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21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早期诊断和经验。方法 选择6~12岁确诊的腹型过敏性紫癜病例21例作临床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腹痛症状在1周内缓解、消失。结论 掌握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病特点,及时使用激素、抗过敏药物,常规止血、抗感染治疗是早期诊断、及时有效治疗本病的关键。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腹型;早期诊断;治疗
过敏性紫癜是儿科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它是以广泛的小血管炎症为病理基础,以皮肤紫癜、消化道出血、肾炎和关节肿痛为临床的主要表现,其中近年来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腹型过敏性紫癜并不少见。现本文收录了我院儿科从2002~2009年间共21例此型患儿,做如下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4例,女7例,年龄6~12岁,其中入院时疑诊为急腹症4例,21例患儿均无类似发作既往史。
1.2 临床表现 全部病倒首发症状均为严重消化道症状,多表现为剧烈腹痛,呈阵发性发作,可自行缓解,其中20例伴有明显恶心、呕吐,12例腹痛发作时即有皮肤出血点出现,10例均在腹痛发作次日出现出血点,多分布于双下肢及臀部,所有患儿的皮肤出血点在数日后反复增多,心肺无明显阳性体征,腹部压痛明显,均无反跳痛,肝脾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全组病例无发热现象。
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血白细胞均在正常范围之内,血红蛋白13例正常,6例在100~110 g/L之间,2例在90~100 g/L之间,外周血EBC>300×106/L 5例,全组病例BPC>100×109/L。尿常规正常,大便常规3例示OB(+),ESR均>15 mm/1 h。胸腹X线检查均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脑电图未见异常波形,腹部超声均正常。
1.4 治疗及结果 所有病例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止血治疗(止血敏、止血芳酸、维生素C、维生素K),抗过敏治疗(静脉滴注钙剂及H1受体阻滞剂),所有患儿均短程、早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辅以支持治疗,全部病例腹痛症状在1周内缓解、消失。2周左右病愈出院为巩固疗效,15例症状较重患儿出院时自备强的松片一周量,嘱小剂量服用直至减量停药,经1年左右随访证实无复发现象。
2 讨论
医学认为,过敏性紫癜的发生是一种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其主要病理是身体各部位的小血管壁沉着免疫复合物,从而引起无菌性血管炎以致组织损伤。造成组织损伤的免疫反应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速发型的抗原反应造成组织和器官的炎症;另一种方式是由补体参与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致敏因素与感染、食物、药物、疫苗接种等有关。腹型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人为特殊分型。它是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本组患儿虽无明显关节症状及肾脏损害,但是此型疾病给患儿带来的巨大痛苦及对家长心理上的影响使笔者认识到本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重要性。通过对本组患儿的临床分析,笔者认为,注意以下几点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有所裨益:(1)患儿发病年龄多在学龄前后。(2)消化道症状可出现在皮肤紫癜之前,故极易误诊为其他急腹症情况。但是在发病12~24 h后经仔细体格检查可发现皮肤紫癜的逐渐出现。(3)在诸多消化道症状中,腹痛最为突出,患儿多不能耐受,并且腹痛有一定时间,但因人而异。21例患儿早、中、晚发作者均有,而每人每次的发作多在每天的相同时段。(4)腹痛症状虽然严重,但是患儿的生命体征稳定。腹部虽可有满腹压痛,但无固定压痛,亦无包头(腹部超声证实),腹肌不紧张(如发生肠穿孔、肠坏死例外)。(5)患儿皮肤紫癜有分批出现的现象,短时间隔2~3天,长则1周左右,这可能与前述之免疫反应的多种方式有关。(6)辅助检查中血小板的计数正常对本病与ITP的鉴别有较大意义,此外脑电图检查对腹型癫痫与本病初期的鉴别有重要帮助。在本病的治疗上有多种观点,在本组患儿的治疗特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1)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此型紫癜肠道病理改变的控制、症状的缓解效果肯定,在本病的急性期宜先从静脉途径应用激素,一般多用地塞米松,急性症状缓解后再用强的松口服维持并逐渐减量停药,这是由于地塞米松较强的松的半衰期长,从静脉给药作用较快,药效较为持久;其次本病的病变部位多在小肠,对口服激素的吸收率低,如有呕吐则更不宜口服药物。激素的应用宜早期足量,疗程应不少于两周,这对症状的迅速缓解及减少复发率有明显效果。(2)在应用激素的同时,宜合用其他抗过敏药。可以有效阻断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反应,减轻组织损伤。(3)止血药物宜常规应用,这对皮肤紫癜的褪色乃至消失以及减少肠道出血有一定作用。(4)加强抗感染,减少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