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研究概况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牛洁 刘铜华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炎症;胰岛素抵抗;综述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是指胰岛素的外周组织及靶器官或靶组织,主要是肝脏、脂肪组织、骨骼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致正常量的胰岛素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低于正常水平。IR 是 2 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 T2DM)发病中的主要环节,但形成 IR 的机制复杂,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炎症学说备受关注,认为 T2DM 是一种自身免疫与慢性低度炎症性疾病,其中,炎症导致胰岛素抵抗是关键因素。

    1    炎症来源

    胰岛素抵抗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这种炎症由先天免疫所介导,由炎症因子、免疫系统及脂肪组织所共同参与。目前,胰岛素抵抗所涉及的炎症因子主要包括:①炎症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还有近年来随着脂肪因子的不断被发现,认识到脂肪组织不仅是供能量贮存的器官,而且由于同巨噬细胞具有共同来源,也是一种炎症细胞。②细胞因子:TNF -α、IL-1、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蛋白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细胞间黏附因子等。③急性反应蛋白:主要由肝细胞产生,如 CRP、纤维蛋白原、血清淀粉样 A 蛋白、α- 酸性糖蛋白等。④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抵抗素及瘦素等。

    2    炎症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TNF -α可由多种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肥大细胞等产生、分泌,近来研究表明非免疫细胞如脂肪细胞、骨骼肌细胞也具有合成与分泌 GTTNF -α的功能。TNF -α的生物学效应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实现的,通常认为是由 TNF-R1 介导的。TNF -α在胰岛素抵抗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肥胖与 IR 的啮齿动物模型中,脂肪组织中的 TNF -α水平是升高的。在饮食诱导加遗传性肥胖的小鼠模型中,其小鼠存在有 TNF -α信号遗传缺陷,但能显著改善胰岛素受体(IR)信号转导能力,改善胰岛素敏感性[1]。以及在一些动物模型中,用可溶 TNF -α受体中的 TNF -α 之后,发现可使胰岛素信号转导增强,从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2]。国内也有研究探讨了 T2DM 患者中TNF -α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结果显示 TNF -α水平在患者中明显升高,是胰岛素抵抗中的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它能加重患者的胰岛素抵抗[3]。以下证据均证明了 TNF -α与肥胖、IR 及 T2DM 三者之间直接相关。

    CRP 为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在前炎性细胞因子,如 TNF -α、IL-1、IL-6 等刺激下所分泌的炎症介质。研究认为在 T2DM 患者中,CRP 呈低度的慢性炎症,并且是 T2DM 患者独立的危险因素[4]。同时在一项日本的前瞻性研究中,也证实了在排除多项混杂因素之后,随着 hsCRP 含量的增加,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提高,可成为 T2DM 发生的预测因子[5]。

    IL-6 主要来源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T细胞等,活化的单核细胞是其主要来源。脂肪细胞也可分泌,人体总 IL-6 的30% 来自脂肪组织,故肥胖产生的 IL-6 可明显增加。国内一项研究表明,在 T2DM 肥胖中,存在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IL-6 水平显著升高,IL-6 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BMI、颈动脉中层厚度(IMT)成正相关,在用 TZDs 后,患者中胰岛素抵抗、IL-6水平明显改善,特别是在肥胖组中,说明了 IL-6 参与了 T2DM 胰岛素抵抗的发生[6]。李伟民[7]研究也证实了 IL-6 与胰岛素抵抗相关,并且在控制了 BMI、体脂含量后,IL-6 仍然于 ISI 相关。

    3    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

    胰岛素与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导致受体激活,然后启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产生一系列细胞内转导分子与酶促级联反应,将信号在胞内逐级传递并放大,最终将信号传至靶器官而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主要有两条:A. IRS-1-PI3-K-PKB/Akt 途径:①胰岛素与 IR 结合,激活 IR 的酪氨酸蛋白激酶(PTK)。②PTK 除使 IR 自身磷酸化,还使胰岛素受体底物(IRS)酪氨酸残基磷酸化,主要为 IRS-1,③IRS 是一种接头蛋白,IRS 磷酸化的酪氨酸残基可与胞内中含有肉瘤同源区段 2(SH2)蛋白质结合,磷脂酰肌醇 - 3 激酶(PI3-K)含有 SH2,与 IRS-1 结合后,PI3-K 磷酸化。④PI3-K 活化蛋白激酶 B(PKB)或Ser/Thr 蛋白激酶 Akt,该途径主要是调节糖原、脂肪与蛋白质合成。B. 经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Shc/Raf/MAPK)途径:胰岛素与 IR 结合,激活的 PTK 通过接头蛋白(如 Shc 和 Grb2)与鸟苷酸交换因子 SOS、Ras 形成复合物,活化的 Ras-GTP 启动了 Ras-Raf-MAPK 途径,该通路主要与细胞的增殖分化相连。

    4    炎症致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IR 或 IR 后缺陷都可导致胰岛素信号转导障碍,使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产生胰岛素抵抗,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 T2DM 患者,靶细胞的 IR 后通路传导障碍是导致胰岛素抵抗主要机制。

