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弥散成像及增强扫描在诊断非缺血性颅脑病变中的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崔现成,张林医,王宁,马红强

【摘要】  目的 探讨核磁弥散成像及增强扫描在诊断非缺血性颅脑病变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经临床证实的非缺血性颅脑病变56例, 均作常规MRI T2WI、T1WI、增强扫描及DWI,分析其DWI信号及增强表现。结果 32例颅脑肿瘤、11例感染性病变、9例血肿、4例多发性硬化病例,病变在DWI上呈高或稍高信号。结论 常规MRI T2WI、T1WI扫描图像, 弥散成像及增强扫描在非缺血性颅脑病变的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增强扫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 and enhancement scanning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non?ischemic lesions. Methods  A total of 56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diagnosed cerebral non?ischemic lesions were performed routine MRI scanning, enhancement scanning and echoplanar DWI. DWI features we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56 cases (tumor in 32, infection in 11, haematoma in 9 and multiple scleroses in 4) with cerebral non?ischemic lesions showed hyper?intensity or slight hyper?intensity in DWI.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routine MRI scanning, DWI and enhancement scanning is of importan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non?ischemic lesions.

    Key  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enhancement scanning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已经成为诊断急性脑缺血、早期脑梗死的常规检查序列[1], 目前,结合常规扫描和增强扫描,DWI的临床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拓宽。笔者收集2008年3月—2008 年7月各类颅脑非缺血性病变56例,行弥散成像及增强扫描并其影像学表现,以探讨两者在诊断非缺血性颅脑病变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中, 男32例, 女24例, 年龄21~73 岁, 平均55.3岁。其中颅脑肿瘤32例, 包括胶质瘤13例,脑膜瘤10例,表皮样囊肿7例, 淋巴瘤及中枢神经细胞瘤各1例, 均经病理证实; 颅脑感染性病变11例, 包括病毒性脑炎3例, 脑脓肿4例,肉芽肿1 例, 垂体脓肿3例,均经临床证实; 颅脑血肿9例, 包括硬膜下血肿5例, 脑内血肿4 例; 多发性硬化4例, 均经临床证实。

    1.2  磁共振检查方法  磁共振检查使用 philips公司生产的GYROSCAN INTRA1.5T超导磁共振系统。常规 MRI 包括横轴位SE 序列 T1 加权像 (TR 582 ms、TE15 ms、层厚 6 mm、间隔1 mm、FOV23 cm×23 cm、矩阵256×205),横轴位 FSE 序列 T2 加权像(TR4 457 ms、TE100 ms、层厚6 mm、间隔1 mm、FOV23 cm×23 cm、矩阵383×307)。弥散加权成像采用单次发射平面回波成像 (EPI) 序列行横轴位扫描 (TR7 167 ms、TE93 ms、层厚3 mm 无间隔、FOV 为23 cm×23 cm、矩阵为96×77、加脂肪抑制),在x, y,z 轴三个方向上施加弥散梯度,取两个b值(b=0,b=1 000)。

    1.3  增强扫描包括常规矢状T1WI、冠状T1WI、轴位T1WI, 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 剂量0.2 ml/kg, 肘前静脉注射。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分别记录上述病例MRI常规扫描、DWI的信号特点和增强表现。   

    2  结果

   2.1  颅脑肿瘤

    2.1.1  胶质瘤(13例),7例位于颞叶, 3例位于额叶, 位于丘脑、基底节区、胼胝体各1 例。T2WI均表现为等、稍高混杂信号,T1WI为等、稍低混杂信号; DWI信号表现, 11 例呈高、低混杂信号,2例呈均匀稍高信号; 增强扫描表现,10例呈周围不规则环状强化, 瘤灶中央区伴纤维分隔状强化, 3 例呈花瓣状强化。

    2.1.2  脑膜瘤(10例), 8例位于大脑镰旁,1例位于桥小脑角区,1 例位于天幕。T2WI均表现为等或稍高均匀信号, T1WI为等或稍低均匀信号;DWI上7例呈均匀高信号,3例呈稍高、等、低混杂信号; 增强扫描7例呈均匀强化,3例呈不均匀强化。

    2.1.3  表皮样囊肿(7例),4例位于桥小脑角池,2例位于四脑室,1例位于桥前池。T2WI均表现为均匀高信号,T1WI呈均匀低信号;DWI上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均未强化。

    2.1.4  淋巴瘤(1例), 2个病灶位于左侧颞叶。T2WI、T1WI 呈等信号; DWI呈均匀高信号; 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

    2.1.5  中枢神经细胞瘤(1 例), 位于透明隔。T2WI、T1WI呈等信号; DWI呈高、低混杂信号; 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

    2.2  感染性病变

    2.2.1  病毒性脑炎(3例),2 例位于两侧颞叶边缘系统,1 例位于单侧颞叶。T2WI呈片状高信号,T1WI呈片状低信号,脑回肿胀,脑沟变浅;D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脑回状强化。

    2.2.2  脑脓肿(4例)和肉芽肿(1例),4例脑脓肿分别位于顶叶皮层、枕叶皮层,1例肉芽肿位于顶叶。T2WI中央区脓腔呈高信号,脓壁呈等信号,T1WI脓腔呈低信号,脓壁呈等信号;DWI上脓腔呈高信号, 脓壁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均呈薄壁规则的环状强化, 1例伴分隔强化。

    2.2.3  垂体脓肿(3)例,T2WI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DWI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呈薄壁规则的环状强化。

