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临床分析——附2例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怡剑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不典型案例及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方法  对2例亚急性联合变性进行临床观察,周围血象、骨髓象、头颅MRI、肌电图、胃镜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中药针剂参麦注射液配合弥可保(维生素B12)治疗。结果  2例患者均以肌无力就诊,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效果明显。
【关键词】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中西医结合  不典型  临床分析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由于胃肠道内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因其临床表现以脊髓后索和侧索损害为主,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又称为亚急性脊髓后侧索联合变性,多同时伴有巨幼细胞性贫血或其他类型的贫血。临床上很多病例症状不典型。笔者作为临床医生,近2个月来收治了2例不典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病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例一  男,61岁,因“下半身麻木8年,双下肢无力3个月,大便障碍1个月,急性尿潴留1天”入院。患者有“糜烂性十二指肠胃炎”病史10年,8年前出现腰以下麻木感,3个月前感双下肢无力,以右侧为重,行走时有踩棉花样感。2个月来出现大便不通,3~5一行,且解便无力。入院前1天出现急性尿潴留。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双上肢肌力、肌张力均正常,腱反射(++)。左下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张力均正常,腱反射消失。胸6以下浅感觉明显减退,下肢运动觉及震动觉消失,位置觉存在。闭目难立征(+),双侧病理征(+)。
        辅助检查:入院时血常规:RBC:1.80×1012/L,HB:70.2 g/L;MCV:15.6fl,MCH:38.9pg,MCHC:337g/L,RDW-CV:104%;网织红细胞百分比0.92%,绝对值0.0166×1012/L。脑脊液检查常规生化均无异常。胸段MRI无异常。肌电图示:双侧腓神经刺激CMAP振幅极低矮,双胫神经CMAP偏低;左腓浅神经SCV减慢;下肢MEP,左胫前肌记录,皮层刺激潜伏期延长,双侧中枢传导时间延长;下肢SEP,双下肢刺激各波波幅极低矮,左下肢刺激P40潜伏期延长。胃镜示:食管占位,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钡餐证实了食管占位,经活检提示为黏膜重度慢性活动性炎症,鳞状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左锁骨上针吸活检为慢性淋巴结炎。肿瘤标记物检查正常。骨髓检查提示: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性大。
        入院诊断:(1)脊髓压迫症?(2)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入院3天后给予中药针剂参麦注射液60ml,舒血宁10ml静滴,每日1次,弥可保(维生素B12)1mg静滴,每日1次;叶酸片10mg 口服,每日3次。治疗40天。患者双下肢肌力恢复正常,深浅感觉均明显恢复,大小便恢复正常。最后确诊: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1.2  例二  男,53岁,因“四肢麻木4年,双下肢无力2年,大小便障碍1个月”入院。4年前开始出现四肢的麻木感,同时伴有口周的麻木,未诊治。2年前出现双下肢的无力,逐渐加重,时有穿鞋上床而不察觉,最终卧床不能行走,伴性功能明显下降。同时家属发现患者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1个月前出现小便潴留或尿失禁表现,大便难解。查体:定向力、记忆力、力均下降。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双上肢肌力均正常,肌张力略高,腱反射(+++),双侧霍夫曼征(-)。双下肢肌力减退,左下肢肌力3级,右下肢4级。双下肢肌张力明显痉挛性增高,双侧膝反射(+++),踝反射(+)。胸4以下浅感觉明显减退。双下肢震动觉,运动觉消失,位置觉存在。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双侧病理征(+)。闭目难立征(+)。
        辅助检查:RBC:不同日三次查HB值均为120g/L,RBC:2.6~3.2)×1012/L。MCV:(109.9~126.2)fl,MCH:(37~46.2)pg,MCHC:(356~367)g/L,RDW-CV:15.8%~69%,均高于正常。脑脊液检查:蛋白(Pro)0.71g/L,余无异常。骨髓检查示:幼红细胞增生旺盛。颈椎及胸椎MRI未见明显异常。肌电图:双下肢神经MCV减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低,双侧腓浅神经SCV减慢;双下肢SEP各波分化均差;MEP检查未引出胸12,皮层处MEP潜伏期属正常范围。