    炎症干扰了 IR 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 IRS-1-PI3-K-PKB/Akt 途径是致胰岛素抵抗主要分子机制。炎症介质通 过诱导 IRS-1 丝氨酸与苏氨酸残基(Ser/Thr)磷酸化,IRS-1丝氨酸307 磷酸化不仅影响到 IRS-1 与胰岛素受体的相互作用,而且抑制了IRS-1 正常的酪氨酸残基(Tyr)磷酸化,减弱了IRS-1 激活其下游的 PI3-K 磷酸化过程,减少了骨髂肌细胞、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体(GLUT-4)的表达,从而降低了胰岛素的生物功能,使得胰岛素在外周组织中不能被充分利用,最终导致 IR 的发生。同时,研究发现炎症介质还能导致 IRS-1 降解。因此 IRS-1 Ser/Thr 磷酸化则是炎症致胰岛素信号转导障碍的关键所在。目前在炎症致胰岛素抵抗信号转导障碍方面研究较多的有 3 条途径,包括 IKK/NF-kBJNK、SOCS-3。

    4.1    IKK/NF-κB 途径

    IKK 为 NF-κB 抑制因子(IκB)激酶,在正常情况下,NF-κB 与抑制因子 I-κB 结合,以无活性的形式在与胞浆内,但在炎症状态时,炎症介质刺激 IKK 活化,使得 NF-κB 与Ⅰ-κB 解离进入细胞核内,调节炎症介质的基因转录与蛋白合成,产生炎症反应。同时  IKK 还是 Ser 激酶,可使 IR 与 IRS-1Ser 磷酸化,阻碍 IRS-1 正常的酪氨酸磷酸化。

    4.2    JNK 途径

    c-Jun 氨基末端激酶(JNK)也是一种 Ser 激酶,可使 IRS-1Ser 磷酸化,影响 IRS-1 正常的酪氨酸磷酸化,阻碍了胰岛素信号转导产生胰岛素抵抗。

    4.3    SOCS3 途径

    细胞信号抑制因子(SOCS)能被许多细胞因子刺激表达,是作为负相调节蛋白下调细胞因子信号转导。SOCS 家庭包括 8 个成员(CIS、SOCS1-SOCS7),共同特点是在中心有 SH2 区,C 末端有SOCS 盒,SOCS 蛋白 SH2 区能直接与 JAK 酪氨酸磷酸化位点或活化的细胞因子受体结合,抑制信号转导。在 SOCS 家庭中,研究较多的是 SOCS3,在介质胰岛素抵抗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TNF -α 能使肥胖小鼠白色脂肪组织的 SOCS 表达持续上调,反之,在 TNF -α 受体缺失的 ob/ob 小鼠中,白色脂肪组织的 SOCS3 表达是降低的,胰岛素敏感性得到改善[8]。同时,如果 SOCS3 表达不足,能阻断 TNF -α 对胰岛素信号转导的抑制,这可能是大大抑制了TNF -α 对 IRS1 和 IRS2 蛋白降解[9]。

    5    抗炎治疗改善胰岛素抵抗

    随着胰岛素抵抗的炎症学说被大家认可,抗炎成为治疗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的新的治疗方向。研究证实,具有抗炎作用的中药或西药,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5.1    中药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其病理基础为气阴不足、脾肾双亏、阴阳两虚兼有燥热、湿热、血瘀等实邪,在临床运用中,多根据中医理论遣方组药,中药复方可通过抗炎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的目的。范冠杰[10]运用以健脾补肾,养阴清热为组方原则的补肾降糖方(狗肾 10 g,川断 10 g,女贞子 15 g,旱莲草15 g,地骨皮 15 g,生黄芪 15 g,生地 15 g,葛根 12 g,黄连 5 g,桑白皮 10 g,知母 6 g 等组成),观察对 T2DM 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经过 4 周治疗,治疗组的 FINS、IL-6、TNF -α、CRP 含量较治疗后均显著下降,ISI 明显升高,且优于对照组,提示补肾降糖方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有关。张红敏[11]以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 GK 大鼠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活血化瘀为组方原则的参芪复方(人参、黄芪、山药、山茱萸、生地、天花粉、丹参、制大黄等)对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参芪复方低剂量、高剂量组的 CRP、TNF -α 含量的显著低于模型组,且 NF-κBp65 的表达与活性均降低,提示参芪复方通过降低 NF-κBp65 的表达与活化来降低炎症因子。刘得华[12]针对 76 例阴虚热盛的 T2DM 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连阿胶汤,疗程 1 月,结果为治疗组的血糖、血糖、CRP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黄连阿胶汤具有较好的降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其机理可能与抗炎有关。高树荣[13]采用益气养阴为主,配合泻热化瘀的芪连汤(黄芪、楮实子、黄连、大黄、水蛭)治疗  T2DM,治疗组在降糖药基础上加用芪连汤,经 4 周治疗,治疗组的胰岛素、C 肽、IL-6、TNF -α、CRP 比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优于对照组,提示芪连汤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改善胰岛素抵抗。