    2.3  血肿

    2.3.1  硬膜下血肿(5例),3例位于两侧额颞顶部,2例位于颞部。T2WI呈新月形高信号,T1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

    2.3.2  脑内血肿(4例),2例位于颞叶,2例位于顶叶。T2WI呈等低信号,T1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

    2.4  多发性硬化  4例多发性硬化中,急性期1例,慢性期3例。2例多发性硬化斑块位于两侧放射冠区,1例位于一侧放射冠区,1例位于基底节区。多发性硬化斑块 T2WI上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4例 DWI上均呈稍高信号; 增强扫描1例斑块均匀强化,3例不强化。

    3  讨论

    DWI技术是目前唯一可在活体上检测水分子弥散运动的成像技术[2]。其原理是在常规自旋回波序列基础上,在180度聚焦射频脉冲前后各加上一对位置对称、极性相反的梯度场,水分子弥散时质子横向磁化发生相位分散,不能完全重聚,导致信号衰减。反映弥散特性大小的参数指标是表观弥散系数(ADC),水分子弥散快者,信号衰减大,ADC值大,DWI上呈低信号, 弥散慢者, 信号衰减小,ADC值也小,DWI上呈高信号。DWI上的信号表现包括2个因素, 即水分子的弥散特性与磁敏感效应[3]。DWI最早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 目前已列为诊断脑梗死的常规检查序列,DWI在颅脑肿瘤、感染性病变、外伤、脱髓鞘性病变等其他疾病方面也逐步显示其价值[4]。    

    颅脑肿瘤中, 部分肿瘤, 尤其是高恶性肿瘤,由于肿瘤细胞构成致密、细胞核?细胞质(N/C) 比例增高, 细胞外间隙减小, 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受到限制,导致 ADC值降低,表现在DWI上呈高信号。肿瘤组织的 ADC 值与肿瘤分级具有相关性。本组资料中,13例胶质瘤、10例脑膜瘤、1例淋巴瘤、1例中枢神经细胞瘤,T2WI 信号均呈等或稍高信号,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后呈较为均匀明显强化,反映了肿瘤细胞含量丰富,间质含量稀少,肿瘤组织内固体成分多,液体成分少,DWI上表现为高或稍高信号。表皮样囊肿在常规T2WI、T1WI扫描中不易与蛛网膜囊肿鉴别, 均呈脑脊液样信号, 但由于表皮样囊肿囊液黏稠, 加之磁敏感效应, 故在DWI上呈明显高信号,而蛛网膜囊肿与脑脊液信号一致, DWI呈低信号,可资鉴别。

    感染性病变中,脑脓肿脓液DWI上呈高信号,一般认为是脓腔内脓液黏稠导致了水分子的弥散受限,这与颅脑肿瘤坏死、囊变区域水分子弥散增加不同[5],尽管脑脓肿与部分坏死、囊变颅脑肿瘤在常规MRI上不易区别,但 DWI上的信号差异,不难将两者鉴别,本组1例肉芽肿,DWI上脓腔呈高信号,增强呈环状强化,类似于脑脓肿。垂体脓肿与脑脓肿一样,DWI上脓液呈高信号,常规扫描垂体脓肿与合并囊变的垂体腺瘤不易鉴别, 但后者DWI上呈低信号。病毒性脑炎由于组织坏死过程中合并有细胞毒性水肿,导致炎症区域组织ADC 值低于正常脑实质,DWI上呈高信号,病毒性脑炎与急性脑梗死在常规MRI 与 DWI上表现相似,但前者临床病程、脑脊液生化等指标与后者不同,临床上不难鉴别。

    血肿在常规 T2WI、T1WI上表现较为复杂,同样,在 DWI上的表现也较为多样化,这与血肿的不同时期、不同成分、是否合并再出血以及所使用的脉冲序列等有关。本组9例颅脑血肿,3例为急性期,6例为亚急性期。一般认为,含氧合血红蛋白血肿的红细胞内水分子运动相对受限,其ADC值较正常脑实质低,故 DWI上呈高信号,而含有细胞外高铁血红蛋白的液体由于磁敏感效应,在DWI上也呈高信号。含有脱氧血红蛋白、细胞内高铁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的血肿由于磁敏感效应在 DWI上呈低信号。

    多发性硬化是脱髓鞘病变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一般而言,急性期,多发性硬化斑块由于水肿、脱髓鞘而使ADC值增高,慢性期,由于神经元丢失、胶质化导致细胞外间隙增宽,也使ADC值增高, 但部分急性期斑块因炎性细胞浸润明显而使ADC值降低,但受磁敏感效应的影响,无论急性期、慢性期,本组 4 例多发性硬化均在 DWI上呈稍高信号表现。

    综上所述,DWI扫描时间短,不需复杂的图像后处理,根据信号表现,结合常规T2WI/T1WI及增强扫描图像,在非缺血颅脑病变的定性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
  [1] 韩鸿宾, 谢敬霞. MR扩散与灌注成像在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364-369.

[2] 丁庆国, 陈振湖, 陆永明, 等.急性脑缺血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灌注加权成像(PWI)[J].CT 与 MRI 杂志,2006,4:17-19.

[3] 丁庆国, 陈振湖, 陆永明, 等.磁共振表观系数图在脑梗死演变诊断中的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903-906.

[4] 刘 平, 晏新民, 陈迈群, 等. 磁共振扩散成像诊断颅内表皮样囊肿[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1298-1299.

[5] 艾 林, 戴建平, 高培毅, 等.弥散加权图像在鉴别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肿瘤中的作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66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