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质量是发展人类健康事业的前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春燕,王红梅 时间:2010-07-13

【摘要】  医学模式变革所带来的人类健康需求,已使“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观念被人们普遍接受,但是医护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水平发展并不平衡,诸多因素导致的部分医护人员的职业心态不稳、心理健康欠佳等,并且可能成为影响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不利因素,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寻找解决对策。笔者认为更新观念,是管理者实施有效管理的首要前提;维护“健康使者”的身心健康,是管理者的重要目标;管理与关心体恤的有机结合,是管理者的基本原则;掌握动态,制定对策,提供咨询是管理者的常规职责。

【关键词】  心理健康;职业心理素质;管理

    笔者从工作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优化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发展人类健康事业、提高人们生命质量的先决条件。这是每一个医护管理工作者都应具有的共识,更是在新形势下医护人员、管理人员需致力于解决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健康需求,我们曾较多地采取了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手段(如用“扣奖金”等措施)来约束医护人员的职业行为,强化其职业态度,但日常工作中医患间的冲突或不尽人意之处症结何在?如何解决?笔者以为仅仅着眼于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管理的力度,还远远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尚需分析出医护人员职业心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就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维护制定相应的有效对策。如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国学者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提出了一个“心身耗竭综合征”的概念,并对其作出了下述解释:“因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的以极度的心身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征,表现为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我国也有调查结果显示,职业性应激可导致部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失衡。由此可以认为,部分医护人员的职业心态有偏差,以至影响工作质量等,与其自身的健康状况有关。为此,笔者想就较长时期以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提出以下浅见,与同行们交流、商榷。

  1  更新观念,是主导管理者实施有效管理的首要前提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有些管理者常把医护人员的职业心态偏差混同于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并且不自觉地将其观念贯穿于问题解决中,结果往往收效不大,有时甚至引起他们的反感或冲突。比如某医护人员因健康状况不佳而引起自身情绪多变、易激惹时,在与病人的交往中有可能缺乏耐性,甚至难以自控地与病人发生了冲突。那么作为医护管理人员,其所持有的不同观念可能导致不同的处置方法,效果也截然不同。如果某管理者主观、截然地将上述情况归结为“职业道德欠佳”,并对他的下属采用一般的思想工作模式或泛泛地职业道德教育最终不仅难于解决问题,反而易造成对方更大的心理压力,以至其可能在日后的工作中迁怒于病人并再次接受管理者的批评教育等,长此以往,某医护人员便会产生自身职业角色行为的困惑,对自己能否成功地扮演职业角色丧失自信心,以至职业心态的偏差越来越大。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当代心以其瞩目的研究成果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了解了心理因素的重要影响;但真正能体现其价值的是,如何运用新的研究理论去更新一些传统观念并藉以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笔者以为,一直以来,正是某些概念的混淆误导了管理者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把“职业心理素质”这个心理学概念与伦理学概念——“职业道德”相提并论,就容易使管理者在解决医护人员的职业心态偏差时,方法过于简单化,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怎样适应时代的变化,更新一些陈旧观念,澄清一些模糊认识,是医护管理者致力于医护人员职业心理素质优化的基本前提。

    2  维护“健康使者”的身心健康,是管理者的重要目标

    医护人员通常被人们称之为“人类的健康使者”,这充分体现了职业的重要社会功能,他们“不仅要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而且要使健康人保持健康”。随着“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性策略目标家喻户晓,医护人员将承受人类健康需求迅速增长的更大压力。然而,“健康使者”队伍的健康状况如何,他们能否担起为全人类提供健康保障的重任,这是当今医护管理工作者必须加以密切关注并致力于较好解决的重要课题;是从根本上满足人类健康需求,提高人们健康质量的实质性举措。我们应看到,除了特殊职业性质、特殊环境氛围等给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损伤。如:急诊、外科、重症监护等科室,医护人员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即相对较多;而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对他们的工作对象的影响则是十分直接和事关重大的。所以作为以人(尤其是病人)为工作对象的职业管理者,只有高度关注本职业人群的身心健康,把促进本职业人群的身心健康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将其贯穿于管理工作实践的始终,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整体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3  管理与关心体恤的有机结合,是管理者的基本原则

    从前述分析中便可得知,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对其职业心态具有直接影响,然而影响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又是比较复杂的,既有职业环境的影响,又有自身人格特点的影响。职业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日常超负荷的工作量,持续性的紧张情境刺激,经常面对身心失衡、求医心切的患者的某些冲动性言行,等等。自身人格特点的影响,则是指某些医护人员的自身人格结构中具有的与职业角色不协调成分,可能是影响其身心健康的潜在因素,但自己有时却意识不到。如情绪易激惹的人,在面对一系列刺激时,常常欲冲动又因职业需要而将压抑,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身心健康的不良状态。因此,在对待复杂因素造成的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问题以及职业心态偏差上医护管理工作者特别应兼顾教育管理与关心体恤二者并行,因为“医护人员也是具有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他们在扮演职业角色、忍辱负重的同时,面对各种压力也有普通人一样的情感体验甚至更剧烈的内心冲突,心理失衡在所难免。所以,当医护人员发生职业心态偏差,与患者有所冲突时,管理者在实施对策前必须先确定其导致原因的性质,密切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宜动辄把批评惩处放在首位,作为管理者,应能常常与医护人员做角色置换,设身处地的体验他们的日常感受,化解他们的难堪和困惑,多一些关切和体恤,少一些责备和训斥,真正体现“管理”这个做人的工作特色。比如某医护人员,在他出现问题时总是较多地得到管理者的关切和理解,他就会在工作中保持愉快的心境,并用积极的心态和情绪体验去感染他的服务对象,甚至以管理者为榜样,学会去关心人、理解人,从而促使工作质量的提高。也只有真正调动医护人员的潜力,我们的管理举措才能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4  掌握动态,制定对策,提供咨询等是管理者的常规职责

    笔者以为,应该把能否“较好地维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列为管理者工作范畴的一个常规职责,并以此作为衡量管理者工作质量的一个评价指标,以帮助管理者尽快地实现“提高医护人员身心健康质量”的管理目标。在工作实践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维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这一工作需要我们付诸相当努力的过程。由于人的身心健康状态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有时良好,有时欠佳,所以,管理者不必祈求每做一次工作就立刻获得显效并一劳永逸,更不宜用相同的模式去处理发生在不同个体身上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根据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动态变化而开展工作,思考在何种状态下实施哪些对策更为有效等。比如在医护人员的身心状态较好时,可以采用讲座等宣教形式,帮助他们提高对职业性应激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医护人员身心状况欠佳时,就应多采取鼓励、关怀等方式,协助他们尽快地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此外,管理者还可以通过收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资料,建立他们的身心健康档案等,做到对下属了如指掌,以使得每一项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在掌握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动态的前提下,管理者还可以从“旁观者清”的角度,以“倾听宣泄、帮助分析”等形式,对维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起到“提供心理咨询”的作用。总之,只要我们管理者把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质量当作人类健康事业的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探索有效对策,并将其贯穿日常工作的始终,就一定会对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