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康汤治疗乳腺增生症 86 例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乳康汤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86 例乳腺增生症患者应用乳康汤治疗,并与西药对照组 43 例比较疗效。结果:乳康汤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 82.56%、96.51% 与 55.81%、76.74% (P < 0.01),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乳康汤治疗乳腺增生症效果满意。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症; 乳康汤 ;中医药疗法
乳腺增生症是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 20~45 岁妇女,临床上表现为乳房胀痛和乳房内肿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于 2002 年 5 月- 2007 年 5 月,应用自拟乳康汤治疗乳腺增生症 86 例并与西药对照组 43 例对比分析,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129 例乳腺增生症全部是 2002 年 5 月- 2007 年 5 月收治的门诊病人。本组病例全部符合《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1]中乳癖的诊断依据,配合乳腺 B 超检查除外其他病变,随机分为治疗组 86 例和对照组 43 例。治疗组 86 例中,20~30 岁 45 例,31~40 岁 36 例,41~50 岁 5 例;对照组 43 例中,20~30 岁 23 例,31~40 岁 17 例,41~50 岁 3 例。治疗组中最大肿块 4.0 cm×5.2 cm,最小 2.0 cm×2.8 cm,对照组中最大肿块 3.8 cm×5.0 cm,最小 1.8 cm×2.6 cm。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应用自拟乳康汤治疗,乳康汤组成:柴胡 10 g ,青皮 12 g,枳壳 12 g,当归 12 g,白芍 10 g,丹参 10 g,香附 10 g,王不留行 10 g ,穿山甲 10 g ,橘核 15 g,荔枝核 15 g,三棱 10 g ,莪术 10 g ,甘草 6 g。每日 1 剂,水煎 3 次,取汁 300 mL 分 3 次服,月经期停服,20 d 为 1 疗程,连服 3 个疗程。
1.2.2 对照组 口服维生素 E,每次 100 mg,每日 3 次;0.25% 碘化钾溶液,每次 10 mL,每日 3次,连服 3 个月。疼痛严重而影响工作或生活时,在月经前 1 周口服甲基睾丸素 5 mg,每日 3 次,共 4~5 日。
2 结 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疗效标准。治愈:乳房肿块及乳痛消失,停药后 3 个月不复发;显效:乳房肿块缩小 1/2,乳痛消失;有效:乳房肿块缩小不足 1/2,乳痛减轻;无效:肿块不缩小反而增大变硬或单纯乳痛缓解。
2.2 结果
治疗组 86 例,治愈 71 例(82.56%),显效 9 例(10.46%),有效 3(3.49%),无效 3 例(3.49%),总有效率 96.52%;对照组治愈 24 例(55.81%),显效 5 例(11.63%),有效 4 例(9.30%),无效 10 例(23.26%),总有效率 76.7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
3 体 会
乳腺增生症的发生是由于卵巢功能失调,黄体酮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而孕激素分泌水平相对下降,造成体内雌、孕激素平衡失调,而刺激乳腺上皮增生引起乳房包块和乳房疼痛[2],常有月经前加重的临床症状,属中医“乳癖”范畴。西医治疗本病应用维生素和碘制剂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应用雄激素来抗衡雌激素分泌过剩,只能暂时减轻症状,但长期使用或剂量不当易造成体内激素之间新的失调,副作用多;手术治疗只能解决个别病灶,对此起彼伏的肿块无法根除。因此,西医对本病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3]。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内伤七情,肝郁气滞、气血受阻而成瘀,瘀阻乳络而出现乳房胀痛,或形成肿块而成乳癖。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方中柴胡、香附、枳壳、青皮舒肝理气开郁;丹参活血化瘀;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棱、莪术破血行气逐瘀;橘核、荔枝核理气,散结,止痛;穿山甲通经络,活瘀血,消痈肿,止疼痛,性善走窜,并有引药直达病所的作用;王不留行活血通经,借其苦泄宣通之功,以助消肿散瘀之效;甘草调和药性。全方疏肝理气,活血逐瘀,散结止痛。对乳腺增生症起到了标本兼治的作用,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理研究表明:用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能调节性激素平衡,提高靶器官对内源性黄体素的效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4]。中医治疗本病有独到之处,而且远期疗效好,但疑恶变者应及早检查或作手术治疗。
【】
〔1〕上海市卫生局. 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3.159
〔2〕苏华林. 疏肝补肾化瘀治疗乳腺增生症 67 例〔J〕. 现代医学临床与理论研究, 2000, 6:80
〔3〕吴心芳, 花君霞. 乳腺增生症临床治疗进展〔J〕. 河南中医(增刊), 1998, 18(5):162-163
〔4〕翁维良, 房书亭. 临床中药学〔M〕. 郑州: 河南技术出版社, 1998.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