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改进
作者:吴晓芸 蒋欢欢 董树谊 孙洋 杨婧
【关键词】 肝素/低分子量;注射/皮下;出血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具有抗凝血、防止血栓形成的生化制剂,现已广泛用于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1]。通常选择腹壁皮下注射,因为腹壁皮下血管,淋巴管丰富易于吸收,但临床上由于注射方法不当,易引起皮下出血、淤血、甚至皮下血肿,造成病人心理紧张,不乐意接受该治疗而影响到疾病恢复。对此,我们通过对注射过程中是否排气进行实验,并加以改进,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1~2008.4我院心肾内科收治的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均符合入选条件:(1)入院前3个月内无出血病史及使用肝素类药物史,用药前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在正常范围;(2)入院后未使用溶栓药物;(3)患者腹部感觉正常,能表达注射后局部及全身反应。
1.2 方法
1.2.1 实验分组 按注射部位左右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患者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注射低分子肝素702次 和 700次。
1.2.2 注射方法
(1)实验组:注射前不用排气,针筒内有0.05mL的空气,注射时针头向下,空气弹至药液上方,选择腹壁皮下注射部位,脐周5cm范围内左侧,并且标注每次注射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食指,拇指以5~6cm捏起患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形成皱褶,右手以握笔式持针,注射前避免针头附着药液,在皱褶顶部垂直进针,根据患者皮下脂肪厚度选择刺入深度,以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固定注射器,拇指和食指回抽针栓,无回血后用拇指推动针栓将药液慢慢注入,注射完毕针头停留3~5s,垂直拔针,放松皱褶,用棉棒头部的棉球按压15min,按压深度为皮肤下陷1cm为准。
(2)对照组:注射前针筒内排尽空气,同患者腹壁脐周5cm范围内右侧,其他指标一致。
1.2.3 观察指标 观察针头内是否留置空气对出血例次及出血面积大小的影响 。
2 结果
表1 患者左右两侧注射后瘀斑比较注:与对照组相比χ2=18.19,P<0.05
由表1得出,实验组的注射方法出现瘀斑及瘀斑面积>2cm×2cm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3.1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是不稳定心绞痛的主要措施,其目的在于防止血栓形成,其具有抗凝血酶Ⅲ(ATⅢ)依赖性抗Xa因子活性,对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均有影响,可延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3,4]。皮下注射3h达到血药浓度高峰,半衰期约3.5h,但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发生不可避免,这与其抑制凝血因子和凝血酶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及皮下注射后局部药物浓度高有关。
3.2 注射过程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并要每次更换注射部位,注射距离约2cm为宜。采用1mL注射器,针头内留置0.05mL空气,注射时针头向下将空气弹至药液上方,注射前避免针头附着药液,注射完毕针尖也会残留一滴余液,拔针时由于重力作用,常会将这些余液漏入真皮及皮下组织,其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容易刺到,也是导致淤斑的一个因素。我们注射完毕可以稍停3~5s,使皮下组织充分吸收余液,注射完毕顺进针角度拔针,局部压迫15min。
通过使用改进后的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皮下出血、淤血、皮下血肿发生率明显降低,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杨秀梅,潘东梅,杨东辉.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对局部皮下出血的影响[J].护报,2007,2(14):2-3
2 赵林萍,立晋芳.垂直回抽法注射低分子肝素减少患者淤斑发生的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3(9):3-4
3 开月梅,石兰萍,刘颜.轮换注射部位低分子肝素注射至皮下出血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9):3-4
4 吴怀英,刘玉英,雷长英,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关系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