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对卵巢恶性肿瘤术前分期的价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单嫣娜 陈文辉 张乐星

【关键词】  排螺旋CT 卵巢恶性肿瘤

  卵巢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早期多无症状,但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病死率居首位[1]。作者对自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评价16排螺旋CT对卵巢恶性肿瘤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患者,年龄44~83岁,平均60.2岁。

  1.2  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16排螺旋CT在术前1周进行盆腹腔CT扫描。层厚5mm,间距5mm,先行常规平扫,再增强扫描,以3.0ml/s的速度将80ml优维显经外周静脉注入,注射后行30s及90s双期扫描,其中5例将原始数据薄建成1.25mm层厚及间隔,在GE workstation 4.2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覆盖重建(SSD)、3D-CTA重建。

  1.3  分期 

  分期方法采用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2000年发布的卵巢恶性肿瘤分期方案。

  2  结果

  2.1  病理组织学分类 

  浆液性囊腺癌9例,粘液性囊腺癌6例,透明细胞癌4例,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瘤、子宫内膜样腺癌各2例,低分化腺癌1例。

  2.2  卵巢恶性肿瘤CT表现

   ⑴多为囊实混合性肿块,且实性软组织成分较多,呈结节状、乳头状突起,或有较大的实性肿块部分;囊性部分可见较多分隔,囊壁厚薄不均,最厚处>3mm;⑵肿块内密度不均,可见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增厚的囊壁、结节样突起可见明显强化;增粗迂曲的供血动脉;⑶有向周围组织器官侵犯表现及远处转移征象。

  2.3  肿瘤侵犯范围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 

  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析CT表现在卵巢恶性肿瘤侵犯范围诊断的准确率(Acc),见表1。表1  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略)

  准确率=CT诊断的真阳性与真阴性之和/手术证实阳性与阴性例数之和

  2.4  16排CT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比较 

  CT分期情况:I期6例、II期10例、III期5例、IV期3例。病理结果证实的肿瘤CT准确诊断I期5例、II期7例、III期4例、IV期3例,平均准确率为83.2%。   

  3  讨论
  
  16排螺旋CT的薄层扫描为更加准确地对卵巢恶性肿瘤的术前分期创造条件,结合多平面重建(MPR)、表面覆盖重建(SSD)、3D-CTA重建等后处理技术可提高病灶检出率、判断肿瘤来源准确率,能更清楚显示肿瘤形态及侵犯范围、程度,但仍有假阳性与假阴性病例,其原因为:⑴肿块紧贴肠管、子宫等周围器官,外表纤维素性粘连,盆腔内脂肪组织少,易致假阳性结果,分期过高;⑵周围器官本身疾病基础,如子宫肌瘤、盆腔内炎性病变、盆腹腔炎性淋巴结增大等有时难与肿瘤侵犯征象鉴别。⑶当肿瘤侵犯周围器官范围较小时易致假阴性。对于粟粒样的种植转移CT特异度不佳,Tempany[2]等认为直径<2mm的病灶影像学诊断价值有限。⑷卵巢恶性肿瘤可转移至肝、肺、肾上腺、胰腺、脾、骨骼、肾、皮肤、脑。由于扫描范围限制,会有小部分转移病灶漏检而致假阴性。本组病例中,3例IV期病例均出现肝
脏转移征象,故可确诊。
 
  报道CT对卵巢恶性肿瘤分期的准确率为70%~90%,其中III期的准确率最高[3],CT可清楚显示伴中-大量腹水的腹膜条状增厚、大网膜的“饼状”增厚;在腹水的衬托下使腹膜种植灶的检出率增加。本次研究中各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3%、70%、80%、100%,总准确率为83%,与文献报道相同,但III期的准确率并非最高,可能与病例数偏少、所选各期病例比例不同有关。

  总之,16排螺旋CT是卵巢恶性肿瘤最常用的术前分期检查手段,能为术前病情估计提供有力资料。

【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90.

  2 Tempany CM,Zou KH,Silveman SG,et al.Staging of epithqial ovarian tumors.Radiographics,1999,19(s85~102):263~264.

  3 Kurtz ab,Tsimikas JV,Tempany CM, et al.Diagnosis and staging of ovarian
cancer:comparative values of Doppler and conventional US, CT and MR imaging correlat
ed with surgery and histopathologic analysis- -report of the Radiology Diagnostic Oncology Group.Radiology,1999,2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