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祛脂丸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祛脂丸;薄层鉴别;临床应用
祛脂丸是本院制剂室生产的纯中药制剂,长期用于治疗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经临床验证,疗效显著,未发现不良反应,且质量易于控制。现报告如下。
1 处方组成
丹参210 g,水蛭20 g,炒地龙50 g,半夏 90 g,桃仁90 g,红花110 g,川芎70 g,陈皮70 g,茯苓110 g,车前子90 g,黄芪110 g,当归90 g,大黄150 g,共制成1 000 g。
2 制备方法
水蛭滑石粉烫炒、地龙酒炙炮制后与其余十一味中药材混合粉碎,过100目筛,称重备用。按照水丸制备方法和要求[1]用制丸机制水丸,干燥后打圆,抛光,分装,即得。
3 质量控制
3.1 性状 本品为黄棕色至棕色水丸;味苦。
3.2 鉴别
3.2.1 丹参 取本品粉末5 g,加乙醚30 ml,振摇,放置1 h,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2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丹参对照药材1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丹参酮ⅡA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 ml含2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B)[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8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暗红色斑点。
3.2.2 红花 取本品5 g粉碎置具塞三角瓶中,加80%丙酮溶液30 ml,超声处理20 min,过滤,滤液浓缩至5 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红花对照药材1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B)[2]试验,取上述两种溶液各6 μl,分别点于同一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水-甲醇(7:2:3:0.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同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2.3 川芎 取本品5 g,粉碎,置具塞三角瓶中,加乙醚40 ml,超声处理30 min,过滤,滤液浓缩至2 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川芎对照药材1 g ,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B)[2]试验,取上述两种溶液各8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紫外灯(365 nm)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2.4 当归 取本品4 g粉碎,加甲醇40 ml,加热回流1h,过滤,滤液浓缩至2 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当归对照药材2 g,加乙醚15 ml,超声处理30 min,过滤,滤液蒸干,加甲醇2 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B)[2]试验,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紫外灯(365 nm)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3 检查 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ⅠA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3]。 4 临床疗效观察
4.1 病例选择 收集住院病例和门诊病例80例,其中住院患者60例,门诊患者20例,年龄40~70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组44例,对照组36例。
4.2 疗效标准 痊愈:血脂恢复正常;显效:异常血脂程度下降程度>50%;有效:异常血脂程度下降程度<50%;无效:血脂异常无明显改善。
4.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祛脂降粘丸,6 g,2次/d;对照组口服脂必妥片,3片/d,2次/d。90 d为1个疗程,服用1个疗程后复查血脂,观察并记录结果。
4.4 临床疗效结果 将记录的疗效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处理,见表1。
5 讨论
5.1 祛脂丸以丹参、水蛭、地龙、半夏四药为君。丹参通行血脉,功擅活血祛瘀;水蛭药力峻猛具破血逐瘀之能;地龙有活血通络、利水之功;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四药合用针对瘀血、痰湿之邪共奏活血祛淤、燥湿化痰通络之功。桃仁、红花、川芎助君行血,车前子、茯苓、陈皮渗湿化痰共为臣药。大黄、当归活血和血,攻积去浊,通行上下;黄芪、益气通经,气行则血行共为佐使。诸药相伍,仿桃花入物汤、二陈汤、下瘀血汤方义,三方合用而奏祛脂降粘之效。该药经过长期临床应用,对治疗高脂血症、高粘血症有显著疗效。未见不良反应。
5.2 目前对于祛脂丸中主要发挥疗效的有效成分尚不清楚,仅对于其中主要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研究,尚需要在肯定疗效稳定处方的基础上,进一步精制提取制备,并制定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标准。
参 考 文 献
[1] 范碧亭.中药药剂学.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97:37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典委员会.药典(一部)附录.北京:化学出版社,2005: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附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