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并发耳聋1例
【关键词】 川崎病;并发症;耳聋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2岁6个月。以发热、眼红2周为主诉入院。患儿2周前无诱因发热,体温波动在38.5 ℃~39.5 ℃,起病后出现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黏膜红且干裂,右侧淋巴结肿大。当地曾按“流行性腮腺炎”给予青霉素、病毒唑等后病情未见好转。既往健康,生长发育正常,1岁6个月会说话。查体:T 36.7 ℃,P 112次/min,R 26次/min。一般情况可,神志清楚。无皮疹,右侧淋巴结肿大,直径约1 cm。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干红皲裂、血痂。草莓舌,口腔黏膜潮红,咽充血。心肺腹未见异常。肛周皮肤潮红、脱皮。肢端无硬肿脱皮。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辅助检查:白细胞11.9×109/L,红细胞4.25×1012/L,血红蛋白119 g/L,血小板666×109/L,血沉第1小时27 mm,抗“O”、类风湿因子阴性。免疫球蛋白、补体C3、C4正常。心肌酶LDH 257 u/L,CK及CK-MB正常。肝肾功、电解质正常。心电图正常。心脏彩超:左侧冠状动脉内径0.38 cm,右侧0.35 cm,示双侧轻度局限性扩张。入院第2天发现患儿障碍,头颅CT未发现异常,第一次电听力测定125 dB无听觉,第二次电听力测定133 dB始有听觉。查询起病后的用药史,无氨基糖苷类等相关用药史。诊断川崎病并发耳聋,入院即给予IVIG 1 g/(kg·d)×2,阿司匹林30 mg/(kg·d)分3次,潘生丁、Vit E、Vit B1及复方丹参等治疗。体温恢复正常,指趾端膜状脱皮,症状体征相继消失,血小板降至335×109/L,住院2周出院。3个月后听力无好转佩戴助听器有音感。心脏彩超及血常规恢复正常。随访2年至今听力无恢复,电听力测定仍大于100 dB。
2 讨论
川崎病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未完全清楚,但公认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以侵犯中小动脉为主,可致多系统损害。川崎病约25%可并发神经系统损害,轻者表现为易激动、烦躁不安,高热惊厥,重者可致无菌性脑膜炎,面神经瘫痪,偏瘫,并可有听力丧失等[1]。川崎病并非听力损害报道较少,徐华[2]和潘瑞英[3]分别报道1例。造成听力损伤的原因可能与川崎病引起中耳血管炎有直接关系,并可能直接导致听神经损伤所致。本例导致永久性全聋,造成终身残废。故提醒医务人员在川崎病病程中应注意了解患儿听力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防治耳聋。
【】
1 李荣辉.儿童病毒性疾病.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91.
2 徐华,李平.川崎病致永久性耳聋1例.空军总学报,2001,17(2):103.
3 潘瑞英.川崎病并听力损害1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5):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