病因引起。主要特点是黄疸出现得比较早,一般在出生后24 h之内就会出现,而且黄疸的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也较长或黄疸消退后又复现。引发病理性黄疸的疾病较多,有些疾病还相当严重,可危及小儿的生命。常见的疾病有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胆道闭锁、新生儿败血症以及一些遗传性疾病。

    2.1  新生儿溶血  是最常见的黄疸性疾病,它是由于新生儿与母亲的血型不合而导致胎儿红细胞凝集破坏出现溶血,引起贫血、水肿、肝脾肿大、高胆红素血症。若体内大量的胆红素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细胞核,其发生的黄疸就比较严重,医学上称之为核黄疸,其病死率较高,并且容易留有后遗症。最常见的治疗办法是换血。轻症可采用光疗,又叫蓝光照射,此法为治标之法,不能治本。因此,光疗不能代替换血,但可减少换血的次数。

    2.2  新生儿肝炎  大多是由于在母体内感染病毒所导致,一般在出生后1~3周逐渐出现黄疸,而且持续加重。也有的患儿是在生理性黄疸消退以后又再度出现黄疸。同时伴有不爱吃奶、呕吐和体重不增加等表现。大便颜色在出生时正常,以后逐渐变为淡黄色或者灰白色,尿的颜色深黄。在检查确诊后经过保肝等治疗后会很快好转,一般不会有严重的后果,并且预后较好。

    2.3  新生儿胆道闭锁  是由于在母体内感染病毒,出生后导致胆管纤维化而形成的闭锁。新生儿胆道闭锁出生时外表均正常,一般在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皮肤黄疸,并且逐渐加重,同时肝脏也会增大,大便颜色会变得越来越浅,即由浅黄色逐渐变成白色。若怀疑患儿存在胆道闭锁,应当在生后2个月内施行手术,因为延迟手术会导致患儿发生不可逆的胆汁性肝硬化。然而许多患儿术后仍存在明显的慢性病患,包括胆汁淤积,反复胆道炎症和发育迟缓。

    3  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其特点有:母乳喂养,足月儿多见。大约有1%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能发生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乳中一种酶的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一般在出生后3天左右出现,开始常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在一起,但在2周左右生理性黄疸应该消退时,黄疸却持续不退或又缓慢加重。如果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但全身状态仍然很好,一般考虑是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3天,如果黄疸减轻为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如果较轻,可以继续吃母乳;如果较重,暂停几天母乳,改用其他乳制品,必要时可以与光疗配合。暂停期间宜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分泌,待黄疸减轻或消退后再继续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并无多大影响,患儿体重增加正常,因此家长可放心,不必带着孩子反复去求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