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镜手术的护理配合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镜;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因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后凸压迫脊髓或神经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以20~50岁为多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系统(Microendoscopy Disectomy,MED)融合了开放手术的原理和显微内窥镜的微创技术, 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病程短,安全可靠的优点,是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较理想的手术方式。我院2004年5月-2007年7月使用该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85例,通过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性55例,女性30例,年龄21~76岁,平均43岁。病程1周~12年。其中L3~L4共16例,L4~L5共47例, L5~S1共22例。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均无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12~28个月,患者恢复良好,日常活动均无腰腿痛。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缺乏相关医学知识,加上长期腰腿痛,经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对手术持怀疑态度,担心术后康复不良、劳动能力丧失等,术前易出现紧张、恐惧和信心不足,因此术前应多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沟通,取得患者及其亲友的信任与配合[1]。 减轻和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减少病人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主动配合术前各种准备工作,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
2.1.2 体位训练:术前正确指导及训练患者在床上使用大小便器,避免术后尿潴留及便秘的发生。同时指导患者术后床上功能锻炼及正确的翻身方法,以适应术后护理的需要。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体位:保持平卧位6 h,不翻身,以压迫伤口,利于止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术后24 h可给予病人翻身,翻身过程中及翻身后要保持整个脊柱在同一水平面上,避免扭转,侧卧位应完全侧卧或稍前倾,用稍硬的枕头置于脊柱后。
2.2.2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液及渗出液的颜色、量、性质,渗湿后及时更换敷料,以防感染。并密切观察有无以下情况发生:⑴切口内血肿形成。腰椎间盘镜术切口小、出血少,且均放置引流,术后应严密观察切口局部渗血量及引流量,有无肿胀,以防止出血造成血肿压迫。当班护士应密切观察双下肢感觉、活动情况,特别是远端足趾的伸屈运动,同时检查拇背伸肌肌力,与术前做比较,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⑵脑脊液漏。脑脊液漏多为镜下切除黄韧带时硬膜囊损伤所致。一旦发现有脑脊液漏,术后应采用头低脚高俯卧位2 d,使硬膜囊萎缩,漏口粘连闭合。头痛剧烈者给予按摩或静脉推注无菌蒸馏水40~50 mL,补液并延长卧床时间。⑶切口或椎间隙感染。术后监测体温3~4 d,超过38.5 ℃应特别注意切口有无红肿。床边护理时应询问患者切口疼痛情况,有无振动痛、不敢活动、腰肌痉挛等椎间隙感染特点。
2.2.3 术后功能锻炼:术后视病人腰腿痛恢复情况指导功能锻炼及戴腰围离床活动。术后24 h病人若无腰腿痛症状,指导患者加强腰背肌及腿部肌肉锻炼,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康复训练指导:⑴直腿抬高锻炼(第1~3天):通过早期直腿抬高锻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水肿的消退,避免术后粘连[2]。⑵腰背肌锻炼:腰椎间盘镜术伤口小,软组织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术后5~7 d开始行腰背肌功能锻炼,锻炼法从“五点”支撑法到“三点”支撑法,2周左右开始小燕飞锻炼法。锻炼开始时应由护士指导协助并讲解动作要领和锻炼次数、锻炼时间,以防不正确锻炼产生副作用。⑶下床活动指导:腰椎间盘镜术切口小,切口内软组织及骨结构损伤小,可早期下床活动。本组病例术后拔除引流管即可戴腰围下床活动。护士指导正确姿势,以防患者用力不当造成腰肌扭伤加重症状。
2.3 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术后的饮食方法,如多食高蛋白、高热量、粗纤维、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以促进切口的愈合和骨质融合,防止便秘。
2.4 出院指导
坚持腰背肌及肢体功能锻炼,早期尽量不做上身下屈及左右过度扭曲的动作,减少脊柱的活动,避免弯腰、扛物、挑担等重体力活动。出院后3个月内尽可能以卧床休息为主, 床垫最好选择软垫硬板床。避免长时间坐位、低头、突然弯腰、扭腰,持物时注意腰部、膝关节姿势,半年内不可提重物。遵医嘱定期回院复诊。
【】
[1]张朝跃.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8-64.
[2]何丽英,赵金彩,魏 杰,等.早期直腿抬高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病人康复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5,21(7A):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