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外周血IL?10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外周血IL?10的关系。方法:将60例SLE患者分为实证组(瘀热痹阻型、风湿热痹型)和虚证组(阴虚内热型、脾肾阳虚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10的水平。结果:SLE患者血清中IL?1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SLE患者中,实证组IL?10明显高于虚证组(P<0.01)。结论:中医辨证分型与IL?10存在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辨证分型;外周血;IL-10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多个脏器。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未肯定,但一般认为SLE的致病因素有环境因素、感染、内分泌、遗传因素及免疫异常有关。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失衡与SLE发病有密切关系。本文以60例SLE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IL?10与SLE发病及活动期之间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风湿科门诊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97年制定的诊断标准,男2例,女58例,年龄10-74岁,平均33.23岁。正常对照组均为健康献血者,年龄20-45岁之间,平均28.24岁。
1.2 辨证分型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中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阴虚内热、瘀热痹阻、风湿热痹、脾肾阳虚4型。
1.3 试剂与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试剂盒采用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人IL?10ELISA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齐性检验、方差分析及q检验和t检验,用DAS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实证组与虚证组间IL?10变化比较 见表1。
2.2 正常对照组与4型间IL?10变化比较 见表2。
表1 IL?10在虚实证型之间的比较(略)
注:虚证组与实证组比较*P<0.01
表2 4组正常对照组与IL?10间变化比较(略)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SLE是一种累及多脏器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B细胞过度活化导致不恰当的自身抗体产生为特征。导致SLE明显的免疫紊乱的机制十分复杂,但其免疫紊乱有两种主要特性:①B细胞过度激活伴随免疫球蛋白产生系统调节紊乱,导致自身抗体过量产生;②T淋巴细胞和APCs的异常,导致细胞免疫系统的破坏。IL?10是B淋巴细胞的有力刺激因子,同时也是强大的APCs和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因子[1]。它能刺激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防止B淋巴细胞的凋亡并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诱导自身抗体的产生。
IL?10是一个多效性细胞因子[2-4],具有免疫刺激和免疫抑制双重作用,其免疫刺激作用主要是提高B细胞的存活率,促进B细胞的增殖、MHCⅡ类抗原表达以及抗体的分泌。有研究表明IL?10可以刺激SLE患者PBMC产生抗dsDNA抗体,而抗dsDNA抗体又能刺激PBMC分泌IL?10增加。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正向反馈循环,导致病情进展。另有研究报道,在SLE活动时,血中IL?10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相关[5]。本研究结果显示,在SLE患者各证型之间的比较中,血清IL?10水平实证组明显大于虚证组,而实证组为风湿热痹、瘀热痹阻两型,在临床多为疾病的活动期,虚证组的脾肾阳虚、阴虚内热在临床多为疾病的缓解期,因此也证实了上述理论及符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提示血清IL?10水平的高低也可以作为疾病活动期及辨证的一个指标。
本研究通过对SLE患者血清中IL?10表达的研究,发现IL?10在SLE患者各证型间的异常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期的相关性,提示血清中IL?10的表达可作为临床疾病活动与否及辩证分型的参考指标之一。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如血清补体水平、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及常规的生化检查等,使中医辨证能够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
【参考】
[1]覃 芳.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产生和作用[J].中华中医学杂志,2005,29(3):181-182.
[2]周燕斌,李幼姬.狼疮肾炎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10和γ干扰素的表达及意义[J].医学杂志,2006,16(4):529-532.
[3]胡建利,叶冬青.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2):112.
[4]朱丽晶,刘志红.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20(1):69-73.
[5]Park YB,Lee SK,Kim DS,et al.Elevated interleukin-10 levels corre-lated with disease activity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Clin Exp Rhe-matol,1998,(16):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