        上述诸检查除血RBC较低外,无贫血指征,请血液科会诊后不考虑贫血的存在,经全科讨论后排除脊髓压迫症等相关病变,仍不排除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的可能,进一步查胃镜后提示:胃体息肉,浅表性胃炎。胃黏膜活检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伴灶性肠腺化生。铁蛋白:239ng/ml正常。HIV(-)。网织红细胞百分比:        1.32%,网织红细胞绝对值:0.0375×1012/L。入院初步诊断:(1)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2)脊髓压迫症?诊断性治疗给予中药针剂参麦注射液60ml, 舒血宁10ml静滴,每日1次。弥可保1mg静滴,每日1次。1周后患者双下肢肌力恢复为5-级,可下床行走,大小便恢复正常。出院最后确诊: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2  讨论
        维生素B12缺乏症是一种临床上以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表现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代谢性疾病。可由于营养不良(摄入不足)或需要增加;吸收障碍,如内因子缺乏(萎缩性胃炎、胃癌、胃全部或大部切除后、幽门梗阻等);小肠疾患、药物影响、寄生虫感染、血液中运钴胺蛋白缺乏,导致维生素B12的吸收运转障碍等因素引起[1]。维生素B12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过程中的一种主要辅酶,当其缺乏时,影响神经系统和造血功能,因此本病多与恶性贫血并存,以巨幼细胞性贫血为主[2]。但神经障碍并不是由贫血造成的,神经障碍与贫血都是由于维生素B12 吸收障碍所引起。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属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密切关系。其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严重时可累及大脑白质及视神经。临床表现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神经系统症状以深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为主,即感觉性共济失调和痉挛性截瘫。有时可伴有周围神经受损害的症状。脊髓后索受损可引起对称性感觉障碍,以深感觉障碍为主,近90%患者可出现震动觉和位置觉的缺失,可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表现及腱反射的消失。脊髓侧索受损可引起全身和下肢的乏力,有时呈现截瘫表现;下肢出现痉挛,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周围神经损害可出现非对称性浅感觉缺失,呈末梢型分布。另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直立性低血压、括约肌障碍和阳痿等[2]。
        上述两病例均为不典型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二者之共同点:1、感觉性共济失调(闭目难立征阳性),有明显的感觉平面及运动障碍(截瘫)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大小便障碍),故入院均不排除脊髓压迫症可能性。2、深感觉障碍(震动觉和位置觉缺失)。3、病理征阳性。4、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损害。5、肌电图均有运动及感觉传导速度的减慢。不典型之处在于:病例一有急性尿潴留,而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之括约肌功能障碍多呈渐进性,临床易误诊为脊髓压迫症。无下肢的痉挛性瘫痪表现。病例二无贫血表现,虽有周围血红细胞值的降低,但血液科不考虑贫血,通过胃黏膜活检判断有胃黏膜壁细胞的损伤,内因子的缺乏,故存在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
        中医学根据本病临床表现不同诊断为“痿证”、“风痱”、“血虚”等,认为病变主要涉及脾、肝、肾三脏。主要与饮食不节,或过度劳累、损伤,导致脾胃运化失司,不能将饮食变为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不足有关。血液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四肢失于濡养,故出现肢体无力、走路不稳表现;肝藏血,主筋,肾主骨生髓,司开合,肝肾阴虚则肢体麻木,小便不利[3]。久病多存在血瘀。在上重视调理脾胃,尊崇“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为主,同时配合活血通络。两病例均以大剂量中药针剂参麦注射液配合舒血宁静脉治疗。其中以人参补益气血,麦冬滋补肝肾;舒血宁活血通络,协同维生素B12治疗,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两病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均明显缓解,其中以括约肌功能障碍改善最显著。运动功能、锥体束及周围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从两病例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有其独到的优势。  

参 考 文 献
[1]董为伟.实用临床神经病学.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549-553.
[2]韩仲岩.神经病学-全身疾病的神经系统表现.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0:138-139.
[3]鲍远程.中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7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