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咽管瘤的MRI及CT诊断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归俊,马春艳,芦苇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颅咽管瘤的MRI及CT表现,评价MRI及CT对颅咽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MRI和CT检查,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咽管瘤的影像学表现。讨论颅咽管瘤的分型、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12例颅咽管瘤中,位于鞍上6例,鞍内1例,鞍上鞍内5例。囊性3例,囊实性8例,实性1例。囊变部分T1WI可表现为低、中、高信号,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CT表现为低、等密度;实性部分MRI多表现为等T1长T2信号,CT表现为等密度;Gd-DTPA增强扫描,囊壁呈环状明显强化,实性部分呈不均匀强化,CT增强扫描病灶的强化模式与MRI相同。结论 MRI、CT是诊断颅咽管瘤的有效方法,MRI具有很好的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价值,CT具有定性及鉴别诊断价值。

【关键词】  颅咽管瘤/ 诊断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机

  颅咽管瘤是颅内脑外先天性肿瘤,起源于残存的上皮细胞,好发于鞍上池、鞍区及三脑室;发病年龄自新生儿至老年人均可见,多见于儿童。笔者收集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颅咽管瘤MRI及CT检查表现,探讨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12例,均经手术证实。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3岁,平均22岁。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呕吐、视力模糊;10例做MRI及CT检查,2例仅做MRI检查。MRI成像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0.35T磁共振扫描仪,12例均做平扫加增强,造影剂为Gd-DTPA,剂量10~15ml。常规轴位扫描,层厚5mm,层距1mm,T1WI/SE:TR/TE=428/10ms;T2WI/TSE:TR/TE=4500/92ms;T2WI/IR/CSF=0:TR/TE=8000/89ms。增强后均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T1WI/SE序列扫描。CT使用美国GE公司单螺旋CT,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对比剂为优维显,层距、层厚为10mm。

  2  结果

  2.1  颅咽管瘤病灶 

  12例颅咽管瘤中,位于鞍上6例,鞍内1例,鞍上鞍内5例。囊性3例,囊实性8例,实性1例。病灶最大为69mm,最小为10mm;病灶呈不规则型7例,类圆形3例,哑铃形2例。视路及垂体柄受压10例,5例垂体柄显示不清,6例可见脑积水改变。

  2.2  MRI表现 

  3例囊性颅咽管瘤中,2例呈长T1长T2信号,1例呈短T1长T2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囊壁呈弧线状强化;1例实性颅咽管瘤,呈稍长T1长T2信号,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8例囊实性颅咽管瘤,显示为不均匀信号,T1WI呈低、等或高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囊性部分不强化。

  2.3  CT表现 

  平扫表示为鞍上池卵圆形、分叶状肿块影,边缘清楚;囊性部分以低密度多见,少数为等密度,实性部分多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后囊变部分囊壁呈环状强化,实性部分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0例颅咽管瘤CT扫描病例中,7例可见钙化灶,环状钙化4例,斑点状钙化3例,钙化率为70%。

  3  讨论

  颅咽管瘤起源于颅内胚胎残余组织,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3%~7%[1],鞍区肿瘤的1/3。好发于10~14岁的儿童。大部分肿瘤位于鞍上,亦可鞍上鞍内生长,少部分位于鞍内。80%为囊性,部分为囊实性,少数为实性。
      
  MRI扫描:颅咽管瘤分囊性、囊实性及实性三种,以囊性居多,根据囊内蛋白含量不同,在T1WI上表现的信号亦各不相同,可表现为低信号、等信号或高信号,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2]。MRI多方位成像可直接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肿瘤常表现为鞍上池区囊性肿物,边界清楚,呈类圆形或浅分叶状,常并有不同程度脑积水(见图1、图2)。本组病例中,有脑积水9例,占75%。肿瘤可压迫周围结构,如视交叉、垂体柄、三脑室、下丘脑等,但骨性蝶鞍往往正常。增强扫描囊壁呈环形不均匀强化,实性大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CT扫描:肿瘤的囊性部分因蛋白含量不同,CT密度不同,蛋白含量低表现为低密度,蛋白含量高,表现为等密度。实性部分,包括囊壁,多表现为等密度,因含有丰富的血管组织,增强扫描后呈明显强化,本组7例有此表现,与[1]报道相符。CT对钙化灶非常敏感,而钙化是颅咽管瘤的特征[3],以蛋壳样弧形周边钙化为主要表现,实质内钙化多呈小片状或小点状。
   
  颅咽管瘤MRI、CT表现多样,囊变、钙化为其特征性表现[4],结合临床,术前定性、定位、定量诊断不难。邱士军等[5]研究认为MRI有助于显示肿瘤范围及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CT对钙化的显示优于MRI(见图3)。因此综合应用影像学技术显示肿瘤的部位、钙化形式、辨识垂体柄及与下丘脑的关系对于优化手术方案至关重要。本组病例11例能作出正确定性诊断,1例向鞍内生长实性颅咽管瘤,因病灶较小,误认为垂体瘤;12例颅咽管瘤经MRI多方位扫描,均能作出准确的定位定量诊断。少部分颅咽管瘤缺乏特征性MRI、CT表现,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实性颅咽管瘤应与垂体瘤、生殖细胞瘤、鞍区脑膜瘤鉴别;囊性颅咽管瘤应与胆脂瘤、蛛网膜囊肿鉴别。垂体瘤多呈实性,从鞍内向鞍外生长,正常垂体消失,钙化少见,骨性蝶鞍扩大或鞍底下陷,增强扫描多表现为分叶状均匀强化,常有内分泌紊乱的临床表现。鞍区脑膜瘤信号、密度均匀,囊变极少见,好发于鞍结节,常引起局部骨质增生,增强扫描后明显均匀强化,多可见脑膜尾征。胆脂瘤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CT为低密度,有延腔隙生长的特点,无壁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蛛网膜囊肿信号、密度均匀,无实性部分,囊壁多不显示,增强扫描囊壁、囊内均不强化。

【文献】
    [1]沈天真,陈星荣,邸如,等.颅咽管瘤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12):313.

  [2]戴平丰,胡吉波,周晓俊,等.颅咽管瘤的MRI信号模式[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4)260-263.

  [3]丁庆国,倪才方,胡春洪,等.颅咽管瘤MRI、CT诊断(附17例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3(3):206.

  [4]刘依凝,程敬亮,崔晓琳,等.颅咽管瘤的MRI诊断[J].中原医刊,2006,33(9):30.

  [5]邱士军,郭艳丽,张雪林,等.颅内颅咽管瘤的影像病理表现及其手术意义[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7):980-982,986.