    5.2    西药治疗

    目前具有抗炎作用的西药包括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TZDs)、他汀类、肾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随着这些药的抗炎机理被认识,它们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改善胰岛互抵抗,预防糖尿病发生中。

    5.2.1    双胍类    在临床中被常用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可通过降低体重,减少肝糖输出和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改善胰岛素抵抗。研究发现双胍类药物不仅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也有抗炎作用。

    5.2.2     噻唑烷二酮类(TZDs)    它作为PPARγ 选择性配体,主要通过与 PPARγ结合后从转录水平参与机体糖、脂肪代谢,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降低游离脂肪酸,因而改善胰岛素抵抗,被视为胰岛素增敏剂。研究发现 TZDs 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巨噬细胞活化,降低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中炎症因子的释放和表达。在活体试验中,用 TZDs 治疗能降低单核细胞表达的 NF-κB 含量,同时增加 IκB 含量而发挥抗炎活性[14]。还能抑制 TZDs 诱导的 JNK 活化。匹格列酮能抑制 TZDs 所诱导的 SOCS3 水平[15]。在一项动物炎症模型中(角叉胶诱导的小鼠爪水肿),也证实了罗格列酮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其分子机制可能为刺激糖皮质激素受体(GR)核易位,抗炎活性能被 GR 拮抗剂 Ru486 逆转[16]。

    5.2.3    他汀类    他汀类药物属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传统用于降血脂治疗,但目前研究证实了他汀类药物不仅能改善血脂水平,而且还具有抗炎作用。它能降低 CRP、IL-6、TNF 炎症因子的水平,这些炎症介质在胰岛素抵抗以及心血管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抑制炎症过程中重要的调节蛋白,即 NF-κB来发挥抗炎活性,从而达到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目的。

    5.2.4     肾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一种促炎因子和促氧化剂,主要与其受体 AT1R 结合,使炎症因子如 IL-8、MCP-1 表达上调,ACEI类 药物不仅降低 AT1R 的表达,而且还通过下调 NF-κB 活性来降低 AngⅡ诱导的单核细胞的 IL-8、MCP-1 表达。

【】
  〔1〕Uysal KT, Wiesbrock SM, Marino MW, e tal. Protection from obesity-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 in mice lacking TNF-αfunction 〔J〕. Nature, 1997, 389(6651):610-614

〔2〕Hotamisligil GS, Shargill NS, Spiegelman BM. Adipose express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direct role in obesity-linked insulin resistance〔J〕. Science, 1993, 259(5091):87-91

〔3〕刘军, 陈影, 姚庆姑. 2 型糖尿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关系〔J〕. 医学志, 2003, 13(22):22-25

〔4〕Kimberly MM, Cooper GR, Myers GL. An overview of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type 2 diabetes for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linical chemist〔J〕. Dibetes Technol Ther, 2006, 8(1):37-44

〔5〕Doi Y, Kiyohara Y, Kubo M, et al. Elevated C-recative proein is a predictor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in a general Japanese population:the Hisayama Study〔J〕. Diabetes Care, 2005, 28(10):2479-500

〔6〕 成兴波. 脂联素、IL-6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大血管病变的关系〔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6(1):73-76

〔7〕 李伟民, 徐魁, 贺冶冰.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中白细胞介素-6含量与胰岛素抵抗〔J〕. 临床荟萃, 2004, 19:672-674。

〔8〕Emanuelli B, Peraldi P, Filloux C, et al. SOCS-3 inhibits insulin signaling and up-regulated in respose to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 the adipose tissue of obese mice〔J〕. Biol Chem, 2001, 276(51):47944-9

〔9〕Hang Shi, Iphigenia Tzameli, Christian Bjorbak, et al. 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 Is a Physiologiacl Regulator of Adipocyte Insulin Signaling〔J〕. Biol Chem, 2004, 279(33):34733-40

〔10〕范冠杰, 唐咸玉, 李双蕾, 等. 降糖被肾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RP、IL-6及TNF-a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26(4):329-331

〔11〕张红敏, 陈世伟, 谢春光. 参芪复方对GK大鼠炎症标志物的影响及机理探讨〔J〕. 中药材, 2006, 29(3):249-253

〔12〕刘得华. 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阴虚热盛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 光明中医, 2006, 21(4):31-32

〔13〕高书荣, 卜建宏, 朱良争. 芪连汤与降糖药联合干预2型糖尿病胰岛互抵抗及对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24(7):593-595

〔14〕Consoli A, Devangelio E. Thiazolidinediones and inflammation 〔J〕. Lupus, 2005, 14(9):749-797

〔15〕Kanatani Y, Usui I, Ishizuka K, et al. Effects of pjioaglitazone on 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 expression: potential mechanism for its effects on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adiponectin expression〔J〕. Diabetes, 2007, 56(3):795-803

〔16〕Ialenti A, Grassia G, DI Meglio P, et al. Mechanism of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thiazolidinediones: relationship with the glucocoticoid pathway〔J〕. Pharmacol, 2005, 67(5):16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