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异位妊娠 41例临床诊治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郭竞先 时间:2010-07-13
        重复异位妊娠是指首次异位妊娠经手术或保守后,再次在子宫外的输卵管、卵巢或腹腔内妊娠者[1]。近年来随着阴道B超及尿HCG的临床普及应用,早期发现重复异位妊娠准确率明显升高,对此病的进一步治疗关系到患者能否再次正常宫内妊娠及以后选择什么样妊娠方式(如试管婴儿等)。本文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重复异位妊娠41例进性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共收治异位妊娠672例,其中重复异位妊娠41例﹙占 6.10%﹚2次异位妊娠36例,3次异位妊娠4例,4次异位妊娠1例。患者年龄21~43岁,经产妇15例,有人流史21例。本组重复异位妊娠35例为术后病理证实,6例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血HCG值、阴道B超检查确诊。
        1.2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有停经史36例,不规则出血29例,下腹疼痛17例,B超提示输卵管包块21例,腹腔合并有内出血19例,伴有休克症状7例,尿HCG检查均为阳性。
        2  结果 
        2.1  既往异位妊娠治疗情况与重复异位妊娠发生部位的关系  首次异位妊娠行输卵管切除29例,保守治疗(药物或保守性手术治疗)12例。其中13例在第一次异位妊娠治疗后宫内孕足月分娩再次发生重复异位妊娠。重复异位妊娠部位发生在对侧31例,占 75.61% ,发生在原患侧为10例,占24.39 %,2次异位妊娠其中2例为同侧输卵管残端妊娠。3次异位妊娠4例,其中1例第3次异位妊娠为胚胎移植后输卵管残端妊娠。第4次发生重复异位妊娠是第1次药物保守治疗,2次手术保守治疗,第4次仍发生在手术保守治疗患侧。
        2.2 治疗情况  重复异位妊娠41例中35例行手术治疗 ,其中29例 在全身麻醉腹腔镜下行患侧输卵管切除术(包括3例输卵管残端切除术),6例在联合腰椎麻醉下剖腹行患侧输卵管切除术,经病理证实均为输卵管妊娠。6例血β-HCG值<2000IU/L,,盆腔包块≤4cm,无明显腹腔内出血,采用中西药物保守治疗。发生在原侧为6例,第一次异位妊娠 3例患侧输卵管切除术后发生同侧输卵管残端妊娠。2例行输卵管妊娠部位线形切开取胚术,1例采用中西药物保守治疗。对发生在原侧重复异位妊娠患者采用患侧输卵管切除术。对3次异位妊娠3例患者采用患侧输卵管切除术。建议以后选择辅助生育技术。             
        3  讨论
        3.1重复异位妊娠的发病因素  输卵管炎症是异位妊娠的主要原因。有输卵管手术史者,再妊娠时输卵管妊娠的可能性亦增加。输卵管发育不良或功能异常、输卵管过长、肌层发育差……均可造成输卵管妊娠[2]。
        3.2重复异位妊娠的  在重复异位妊娠的治疗上,医生认为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而患者在治疗上由于心理压力和精神创伤严重,有时坚持意见让医生在治疗上非常为难。因患者认为只有保存输卵管才有再次生育的希望。而对于如何才能保存住输卵管,保存下来的输卵管有无正常功能,它们暂且是不考虑的。有时患者坚决反对切除患侧输卵管,所以在治疗上如输卵管妊娠包块大,破裂口大,有活动性内出血,生命体征不平稳,则为抢救生命需行输卵管切除。而对于没有腹痛症状的早期发现病人,治疗上还是多依从患者的意见。
        3.3重复异位妊娠的预防  因输卵管炎症是导致异位妊娠的主要原因,故临床医生在接受第一次异位妊娠病人治疗时,如果手术一定要注意对侧输卵管情况,有无急慢性炎症,如有要告知病人术后抗感染治疗,避免第二次异位妊娠的发生。在发生重复异位妊娠后,患者尚无子女,而且强烈要求行保守性治疗(包括手术及药物治疗)。要讲清治疗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即使保守成功患侧输卵管也有可能因官腔狭窄、部分粘连、管壁部分扭曲、变形、内膜损伤致使输卵管蠕动障碍、通而不畅等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再次重复异位妊娠的发生或不孕。
参 考 文 献
[1]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32-1333.
[2]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