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在医学物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作者:岳萍 肖俊 陈琳 郭凯
【关键词】 教学法; 医学物; 实验效果; 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即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医学物理学是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必修课程,实验教学在医学物理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何开展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是许多教师关注的问题。近年来,PBL教学模式不断被应用到医学院校各学科教学领域。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尝试将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在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作了初步探索。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临床医学专业2007级B班任意抽取30名学生作为实验组,采用PBL教学;任意抽取另外3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被选作对比的两组学生,实验过程中均不给予暗示。两个组理论课内容、实验内容、实验教师、考核量化评分标准均相同。
1.2 方法
1.2.1 编制PBL提纲 教师精心编写PBL 提纲——实验预习要求,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有效性和可探索性,建立“问题库”,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层层深入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要点、难点、注意事项等,达成实验目标[1,2]。
1.2.2 分组学习 对于实验组,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引导小组学生实验课前通过查资料、仪器准备、网上仿真实验学习等手段,分工合作学习实验内容,并以书面形式上交预习报告,以一定比例记入实验成绩[3]。课堂上结合课前提问、课堂提问、课后提问3种方式分段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运用和分析情况。
1.2.3 交流与 实验结束后组织实验组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数据的分析、还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评价,写出实验报告。实验考核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涉及4个问题以了解学生对PBL教学的评价,问卷统一发放,当场收回,回收率100%。
对于对照组学生,教师不预先给出问题,要求学生课前思考,课堂上老师详细讲完实验内容后,学生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即可,实验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直接进行解答。
1.3 数据分析
实验结束后,根据考核量化评分标准评定两组学生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用SPSS11.0对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0.05时,结果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操作成绩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由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操作成绩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比较,t=3.183,P<0.05,两组学生的实验操作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由于实验组实验操作成绩平均分为40.5,对照组实验操作成绩平均分为36.8,故可认为实验组学生的实验操作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报告成绩比较
由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报告成绩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比较,t=3.263,P<0.05,两组学生的实验报告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由于实验组实验报告成绩平均分为83,对照组实验报告成绩平均分为74.2,故可认为实验组学生的实验报告成绩优于对照组学生。
2.3 对PBL教学法的问卷调查
对参加PBL教学法的30名学生调查表明:有24名 (80%)学生比较认同该种教学方法;25名(83.3%)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7名(90%)学生认为有助于同学间相互的交流与合作;24名(80%)学生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
3 讨论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实验操作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PLB教学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成绩的提高是有显著性影响的。实验操作能力是物理实验能力的核心部分[4]。在实验组课堂教学中,学生预先根据“实验预习要求”带着问题学习,对实验的目的、仪器的使用、数据的记录等比较清楚,相比对照组而言,学生操作较为熟练,测量时间短,数据质量高,对教师依赖少,操作成绩得分高。
3.2 两组学生实验报告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PLB教学对学生的实验报告成绩的提高是有效的。从上交的实验报告来看,对照组学生普遍完全照抄实验书上的实验原理,数据处理不规范或不处理,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实验组多数学生能简明扼要叙述实验原理,对要求的问题回答得较好,数据质量好,处理较为规范,一些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还进行了分析讨论。根据实验报告成绩量化评分标准评定出实验组学生实验报告平均分(83分)几乎比对照组学生平均分(74.2)高出近10分左右。
3.3 通过对PBL教学法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中的大多数(约占80%)赞成该种教学方法,认为通过在实验准备阶段围绕“实验预习要求”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小组成员进行了学习分工细化,使得每个成员的责任更为明确,都积极地投入到查资料、上网学习、提前到实验室熟悉仪器的学习中,对所做实验有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实验操作中动作灵活、敏捷,时间充裕,观察较为仔细,读数准确,对出现的现象和原始数据是否异常,能积极通过在组员间、组际间、师生间交流,讨论中查找原因,寻求合理答案。
总之,实验课是培养学生以研究者的态度去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最佳实验方案,从中积累经验,锻炼技巧和机智,为以后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解决新的实验课题创造条件[5]。PBL教学对医学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其远期效果也极其显著[6]。在用PBL教学进行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不再是实验的“演示者”,有较多的时间发现教学的薄弱环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团队意识,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加深物与医学的联系,拓宽了实验的医学运用,实验教学效果好。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采用PBL教学在一定意义上为大学一年级医学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尤其为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
[1]张萍. 在基础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大学教学,2006(4):18-19.
[2]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研究与实验,2000(3):55-60.
[3]庄晓.医学院校物理实验测评方式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8):429-431.
[4]阎金铎,续佩君. 物理能力测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5]杨述武. 普通物理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6]吕磊,张正厚. PBL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